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东海和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类脂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特征和古生态重建

发布时间:2020-10-28 07:29
   多参数生物标记物法已被广泛用于重建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种群结构,其比值可以用来反映浮游植物种群结构。但目前还缺乏这一应用的现代证据,尤其是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本文通过对东/黄海陆架区表层沉积物样中的生物标志物进行分析来确证生物标志物方法在边缘海区域的应用。同时我们也对东/黄海沉积物柱状样进行生物标志物分析,对200年以来古表层海水温度、海洋初级生产力及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的变化近行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表层沉积物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特征 东/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总量分布具有近岸高,离岸低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陆源输送营养盐而引起的高初级生产力所导致。所以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含量可以用来半定量的重建古生产力的变化。 东/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比例被用来作为生物种群的替代指标,其变化趋势与已有资料相符,既长江口方向离岸越远菜子甾醇比例下降,长江口以南离岸越远菜子甾醇比例升高,长江口以北生物标志物比例变化不明显;黄海浮游植物种群结构总体呈现颗石藻比例由西向东升高,硅藻比例由西向东降低的趋势。但东/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所重建的生物种群结构的绝对值与现有资料存在差异。 与现代的表层海水年平均温度相比,东/黄海U_(37)~(K')-SST高于现代年平均温度,且东海的差距要大于黄海。东海的U_(37)~(K')-SST与其夏季的平均温度接近,而黄海U_(37)~(K')-SST与其秋季的平均温度接近。由于U_(37)~(K')-SST重建受颗石藻种类及其生产力的季节性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上述温度的差异可能与颗石藻种类和生产力的季节性变化有关。 2东海和黄海古生态研究 利用长链不饱和烯酮获取了210年来黄海古表层海水温度(SST),10694温度变化范围为13.5~17.5℃,其平均值为15.4℃。从210年来温度逐渐降低持续降低,在168年温度降低至13.9℃,而后温度略有波动,在104年前温度降至最低13.5℃,随后温度快速上升。 对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表明:黄海过去的200多年来,海洋初级生产力呈上升趋势;同时陆源生物标志物中的正构醇含量也是呈上升趋势。这表明生产力的增加可能与陆源输入增多有关,而陆源输入增多有可能与东亚冬季风的变化有关。东海过去130年来海洋初级生产力也呈现上升趋势,这种生产力的上升可能与人类活动有关。 对东/黄海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的研究发现:南黄海10694岩芯浮游植物种群结构从在210~约100年前,颗石藻相对比例下降,甲藻增大,硅藻比例在低值波动。此后约100年间,甲藻相对比例快速下降的,硅藻的相对比例迅速增大,颗石藻相对比例处于低值。东海陆架H1-18岩芯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在过去的130年以来,主要表现在颗石藻和硅藻减少,甲藻相对含量上升。黄海与东海的生态结构的不同变化趋势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它们的影响不同有关。
【学位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P736.21
【部分图文】:

长链烯酮,结构式


态结构和环境演变。对于浮游植物种群结构演变的研究而言,可以利用指示藻类的甾醇类和长链烯酮生物标志物[40,41]来快速、有效的重建浮游植物生产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本文将首次利用一系列生物标志物来重建全新世东海海陆架区域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生物种群结构变化历史。所用生物标志物:菜醇(Brassicasterol,硅藻标志物),长链烯酮(C37:2+C37:3Alkenones, 颗石藻标志,甲藻甾醇(Dinosterol, 甲藻标志物)。.1 海水表层温度(SST)—U37K'指标的应用在生物标志物古环境的研究中,最有代表性的工作是长链不饱和烯酮古温度的建立和应用。长链不饱和烯酮(Alkenones)是指碳数在 37-39 之间、含有 个烯键的甲基和乙基的长链不饱和酮(结构式见图 1-1),主要是由广泛分布石藻中的 Emiliana huxleyi 合成[42],其具有明确的生物专属性、分布广泛、积环境和后期成岩作用影响小。

位图,站位,东海,冷冻保存


在东海和黄海各采集柱状岩芯1个(见图2-1),东海是H1-18,南黄海是10694。样品采集后-20℃冷冻保存。图2-1取样站位图(●站位,29。N点化线为东海南北分界)(据Li等[119])Fig.2-1 Sampling site map (● site, 29 N dashdotted line indicates the boundary betw

色谱图,长链烯酮,生物标志物,甾醇


Capillary Column(30m×0.25mm×0.25μm),进样口温度:300℃,采用不分流样,载气为氦气,流速 1.0ml/min;色谱柱的升温程序如下所示:质谱条件为:离子源:EI 源;离子源温度:250℃;发射电子能量:70ev扫描范围:m/z50~650amu;接口温度:300℃;检测器:MS分子化合物主要根据峰的保留时间来定性,定量采用内标法。图2-2是其中一个样品的生物标志物色谱图。生物标志物含量,由其峰面积与内标峰面积对计算得到。数据的相对偏差<5%,由于有些样品长链烯酮含量很低,因此对样进行了浓缩富集,所以没有进行回收率的计算。60℃ 200℃ 300℃310℃15℃/min 2.5℃/min 10℃/min1min2min3min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姚鹏;尹红珍;姚庆祯;陈洪涛;刘月良;;黄河口湿地土壤中正构烷烃分子指标及物源指示意义[J];环境科学;2012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尹红珍;应用多参数示踪方法研究黄河口湿地沉积有机质来源和分布[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597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597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b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