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传感器卫星海表温度数据的印证与交叉比较
【图文】:
温度的测量表温度的定义表面的几米表层垂直温度的热结构状况非常复杂,由于海-空换、海洋环流等热力和动力过程影响,使用不同仪器测量由不同,测量深度不同,,得到的 SST 值可能不同,这对于卫星精确度的评测和校正带来一定的困难,可能带来不同的校源数据融合也引入一定误差。GHRSST-PP 科学研究组对此,对海洋表面根据深度进行了具体的分类,用不同的术语定温度,如图 2-1 所示晚上低风速状况下和白天强太阳辐射低想化的 SST 与 10m 深的温度差值的纵剖面图。
年的平均偏差为 0.17°C,标准偏差 0.91°C。1 为 MCSST、NLSST 数据分别与 BuoySST 数据印证的平均偏差(图 b)逐月的统计值和年均值的比较。a.标准偏差的逐月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P731.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燕;;第八届国际GHRSST-PP科研组会议简报[J];海洋预报;2007年03期
2 樊伟;陈雪忠;崔雪森;;太平洋延绳钓大眼金枪鱼及渔场表温关系研究[J];海洋通报;2008年01期
3 牛明香;李显森;徐玉成;;智利外海竹{t鱼中心渔场时空变动的初步研究[J];海洋科学;2009年11期
4 秦昆;孔令桥;刘瑶;;最优插值全球海表温度数据格式分析及显示方法[J];测绘信息与工程;2010年04期
5 梁红;马福全;李大为;刘凯;;西北太平洋SST暖水区·ITCZ对东北冷涡及副热带高压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0期
6 陈标;陈振峰;;海洋内波的红外成像探测研究进展[J];科技资讯;2010年35期
7 李威;翟盘茂;;近年秋季南美沿岸海表温度周期性下降对ENSO事件的可能影响[J];气象;2007年02期
8 刘剑;毛志春;杨成荫;;北太平洋海温场变化的时间特征分析[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08年04期
9 于杰;李永振;陈丕茂;黄洪辉;杜飞雁;陈国宝;;利用Landsat TM6数据反演大亚湾海水表层温度[J];国土资源遥感;2009年03期
10 于庆龙;王辉;万莉颖;;南海海表温度时空分布特征的数值模拟[J];海洋预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龚璐;沈国土;蔡继光;董占海;高景;;基于C的海表温度数据读取[A];第三届红外成像系统仿真、测试与评价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何娜;肖贤俊;张祖强;肖华东;刘怀明;;FY-3卫星遥感海表温度资料同化试验及结果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风云卫星定量应用与数值[C];2011年
3 王秋良;张立凤;;月尺度环流对海表温度强迫的响应特征及机理分析[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王蓉;肖瑜璋;俞胜斌;宋萍萍;;粤东沿海冬季风与海表温度对暖冬的响应[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副热带季风与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岳彩军;陆维松;;1997/1998 El Nino事件发生、发展可能机制的完善[A];第七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田志光;王艳萍;王振峰;;海水表面温度日变化波动分析[A];2009全国测绘科技信息交流会暨首届测绘博客征文颁奖论文集[C];2009年
7 梁红;王元;马福全;;西北太平洋SST暖水区、ITCZ对东北冷涡及副热带高压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杨亚新;邱新法;;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源地变化特征及与局地海表温度的关系[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热带气旋科学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李岩;沙文钰;;台风对海表温盐影响的模拟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杨元建;冯沙;孙亮;傅云飞;;海洋上层对台风婷婷的物理和生物响应[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第二届研究生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景勇;我国可能遇暖冬[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2 余文;“厄尔尼诺”今夏不会来[N];科技日报;2000年
3 记者 吴越;上帝之子再度光顾[N];中国气象报;2009年
4 记者任建民;本世纪首次厄尔尼诺出现[N];人民日报;2002年
5 崔洁;拉尼娜状态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建立[N];中国海洋报;2007年
6 记者 崔洁;拉尼娜状态完全建立[N];中国气象报;2007年
7 江世亮;暴雪唤醒“气候意识”[N];文汇报;2008年
8 陈莉 记者 樊金钢;冰城不可能出现“千年极寒”[N];黑龙江日报;2010年
9 余建斌;“海洋一号B”卫星发射成功[N];人民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魏景云 通讯员 刘诚 商玉琴;琳琅满目 神通广大[N];中国气象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丽娟;台湾以东海平面高度和海表温度变化特征与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伍玉梅;近海面气象参数的反演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3 孙丞虎;ENSO预测中历史资料使用方法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4 杨桂山;中国海岸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2001年
5 陈春涛;多传感器卫星数据黑潮变异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牟林;不同CO_2浓度情景下热盐环流的演变[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7 乔璐璐;冬季大风事件下渤黄海环流及泥沙输运过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8 刘羿;南海珊瑚环境地球化学记录与全球变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9 陈海英;南海上层海洋变异分析及海表温度统计学可预报性试验[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10 颜梅;全球海平面变化的热力学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奚萌;基于最优插值算法的红外和微波遥感海表温度数据融合[D];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2011年
2 王艳珍;卡尔曼滤波在卫星红外、微波海表温度数据融合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刘恒;多传感器卫星海表温度数据的印证与交叉比较[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4 滕伟成;卫星海表温度日变化校正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胡婷婷;长序列海表温度和陆表温度数据集的建立和评价[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6 刘鹏;太平洋—印度洋海表温度加热对中高纬低频振荡的调频作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7 范海燕;NOAA/AVHRR卫星数据处理及其网络式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8 袁杨洋;黄海南部春季蓝点马鲛和银鲳渔场海洋学特征与渔场分布[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王关锁;台风过程中波致混合对东海水文结构的作用分析[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7年
10 黄超;ICP-OES测定浮游有孔虫的Mg/Ca比值及其在SST分析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本文编号:26940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94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