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湾北部工程地质环境及其工程适宜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30 11:25
【摘要】:辽东湾北部现代沉积主要受辽河三角洲的发育过程影响,浅部地层的分布和性质随沉积环境不同有显著变化。近年来的调查资料表明,潮道和浅海表层沉积物为流态—流塑状态的淤泥、淤泥质土。潮滩沉积物为新形成覆盖于浅海-潮道淤泥质土上的粉土、粉砂、砂质粉土;新近潮滩沉积物的力学强度较盖州滩(经过波浪簸选)的低。 对新近潮滩、盖州滩、浅海以及潮道四种沉积单元沉积物及其工程性质进行了统计,在分析对比各种沉积单元沉积物的物理力学性质、粒度特征的基础上,得出土的粒度组分是控制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之一,沉积环境决定沉积物的粒度组分并控制土的工程性质。 辽东湾北部海域主要的灾害性地质因素为埋藏潮道、浅层气、潮道潮滩的快速蚀淤变化以及表层软弱淤泥质土、构筑物在波浪潮流作用下的冲刷淘蚀,循环荷载作用下构筑物振动造成粉土液化等。 论文根据移动式平台的适应性及地层结构特征、沉积物性质,将本研究区域分为新近潮滩工程地质区、盖州滩工程地质区、浅海工程地质区、潮道工程地质区,分区讨论了海洋工程的适宜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P736.21
【图文】:
.1研究区位置辽东湾北部海域其主体处于辽河三角平原上(见图2一1),两侧为低山丘陵区。辽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河流纵横,沼泽众多,两侧低山丘陵的高度多在400m以下,极少数山峰超过500m。辽东湾北部海域水深大体在IOm以浅,水下地形是辽河等河流三角洲向下延伸部分,从总的形势来讲,其地势与海湾整个格局相关,即从东北向西南地势渐低,水深逐渐加大。除了河口地区地形比较复杂外,双台子河口以西海域地形均比较简单,等深线基本与岸线平行。图2一1研究区位置图
.075mm一0.25mm的占26.7%一86.3%以上,平均含量为56.2%,粘粒(<0.005mm)平均含量在1%,分选系数在1.3一1.5,沉积物颗粒粗(图4一19)、分选性较好,其强度明显提高,压缩性降低。图4一19新近潮滩、盖州滩粒度对比图1998年以来,双台子河被截流后,无泥沙来源。双台子河近口门受到侵蚀,近口门外侧潮流浅滩的淤进和潮道的充填较为迅速。无洪水期的冲刷作用、纳潮量减小、落潮流速减小,随涨潮进入研究区的泥沙迅速堆积后,很难被重新起动搬运,从而在盖州滩北西部,砂体快速进积形成新的潮滩。由于沉积时间较短,沉积物受波浪及潮流的改造作用较小,沉积物颗粒较细,粘粒含量较高,沉积物分选较差。表层沉积物粒径在.0075~一.025~的占8%一27%以上,粘粒(<.0005们n们n)平均含量在17%
本文编号:2735251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P736.21
【图文】:
.1研究区位置辽东湾北部海域其主体处于辽河三角平原上(见图2一1),两侧为低山丘陵区。辽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河流纵横,沼泽众多,两侧低山丘陵的高度多在400m以下,极少数山峰超过500m。辽东湾北部海域水深大体在IOm以浅,水下地形是辽河等河流三角洲向下延伸部分,从总的形势来讲,其地势与海湾整个格局相关,即从东北向西南地势渐低,水深逐渐加大。除了河口地区地形比较复杂外,双台子河口以西海域地形均比较简单,等深线基本与岸线平行。图2一1研究区位置图
.075mm一0.25mm的占26.7%一86.3%以上,平均含量为56.2%,粘粒(<0.005mm)平均含量在1%,分选系数在1.3一1.5,沉积物颗粒粗(图4一19)、分选性较好,其强度明显提高,压缩性降低。图4一19新近潮滩、盖州滩粒度对比图1998年以来,双台子河被截流后,无泥沙来源。双台子河近口门受到侵蚀,近口门外侧潮流浅滩的淤进和潮道的充填较为迅速。无洪水期的冲刷作用、纳潮量减小、落潮流速减小,随涨潮进入研究区的泥沙迅速堆积后,很难被重新起动搬运,从而在盖州滩北西部,砂体快速进积形成新的潮滩。由于沉积时间较短,沉积物受波浪及潮流的改造作用较小,沉积物颗粒较细,粘粒含量较高,沉积物分选较差。表层沉积物粒径在.0075~一.025~的占8%一27%以上,粘粒(<.0005们n们n)平均含量在17%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初新杰;;浅水软地基海区桶形基础平台的沉贯技术[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范继跃;芦山县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洪鹏;辽东湾浅海油气资源开发区浅埋古河道及其工程地质评价[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1年
2 高小惠;辽东湾浅海油气资源开发区灾害地质环境特征及风险评价[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0年
3 张朋;埕岛海域工程地质环境与工程适宜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352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3525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