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权益事件对我国海洋经济安全的影响:传导路径及传导效应研究
【图文】:
洋精密仪器方面,国际上生产多普勒流速剖面仪最先进的公司是美国 RDI 公国内生产的多普勒流速剖面仪无论精确性还是稳定性上都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另外,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缓慢,缺少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因此海科技对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大。近年来,我国海洋人才队伍设成果显著,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其他产业相比、与我国现阶段海洋展的实际需要相比,海洋人才队伍仍存在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期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沿关键领域缺乏高技术产业人才和复合型管理才,导致许多海洋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无法转化到实际生产中,这种科研成果市场需求“脱节”的现状,成为我国海洋经济产业升级的一大瓶颈。
图 2-4 海洋机构经费收入占全国 R&D 经费比重(2)海洋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机构在我国海洋科研机构经费收入中,海洋基础科学研究经费收入与应用研究经费收入结构有待优化。如图 4-3 所示,我国海洋工程技术研究经费在年前是很低的,每年研究经费收入仅 10 多亿元,2009 年海洋工程技术科研较 2008 年增长 336.4%,2010 年海洋工程技术研究经费收入近百亿,基础科究经费收入 88 亿,海洋工程技术研究经费一举超过海洋基础科学研究经费这种科研经费投入结构是不合理,也不能持久的。海洋专业技术人员年间不增长近十倍,而以十亿规模的研究队伍是否能够在两年间合理利用增长十倍研经费?另外,我国目前海洋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基本还处于引进国外技术学习与其他领域成熟的技术在海洋领域的应用阶段,在这种阶段,我国通过短时规模投入资金,集中全国力量突破关键技术是可行的,但这种方式的创新是持久的。海洋工程技术持久发展的根本还在于海洋基础科学研究能够持续稳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74;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峰;牟健;任品德;;应用合成孔径声纳水下探测技术维护海洋权益的研究[J];煤炭技术;2011年08期
2 张瑞;;中国海洋战略边疆论纲[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年05期
3 蔚蓝;;2010年十大海洋新闻[J];今日科苑;2011年04期
4 方华;世界海洋热点聚焦[J];环球军事;2005年13期
5 李明杰;丘君;王勇;;台湾地区的海洋政策发展及其特点[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年11期
6 李明月;;谁能带给我们蔚蓝色的安详与和平?[J];珠江水运;2010年15期
7 佳雯;;环球海事[J];海洋世界;2002年03期
8 桂静;范晓婷;高战朝;;我国海洋权益法律制度研究——以体系构建为视角[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年01期
9 ;《海洋世界》读者俱乐部[J];海洋世界;2007年03期
10 刘艳;;从中日东海之争谈我国海洋权益的维护[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建飞;;浅谈中国海洋权益所面临的形势及应对措施[A];2011年苏浙闽沪航海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沈文周;;海洋权益与海洋测绘[A];纪念中国测绘学会成立四十周年论文集[C];1999年
3 王瑞敏;刘怀山;;地球物理划界与海洋权益保护[A];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五)——地球物理与海洋安全[C];2009年
4 王诗成;;世界海洋管理的新态势与我国海洋管理的战略取向[A];山东省海洋经济技术研究会2005年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关于海南省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尽快改市(县)政权建制的建议——2005年全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论坛专家建议之二[A];2005年全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论坛论文集(续集)[C];2005年
6 金翔龙;;海洋、海洋经济与人类未来[A];“海洋经济研讨会”报告选编[C];2005年
7 刘怀山;尹燕欣;;海洋地球物理勘探综述[A];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五)——地球物理与海洋安全[C];2009年
8 肖汉强;;南海传统海疆界线是维护我国南海海洋权益的重要保障[A];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第13分会场)[C];2006年
9 刘加海;;增强有效监管能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海洋法公约”与海事行政管理[A];《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十周年暨海事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肖汉强;;南海传统海疆界线是维护我国南海海洋权益的重要保障[A];2005年全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余建斌;巡航中国海 高科技“掌舵”[N];人民日报;2011年
2 吴继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促进海洋经济发展[N];中国海洋报;2003年
3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 王志远;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任重道远[N];中国海洋报;2005年
4 ;2010年中国海监十件大事[N];中国海洋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张军胜;“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N];解放军报;2011年
6 陈玉生;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中国海监责无旁贷[N];中国海洋报;2004年
7 ;我国批准《公约》以来海洋权益工作大事记[N];人民日报;2001年
8 记者 张一玲;国家海洋局举行春节团拜会[N];中国海洋报;2008年
9 李安民;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之对策思考[N];中国海洋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曲延涛;冲之鸟“穿上马甲”还是礁[N];中国国防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倩;海洋争端的类型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孔志国;现代条件下的屯海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李文睿;试论中国古代海洋管理[D];厦门大学;2007年
4 梁飞;海洋经济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5 谭柏平;我国海洋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
6 刘小军;关于当代中国海权的若干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7 陈威;论专属经济区的剩余权利[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8 孙豫宁;北极治理模式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9 谷佃军;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方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王大鹏;北极问题的软法规制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佳营;海洋权益事件对我国海洋经济安全的影响:传导路径及传导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郭保福;论我国海洋权益的维护[D];河南大学;2011年
3 员九菊;我国海洋权益维护的战略转型与实现路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潘泽雯;海洋权益争端解决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5 罗婷;北极海洋权益争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晓哲;海洋法中剩余权利与我国海洋权益维护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王旭;中朝海洋领域冲突与合作[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8 樊松岭;中国海权与海洋战略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9 苏朝权;中国海洋权益的现状与维护[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常虹;维护我国的海洋环境权益的法律分析及对策探讨[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064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06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