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艺在湛江钢铁的研究和运用
发布时间:2020-05-08 02:19
【摘要】:淡水是地球生命不可或缺的资源,人类发展和工业制约的一个关键影响因素就是淡水资源,然而陆地淡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并不是取之不尽的,所以人类很早以前就开始研究如何能够找到其它淡水资源,经过先辈的长期探索发现只有将海水进行有效淡化才是目前来说最为可行和有效的方法,并在多年的研究和探索中积累了海水转化淡水的理论与实践。本文对国内外海水淡化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发展到目前低温多效蒸馏和反渗透膜两种海水淡化的工艺得到广泛的推广。其中低温多效蒸发技术主要是海水、蒸汽、淡水在海淡装置系统内流动、换热、蒸发、凝结等过程,通过各阶段的热力学计算,配置相应的工艺设备和管道系统,通过各项热力学计算和研究,实现海水淡化的设计。热力学计算是关键和核心技术,是保证海淡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通过湛江钢铁海水淡化系统的设计、制造和安装及运行情况,总结分析热蒸汽系统、物料水系统、冷凝水系统、浓盐水排放系统、冷却海水系统、真空系统、成品水系统、化学加药系统、电气仪控系统等进行设计和计算,并验证了整个系统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今后海水淡化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数据。
【图文】:
[1]。图1.1 全球水资源分布图我国每人分摊的淡水资源为全球人均淡水占有率的 25%,所以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贫乏的国家。特别是在沿海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城市,淡水资源的缺乏逐渐表现出来,黄河以北,渤海湾地区也是淡水资源最为短缺的地带,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等 60 多个大中城市用水状况日趋紧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图1.2 中国水资源分布图1.1.2 本文研究的意义湛江的淡水资源非常稀缺,是一个典型的淡水缺乏的沿海城市。湛江钢铁工程位于湛江市东海岛东北,临海布置,取用海水方便。当地各种指标非常好,,污染小,本地的海水最为海水淡化的水源非常合适。湛江钢铁采用海水作为水源,是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海水利用专项规划》的实际行动,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对促进广东及湛江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根据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和国家制定的以节水为核心的水价机制,及对钢铁等行业取水采取的严格限制措施,取水的价格在不断上升。与此相反,海水淡化的成本在不断下降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F085;P747
本文编号:2653945
【图文】:
[1]。图1.1 全球水资源分布图我国每人分摊的淡水资源为全球人均淡水占有率的 25%,所以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贫乏的国家。特别是在沿海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城市,淡水资源的缺乏逐渐表现出来,黄河以北,渤海湾地区也是淡水资源最为短缺的地带,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等 60 多个大中城市用水状况日趋紧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图1.2 中国水资源分布图1.1.2 本文研究的意义湛江的淡水资源非常稀缺,是一个典型的淡水缺乏的沿海城市。湛江钢铁工程位于湛江市东海岛东北,临海布置,取用海水方便。当地各种指标非常好,,污染小,本地的海水最为海水淡化的水源非常合适。湛江钢铁采用海水作为水源,是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海水利用专项规划》的实际行动,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对促进广东及湛江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根据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和国家制定的以节水为核心的水价机制,及对钢铁等行业取水采取的严格限制措施,取水的价格在不断上升。与此相反,海水淡化的成本在不断下降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F085;P7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谢晓超;;对中国海水淡化产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J];水处理技术;2015年10期
2 梁承红;姜宏;邢红宏;;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许莉,王世昌,王宇新,凌毅;水平管外壁薄膜蒸发侧表面传热系数[J];化工学报;2004年01期
4 张云吉,金秉福;向海洋要淡水解决沿海水荒问题探讨[J];海洋湖沼通报;199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洛鹏;水电联产低温多效蒸发海水淡化系统的热力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徐敏敏;宝钢湛江钢铁基地转底炉工程风险分析与应对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2 李海红;多效蒸馏海水淡化系统热力计算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孙甜悦;低温多效蒸发海水淡化装置进水流程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小曼;热水电联产系统的性能分析与优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谢冬雷;带热压缩的低温多效蒸发海水淡化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539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5394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