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悬浮物和沉积物中生物硅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5 16:56
【摘要】:硅(Si)是海洋硅质生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生物硅(BSi)又称蛋白石,是指化学方法测定的无定形硅,其沉积记录可以追溯至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前水体初级生产力的变化。在过去几年中,硅循环的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关注。本实验室与2011年6月、8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进行了调查,对DSi及悬浮颗粒物、沉积物中的BSi含量进行了测定,并结合水团运动、颗粒物特性(粒度、比表面积、有机质)等对生物硅的分布、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探讨。主要结论如下: 1、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水体中BSi平均含量为1.38μmol/L,与世界其他海域相比处于中等水平。BSi的分布趋势表现为:长江口附近海域含量较高,离岸越远,含量越低。悬浮颗粒物中BSi(%)含量表、底层分布差异明显;表层BSi(%)的高值区位于长江口口门内、浙闽沿岸海域及离岸较远的海域,低值区位于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及杭州湾口附近海域;底层BSi(%)的高值区位于长江口口门内及调查海域东南部海域,在杭州湾东北部海域及杭州湾外以南离岸较远海域含量较低。 2、研究区域水体BSi的分布主要受控于三个因素:(1)沉积物再悬浮过程形成的添加作用;(2)现场浮游硅藻生产形成的添加作用;(3)BSi的溶解。在盐度0-5和25-30范围内,(1)、(2)因素起主要作用;在盐度5-25范围内,因素(3)占主导地位。BSi在25-30范围内出现最大值之后,随着盐度逐渐升高、SiO_3~(2-)-Si含量降低,硅藻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水平逐渐下降。 3、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BSi平均含量为0.41%,与世界其他近岸海区相比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表层沉积物中BSi的含量和分布受控于沉积物的组成、表层沉积颗粒物比表面积、TOC/TN、径流输入等:黏土矿物和粉砂较多的沉积物中富集着更多的BSi,而砂含量较高的沉积物中BSi的含量则较低;表层沉积物颗粒比表面积越大,越有利于BSi的赋存和累积;BSi的分布特征与TOC、TN的分布趋势一致,说明硅藻可能是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的主要贡献者。 4、调查区域内BSi的沉积通量显著高于沉积物-海水界面SiO_3~(2-)-Si的释放通量,说明沉积物-海水界面以BSi的沉积为主,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是BSi的汇。 5、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柱状沉积物中BSi的变化范围为0.31-0.52%。柱状沉积物中BSi的含量分布特征为,杭州湾口东南部海域泥质区调查区域东南部海域的非泥质区浙闽沿岸泥质区,这与浙闽沿岸泥质区再悬浮过程较强,硅循环速度较快,导致BSi来不及保存即参与了再循环过程有关。
【图文】:

硅质细胞,形成机理,硅藻,无定形硅


硅包括生源无定形硅和非生源无定形硅两部分,,其中生源无藻、植物岩、放射虫、硅鞭毛虫和海绵骨针,非生源无定形源的无定形硅膜、热液喷泉中的无定形硅和自生铝硅酸盐等; Michalopoulos et al., 1995; 刘素美等,2002)。相对于非生源定形硅分布较为常见和广泛。生源无定形硅称为生物硅(BSi作意义上,BSi 是指运用特定化学方法测定的、扣除了非生分无定形硅。的生成及分布 生物硅的生成的硅酸盐(SiO32--Si)是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营养物产力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硅质浮游植物吸收利用 Si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海洋,硅循环,南大洋,全球


图 1-2 现代海洋中的 BSi 沉积(引自:Heinze et al., 1999)南大洋海域有丰富的硅酸盐,沉积物中 BSi 产量占全球总量的17%-37%(DeMaster, 2002)。南大洋作为全世界海洋中生产力最旺盛的区域之一(DeMaster, 1981; Van Bennekom et al., 1988; Shimmield et al., 1994),在全球硅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Ledford-Hoffmann et al., 1986)。1.2 生物硅的生物地球化学意义1.2.1 硅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BSi 作为硅的一种存在形态,是全球海洋硅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中Si 的输入包括河流输入、地下水交换、玄武岩的风化、风携带传输以及海底热液的喷发。海洋 Si 的输出主要通过 BSi 的沉积和海绵骨针的消耗进行。Tréguer 和 Christina(2013)对全球海洋 Si 的循环收支情况进行了重新估算。2-12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7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小华;;平潭县竹屿排污口及其邻近海域环境现状调查[J];能源与环境;2010年06期

2 刘鹏霞;陈洪涛;邓春梅;米铁柱;姚庆祯;于志刚;;三峡一期蓄水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营养盐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S2期

3 张立娟;线薇微;刘素美;;长江口春季水体中磷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海洋环境科学;2010年05期

4 屠建波;王保栋;;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富营养化状况评价[J];海洋科学进展;2006年04期

5 姚庆祯;张经;;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痕量元素砷、硒的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2009年01期

6 付永虎;王朝晖;康伟;吕颂辉;谷阳光;宋淑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近代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垂直分布[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9年01期

7 王正方;姚龙奎;阮小正;;长江口营养盐(N,P,Si)分布与变化特征[J];海洋与湖沼;1983年04期

8 叶属峰,纪焕红,曹恋,黄秀清;长江口海域赤潮成因及其防治对策[J];海洋科学;2004年05期

9 董爱国;翟世奎;ZABEL Matthias;于增慧;;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9年06期

10 王金辉;秦玉涛;刘材材;孙亚伟;程祥圣;徐韧;;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有毒藻类和赤潮毒素的本底调查[J];海洋湖沼通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霞;褚春颖;梁生康;张明路;;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沉积物中壬基酚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评价[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2 陈木宏;李铁刚;余克服;肖尚斌;;我国邻近海域末次冰期以来的古环境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3 贾晓平;黄健生;甘居利;;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海豚体中多氯联苯(PCBs)的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4 徐艳东;魏潇;;胶州湾及其邻近海域溢油应急及生态系统保护对策[A];辽宁省气象局、丹东市气象局、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11年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王海瑛;;T/P和ERS-1卫星测高数据联合推估中国及其邻近海域大地水准面和重力异常[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马杏垣;;中国岩石圈动力学——1:400万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7 李新正;王永强;;南沙群岛与西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海洋底栖生物种类对比[A];甲壳动物学分会成立20周年暨刘瑞玉院士从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陈钢;郭东晖;李少菁;;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的摄食生态研究[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9 戴泉水;卢振彬;;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游泳生物种类组成和资源现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鱼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摘要汇编[C];2004年

10 李燕初;李立;许德伟;陈本清;;利用TOPEX/POSEIDON高度计资料分析南海东北部及邻近海域海面高度的时空变化特征[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葛炎;监测表明广西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清洁[N];中国海洋报;2007年

2 代霞 张英;青岛着力改造奥帆赛区海域环境[N];中国审计报;2008年

3 程国栋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长、中科院兰州分院院长、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需重视我国三大河口海域生态恶化问题[N];大众科技报;2007年

4 记者 邱美辉;福建近海环污日趋严重[N];中国化工报;2007年

5 记者 周雁凌 季英德;海水浴场水质优良[N];中国环境报;2006年

6 记者 黄钰珍 实习生 潘莉莉;多数海域环境优良[N];北海日报;2008年

7 记者 张向冰;江苏入海污染物量居高不下[N];中国海洋报;2006年

8 记者 李明春 通讯员 刘向群 王华;奥帆赛场及邻近海域演习消除赤潮[N];中国海洋报;2006年

9 洪崇恩;长江口海域生态不容乐观[N];文汇报;2004年

10 严颢;近岸海域环境状况不容乐观[N];新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东声;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分布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曹璐;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演变的沉积记录[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杨庶;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生长温度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4 于宇;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百年来沉积讯息与环境变化关系的解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5 赖俊翔;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色素与富营养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6 于海燕;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氮稳定同位素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7 黄良敏;闽江口和九龙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现状与鱼类多样性[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吴晓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Se、Te、As、Sb、Bi及硫化物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9 刘勇;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及日本刺沙蚕生物能量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李鹏;长江供沙锐减背景下河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沙浓度变化和三角洲敏感区部淤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淑民;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悬浮物和沉积物中生物硅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陈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CDOM光学特性与示踪应用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张晓琳;长江口、黄河口及邻近海域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4 朱伟健;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光学特性和遥感反演的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鲍晶晶;厦门湾及邻近海域地形地貌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1年

6 陈鹏;磷、硅在长江口混合过程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宁晓燕;长江口和东海陆架悬浮颗粒态硅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李丽娜;沉积物—海水界面的pH两维分布测量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9 王小林;海州湾及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10 姜秀莉;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As的分布及其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983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983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d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