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渤海及黄海北部海冰烈度的聚类区划

发布时间:2020-06-04 15:11
【摘要】: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愈发显得重要。特别是海上石油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可以缓解能源的不足。渤海、黄海北部是我国重要的石油油气资源开发地,海域沿岸布置着很多优良港口,交通便利,但是由于受到季风气候影响和特殊地理条件限制,这里每年冬季都会有海冰生成。海冰的出现给当地的渔业捕捞、石油开采、航运交通等多方面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我国海冰的研究起步较晚,致使人们在1969年渤海的特大冰封中遭受惨重损失。从那之后,我国开始全面地进行海冰的监测、预报和研究,同时海洋工程设计人员也开始把海冰问题列入海洋结构物设计的应对范畴。再考虑到渤海和黄海北部偌大的海域冰情差异较大,为了顺应海洋工程设计和生产的要求,研究工作者提出了“海冰区划”的思想,即把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域划分为21个海冰区域。后来鉴于实际工程上应用需求,逐渐引出了“海冰烈度”的概念,,研究人员在划分21个冰区的基础上,进而把它们进行了烈度上的划分。烈度划分结果只是规范上给定的一个标准,没有进行相关的定量描述。 本文主要参照近30年的海冰资料,利用相关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域的海冰进行了烈度区划。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选取50年一遇的平整冰冰厚、抗压强度和盛冰期三个参数变量,参照原来的烈度标准,采用不同的聚类方法,得到21个海冰区进行新的划分结果,并与原来的冰区划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2)在原来三个变量的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划分冰区的参数变量,如温度、盐度、密度等,对这些要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新的划分结果,并作对比。 (3)考虑到流冰的破坏影响,我们加入了影响流冰的漂移速度和风度等参数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对21个海冰区进行了相应的聚类区划,可以作为流冰区的烈度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731.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桐魁;;海冰管理方法在辽东湾冬季生产中的应用问题[J];中国海上油气(工程);1991年04期

2 李桐魁;杨国金;刘春厚;张涛;;辽东湾油气田海冰管理方法探讨[J];中国海上油气(工程);1989年03期

3 徐继祖;;对渤海海冰工程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海上油气(工程);1993年04期

4 马毓倩,刘泽菁,鲁红革;浅谈渤海自然灾害对海洋石油安全生产的影响及对策[J];海洋预报;2005年04期

5 阎淑珍;;黄海北部青鱼资源考Ⅱ——青鱼资源对策[J];海洋科学;2006年05期

6 丁耕芜,陈介康,施友仁,王辉;黄渤海鱼类补充名录[J];动物学杂志;1980年03期

7 庄人沁,薛克,吕建发,张佐芳,隋兰凤;辽宁省沿海重点滩涂底质污染调查[J];水产科学;1994年03期

8 阎淑珍;;黄海北部青鱼资源考I——青鱼资源考证[J];海洋科学;2006年01期

9 赵绪孔;李若钝;韩福荣;;海雾长期预报方法的初步探讨[J];海洋通报;1981年03期

10 臧恒范,张启文;1982~1983年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的冰情分析[J];海洋预报;198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晓旭;常亚青;;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在黄海北部的生长[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摘要[C];2005年

2 梁军;陈联寿;李英;;转向黄海北部热带气旋暴雨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海温实验分析[A];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诗欢;;天然的海产珍品 标准的过程管理 黄海北部贝类生态养殖与安全管控[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全国贝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汪企浩;陈建文;江平;卢林;;南黄海盆地油气资源前景评价[A];加强地质工作 促进可持续发展——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徐家声;孟毅;张效龙;;黄海晚更新世湖泊沉积的孢粉组合及其环境信息[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七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曹祥村;邵利民;易海祁;杨继抅;;一次平流辐射雾的观测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7 夏学敏;马洪猷;;高速客轮——雾中航行的体会[A];中国航海学会海洋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论文集(1995—1997)[C];1995年

8 赵玉金;赵红;;利用卫星遥感数据监测菜州湾海冰分布[A];农业生态与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华爱军;郑建常;刘西林;马玉香;;山东地区地震活动特征研究与近期地震危险性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2009年度山东沿海海洋灾害趋势预测[A];山东省2009年度灾情趋势预测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明春;渤海、黄海北部海冰冰情严重[N];中国海洋报;2008年

2 记者 李庆石;预测显示:2007/08年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海上冰情将比去年偏重[N];中国海洋报;2007年

3 王富晓;济南海鲜价格普遍看涨[N];中国食品报;2010年

4 特派记者 陈瑜;“冰雷达”为海冰运输探路[N];科技日报;2010年

5 记者 徐冰 张旭东;渤海及黄海北部现严重海冰冰情[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6 张峻铭;辽宁新渔区建设试点带动整体推进[N];中国渔业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李庆石 通讯员 王炜;谋求海监工作的更大作为[N];中国海洋报;2009年

8 郭新秋;大连獐子岛渔业登上联合国讲坛[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年

9 王京宝;扇贝将缺货五十万吨[N];农民日报;2003年

10 记者 常丽君邋范建;封闭养大菱鲆高效环保[N];科技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晰;极化SAR渤海海冰厚度探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许宁;锥体海洋结构的冰荷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郭峰玮;基于实验数据分析的直立结构挤压冰荷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郑少军;海冰和冰架对南极普里兹湾海洋过程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高众勇;南北极海区夏季海-气二氧化碳交换特征及其所揭示的海洋学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6 杨凡;北极生态保护法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张丽敏;冰单轴压缩强度与影响因素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8 李磊;渤黄东海潮波系统的有限元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9 杨元德;应用卫星测高技术确定南极海域重力场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李忠炉;黄渤海小黄鱼、大头鳕和黄洘淕种群生物学特征的年际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媛媛;渤海及黄海北部海冰烈度的聚类区划[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刘宗勋;立体监测的海冰图像处理与分析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3 余勇;卫星遥感监测渤海辽东湾海冰变化规律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4 王晓东;典型海区反硝化作用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5 曹玉墀;北冰洋通航可行性的初步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6 宋亮;典型海域微生物生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7 王利波;黄海北部泥质沉积体的沉积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王红霞;基于多源微波遥感的南极海冰探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吕宝刚;北极航行的环境因素及冰区航行安全措施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10 姜德旭;抗冰平台加锥减振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965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965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8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