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咀周围海区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海底地形变化
发布时间:2020-07-23 14:28
【摘要】: 对古龙咀周围浅海区沉积物的粒度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合相关的地质水文资料,探讨了海岸形态对沉积物粒度的影响。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在海湾浅海区呈带状由岸向海变细,中等水深和岬角处分布着细粒区,向外海粒径相对变粗;除险岛湾砂质区外,分选差;偏态多数为正偏或近正态;整体峰形极窄,峰型多样。底质类型以粘土质粉砂和砂质粉砂为主,由东北经古龙咀岬角向西南形成S形粘土质粉砂分布带,险岛湾地区沉积物呈带状由砂逐渐过渡到粉砂。潮汐和波浪是本区沉积物输运的主要水动力,岬角的存在影响了沉积物粒度的分布。粒度趋势分析表明沉积物整体有向岬角汇聚的输运趋势。 对收集到基于1954年、1969年、1982年测量绘成的地形图水深数据进行数字化,结合2005年测量的水深数据,分别建立各时期DEM图,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区的地形特征。四个时期海底DEM呈现出大体一致的趋势,在险岛湾及白沙口海湾内为浅水区,水深值在-1~-4 m之间,深水区主要分布在南黄岛南端至古龙咀连线以南区域,呈扇形展布,水深由南黄岛两侧向中间逐渐加深,水深值在-10~-17 m之间。从整体上看,研究区海底地形呈NW-SE方向逐渐加深。 将数字化后的水深数据统一校正到1956黄海高程系,分别建立DEM,运用GIS的栅格计算分析得出冲淤变化图。相关结果表明:1954~1969年研究区整体近岸为冲(险岛湾除外),离岸海域为淤;1969~1982年研究区总体处于弱淤积状态;1982-2005研究区海域近岸为淤,外海以弱冲刷状态为主。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P736.21
【图文】:
3 研究区概况3 研究区概况地理位置古龙咀位于山东半岛南部,乳山市海阳所镇东南方,为陆地向东角。研究区环绕古龙咀,包括险岛湾湾口和白沙口海湾的浅海区 121°34′E~121°44′E,36°41′N~36°49′N(图 3-1)。白沙滩河
赵永芳 古龙咀周围海区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海底地形变化、胶莱坳陷和胶南隆起的接触地带(崔金瑞&夏东兴,1992),该区由元古界成基底,长期处于稳定上升,剥蚀夷平状态,到了中生代和新生代早期活,同时伴有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其西侧为呈北北东走向的郯庐断裂等,1986),其中的乳山断裂是乳山湾形成的构造条件。区内出露地层仅界胶东群变质岩系和新生界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及基性喷发岩。前震旦纪及元古代昆嵛山花岗岩岩体占据了该区东部和北部;西南部为中生代侏北部还有燕山晚期艾山阶段侵入的岩体;第四纪沉积物有多种成因类泛(图 3-2)。
赵永芳 古龙咀周围海区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海底地形变化源之一是流入白沙滩泻湖的白沙滩河,其次是西侧的乳山河;然而,以茅山为中心,向四周发育了放射状的冲沟,如东南沟村、邢家村一带,它们是研究区泥沙重要来源之一。本区西部地势高、地形起伏大,冲沟较多,入海物质较多。古龙咀附近海拔最高的烟墩山仅 116 m,大都在 100 m 以下,但发育一些冲沟。具体地貌类型分布见图 3-3。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P736.21
【图文】:
3 研究区概况3 研究区概况地理位置古龙咀位于山东半岛南部,乳山市海阳所镇东南方,为陆地向东角。研究区环绕古龙咀,包括险岛湾湾口和白沙口海湾的浅海区 121°34′E~121°44′E,36°41′N~36°49′N(图 3-1)。白沙滩河
赵永芳 古龙咀周围海区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海底地形变化、胶莱坳陷和胶南隆起的接触地带(崔金瑞&夏东兴,1992),该区由元古界成基底,长期处于稳定上升,剥蚀夷平状态,到了中生代和新生代早期活,同时伴有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其西侧为呈北北东走向的郯庐断裂等,1986),其中的乳山断裂是乳山湾形成的构造条件。区内出露地层仅界胶东群变质岩系和新生界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及基性喷发岩。前震旦纪及元古代昆嵛山花岗岩岩体占据了该区东部和北部;西南部为中生代侏北部还有燕山晚期艾山阶段侵入的岩体;第四纪沉积物有多种成因类泛(图 3-2)。
赵永芳 古龙咀周围海区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海底地形变化源之一是流入白沙滩泻湖的白沙滩河,其次是西侧的乳山河;然而,以茅山为中心,向四周发育了放射状的冲沟,如东南沟村、邢家村一带,它们是研究区泥沙重要来源之一。本区西部地势高、地形起伏大,冲沟较多,入海物质较多。古龙咀附近海拔最高的烟墩山仅 116 m,大都在 100 m 以下,但发育一些冲沟。具体地貌类型分布见图 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鹏,高抒,李徐生;激光粒度仪测试结果及其与沉降法、筛析法的比较[J];沉积学报;2001年03期
2 王爱军,汪亚平,杨e
本文编号:27674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6744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