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南海海气界面潜热通量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5 11:57
【摘要】: 本文基于1982~2001年逐日的Re_NCEP南海海气界面潜热通量(以下简称“潜热通量”)资料、NCEP/NCAR的逐月风场资料和NOAA Optimum Interpolation (OI)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日平均海温资料,利用合成分析和EOF分析方法研究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年,南海潜热通量距平多尺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变化机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南海潜热通量距平呈纬向分布,具有显著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夏季风爆发异常年的前一年冬季,南海南部和北部的潜热通量距平反位相。季风爆发早(晚)年前冬,南海潜热通量距平为南负(正)、北正(负),且季风爆发早年的潜热通量距平强度大于晚年。 南海南、北部的地理位置造成南、北部潜热通量异常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同。南海北部紧邻中国大陆,受来自北方冷空气的影响大,潜热通量主要受风速变化的影响。当冷气团到达南海南部时,气团已经变性,主要表现为降水引起海表面湿度变化,因而南海南部潜热通量主要受海表面比湿的影响。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季风爆发早(晚)年前冬,近海面风速对南海北部潜热通量正(负)距平的贡献为77%(66%),海表面比湿对南海南部潜热通量负距平的贡献率为83%(67%)。 由于南海南北部潜热通量距平主要影响因子不同,加之南海大气低层的风场状况和海表面温度状况的差异,造成南海南北部潜热通量距平反位相。潜热通量距平变化的可能影响机制是: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年前一年冬季,南海对流层低层为菲律宾气旋(反气旋)距平环流,南海北部为东北(西南)风距平,东北季风偏强(弱),导致距海面10m高度处的风场偏强(弱),受强(弱)风场影响,洋面蒸发加强(减弱),海洋向大气释放热量增多(减少),南海北部海气界面潜热通量表现为正(负)距平;南海南部的海温异常偏低(高),海表面比湿偏低(高),海气比湿差减小(增大),海洋向大气释放热量减少(增多),因而南海南部潜热通量为负(正)距平。 在了解南海潜热通量时空分布的基础上,应用相关分析和SVD方法进一步探讨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前一年冬季南海潜热通量距平和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及强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冬季南海潜热通量和5月份南海南部850hPa纬向风场具有显著正相关,和5月份华南地区850hPa纬向风场具有显著负相关。当潜热通量距平呈北正(负)、南负(正)的纬向分布时,南海夏季风早(晚)爆发,华南地区低层850hPa为东风(西风)异常。冬季南海北部潜热通量距平和夏季南海北部850hPa纬向风场隔季正相关。当冬季潜热通量为正(负)距平时,西南风异常偏强(弱)。同南海南部相比,南海北部的潜热通量对南海北部季风强度影响更大。冬季潜热通量和南海夏季风爆发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可能是由于潜热通量的异常影响了南海海表面温度和局地经向垂直环流,改变了春季南海和周围陆地陆暖海冷的海陆温差强度和热对流强度,从而对夏季风爆发早晚起作用。
【图文】:

方向图,亚洲热带夏季风,季风爆发,热带夏季风


2002)一致认为,亚洲夏季风最早在南海地区爆发,然后分别逐渐向西北和东北推进。丁一汇等(2007)绘制了亚洲热带夏季风前沿推进的示意图,来说明亚洲热带夏季风建立日期的分布(见图1)。亚洲热带夏季风最早于4月底(24候)在赤道东印度洋和苏门答腊地区建立,然后分别向东北和西北推进;5月2候(26候)热带夏季风在孟加拉湾东部及中印半岛地区建立;及至5月4候(28候)热带夏季风向东北推进到南海中部,标志着南海夏季风的爆发;5月底6月初热带夏季风西北向推进的前沿已经抵达印度半岛南端,与此同时在印度西海岸季风降水与阿拉伯海西南风开始出现并向北略偏东方向推进;及至6月1-2候(31-32候),来自印度西海岸和孟加拉湾的两支热带夏季风在印度半岛中部汇合,标志着印度季风的爆发;7月上旬,,上述两支热带夏季风已经到达印度西北部,从而标志着热带夏季风在印度全境建立。图1 亚洲热带夏季风前沿推进的示意图(柳艳菊

主要系统,夏季风


丁一汇)(单位:候;图中箭头表示季风爆发等时线推进的方向)图2 夏季风的主要系统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是热带东印度洋西南季风爆发性发展和东扩的结果。热带东印度洋、中印半岛和南海的夏季风属于同一个夏季风系统。但是,南海夏季风有其自身的气候学特征。夏季风的爆发是季风区对流活动和雨季的开始,在OLR场、降水场、垂直速度以及湿度场上均有明显的体现。许多研究表明(丁一汇,2005),在11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P73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彬;林爱兰;;广东省干旱趋势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科学;2011年06期

2 杨群;晏理华;周长志;牛广山;;2009年铜仁地区高温干旱特征及成因诊断分析[J];高原气象;2011年04期

3 赵华荣;夏北成;江学顶;;桂林市近50年降雨变化特征分析[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彬;吴兑;李菲;邓涛;;南海夏季风背景下的广州气溶胶光学特性变化特征[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2 郑彬;林爱兰;李春晖;谷德军;;2007年南海夏季风季节内振荡的北传及影响因子[A];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郑彬;林爱兰;谷德军;李春晖;;利用大尺度环流确定2006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A];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毛燕军;;南海夏季风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副热带季风与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梁卓然;江志红;刘征宇;顾婷婷;;轨迹模式在判定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中的应用[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6 郑彬;蒙伟光;;2004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及中南半岛陆面过程的可能影响Ⅰ诊断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温之平;梁肇宁;;印度洋海温异常对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的影响[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江志红;梁卓然;刘征宇;;拉格朗日气流轨迹模式在气候诊断中的初步应用[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9 陶玫;邓华军;胡洛林;;2004年江苏秋旱特征分析[A];第三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李东辉;谭言科;朱益民;;热带印度洋秋季偶极子模态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记者 孙楠;华南江南将进入多预期[N];中国气象报;2011年

2 记者 姚润丰;“高温、干旱”是两个关键词[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3 记者 张虹;西江近期缘何出现历史同期罕见洪水[N];中国水利报;2008年

4 高琳;为今夏异常高温诊脉[N];中国气象报;2004年

5 陶诗言;中国气候变化的特点[N];中国气象报;2003年

6 王瑾;瞄准“国际水平”[N];中国气象报;2003年

7 记者 吴越 通讯员 阳揣环;个数偏多 时间集中 路径复杂[N];中国气象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刘毅;长江中下游为何持续干旱[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于乐江;西太平洋—印度洋—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在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中的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2 温之平;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年际变化及其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6年

3 崔洋;青藏高原陆面过程与亚洲夏季风系统联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田荣湘;季风对大气颗粒物的输送与东海赤潮的潜在关系[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丽娟;南海海气界面潜热通量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影响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8年

2 李霞;南海夏季风强度年际变化的年代际变异特征[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6年

3 王晓波;异常东亚冬季风对中国近海海—气通量及东亚夏季风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张灵;北半球平流层大气环流的季节转型特征及其与对流层的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卢峰;对流层准两年振荡(TBO)对ENSO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6 陈翔翔;2000-2009年5、6月华南暖区暴雨形成系统统计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7 程守长;印度洋海盆增暖及ENSO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980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980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0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