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下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发布时间:2020-11-05 01:24
继20世纪60~80年代在长江水下三角洲进行的系统采样和研究后,30多年来由于河口入海泥沙的减少等自然原因和经济发展等人文因素的改变,加之上游三峡工程的兴建,有必要在长江水下三角洲地区进行一次系统的地质取样,以研究长江水下三角洲近30年来的变化。 作者在2002年9月~10月间在长江水下三角洲采取了163个表层样、24个柱状样、440km浅地层剖面、240km的同步测深与旁扫声纳调查,对三峡工程截流前的长江水下三角洲底质进行抢救性调查,为将来三峡截流后长江水下三角洲的沉积对比研究提供一个参照,并探讨近30年来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发生的演化。 1、从沉积物类型、粒度参数及其空间分布、主要化学成分的特征与空间分布及其相关性,有孔虫和介形类的丰度、分异度及空间分布等可以看出,研究区分为两个区,即现代长江三角洲与晚更新世晚期的三角洲。而现代三角洲部分有可以分为三角洲前缘斜坡(A区)、前三角洲(B区)、现代三角洲向陆架砂的过渡带(C区),而D区为陆架砂,为晚更新世三角洲的主体部分。这一研究结果也被许多研究者所证实。 2、尽管经历了30多年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因素的变化,长江水下三角洲的分带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维持了基本的格局,即从三角洲前缘斜坡、到前三角洲、到过渡带、再到陆架砂。这表明长江水下三角洲仍然遵循一般三角洲的规律,随动力条件的改变表现为明确的分带。 3、近50年来,尤其是最近20年来,长江水下三角洲呈现出新的变化特点。近岸物质趋于粗化,陆架砂面积进一步减少,以粉砂质粘土为代表的沉积中心面积减小幅度较大。长江入海泥沙的减少是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现代沉积区沉积中心面积的减少,表明锋带沉积作用的减弱。 4、以31°30′N为界,长江水下三角洲的前三角洲的南部和北部的沉积物砂含量、主要化学成分等均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长江冲淡水的爬升效应使得夏季长江冲淡水改向东南的季节对长江水下三角洲的沉积贡献也不大,北支外由于入海沉积物的匮乏,一直处于冲刷状态,以致31°30′N成为前三角洲南北部明确的分界线,近50年的演化使得北支外退变为破坏性的三角洲。从沉积的角度修正了羽状锋带的界线。 5、首次报道了长江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的稀土元素组合特征,现代三角洲的含量普遍高于晚更新世三角洲,整个研究区轻稀土元素的含量约为160μg/g,重稀土元素的含量约为42μg/g,稀土元素总量约为202μg/g,轻稀土元素的含量约为重稀土元素含量的4倍。在河海相互作用下,随着河流动力的减弱、海洋动力的加强,Eu的负异常加大。轻稀土元素在现代三角洲前缘斜坡较富集,而重稀土元素在前三角洲区富集,REE在沉积物中的解吸或部分溶解过程是引起长江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长江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的REE受到粒径、重矿物和盐度的三重控制。长江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的稀土元素特征对于研究中国海陆架沉积物物源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6、作者在2002年的调查中在水下河谷发现了沙脊地形和地层的塑性变形现象,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初步的解释,但这一现象需要在新的调查资料的支持下
【学位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P736.21
【部分图文】:
长江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的姜迪根如冰川,长江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等十个省市自治区,汇集了大小数百条河流,在上海市注入东海(见图1.3)。全长6380mk,玉乳书奎摘目也含_~去‘勺石了刊平臾J匆含ml」一句前
开一术长江口水服平面分布示意田(夏乎.表、底层J图1.14长江口外水系分布(据胡方西等,2002)1.3.4.8长江三角洲沉积模式长江三角洲位于构造沉降区,经历了全新世全球海平面迅速上升造成的海进和三角洲退复引起的海退过程。最大海侵时,长江古河谷曾被海水所淹没,以镇江、扬州为顶点,形成了一个向东开阔的三角港。此后,全新世长江三角洲开始育,并阶段性地向东伸展。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王靖泰等,981)。每个发育阶段皆以河口砂坝为核心,构成了完整的三角洲沉积体系,称亚三角洲。全新世长江三角洲由六期亚三角洲组合而成。自老至新,分别为红期、黄桥期、金沙期、海门期、崇明期和长兴期(见图1.15)。长江河口的历史发育和三角洲的形成是以南岸边滩淤涨、沙洲向北岸并合、口湾充填束狭向外延伸的过程来实现的(陈吉余等,1958)。长江三角洲不是一的三角洲体,而是由上述的六个亚三角洲组成的。各亚三角洲的分布,按形的先后顺序,依次排列,很有规律,充分显示了长江三角洲发育的独特性。
段性地向南偏转。各期河口砂坝在空间上,自西北向东南有规律地依次退复叠置,成雁行状排列;在时间上,先后两期亚三角洲相互重叠衔接,中间没有明显的侵蚀破坏阶段(见图1.16)。(2)独特的伴生体系长江河口的定向南移,改变了三角洲南北两侧的水动力条件,形成了独特的伴生沉积体系。在北侧,随着汉道的废弃而形成海湾,从江口北上的近岸流与自苏北南下的近岸流在海湾内相遇,致使潮差增大,水位抬高,水体向海扩散,形成以海湾为顶点的辐射沙洲体系。从金沙期起,辐射沙洲沉积体系出现了三期。它们形态特殊,大小不一,呈辐射状向海展布,其组成物质为细砂,沙洲间为砂质粉砂。向陆向海颗粒变细,分别过渡到淤泥质潮间浅滩和大陆架沉积。在南侧海岸,长江入海的泥沙在波浪作用下,形成了平行岸线、断续分布的滨海砂堤。随着三角洲阶段性地向海伸展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70904
【学位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P736.21
【部分图文】:
长江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的姜迪根如冰川,长江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等十个省市自治区,汇集了大小数百条河流,在上海市注入东海(见图1.3)。全长6380mk,玉乳书奎摘目也含_~去‘勺石了刊平臾J匆含ml」一句前
开一术长江口水服平面分布示意田(夏乎.表、底层J图1.14长江口外水系分布(据胡方西等,2002)1.3.4.8长江三角洲沉积模式长江三角洲位于构造沉降区,经历了全新世全球海平面迅速上升造成的海进和三角洲退复引起的海退过程。最大海侵时,长江古河谷曾被海水所淹没,以镇江、扬州为顶点,形成了一个向东开阔的三角港。此后,全新世长江三角洲开始育,并阶段性地向东伸展。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王靖泰等,981)。每个发育阶段皆以河口砂坝为核心,构成了完整的三角洲沉积体系,称亚三角洲。全新世长江三角洲由六期亚三角洲组合而成。自老至新,分别为红期、黄桥期、金沙期、海门期、崇明期和长兴期(见图1.15)。长江河口的历史发育和三角洲的形成是以南岸边滩淤涨、沙洲向北岸并合、口湾充填束狭向外延伸的过程来实现的(陈吉余等,1958)。长江三角洲不是一的三角洲体,而是由上述的六个亚三角洲组成的。各亚三角洲的分布,按形的先后顺序,依次排列,很有规律,充分显示了长江三角洲发育的独特性。
段性地向南偏转。各期河口砂坝在空间上,自西北向东南有规律地依次退复叠置,成雁行状排列;在时间上,先后两期亚三角洲相互重叠衔接,中间没有明显的侵蚀破坏阶段(见图1.16)。(2)独特的伴生体系长江河口的定向南移,改变了三角洲南北两侧的水动力条件,形成了独特的伴生沉积体系。在北侧,随着汉道的废弃而形成海湾,从江口北上的近岸流与自苏北南下的近岸流在海湾内相遇,致使潮差增大,水位抬高,水体向海扩散,形成以海湾为顶点的辐射沙洲体系。从金沙期起,辐射沙洲沉积体系出现了三期。它们形态特殊,大小不一,呈辐射状向海展布,其组成物质为细砂,沙洲间为砂质粉砂。向陆向海颗粒变细,分别过渡到淤泥质潮间浅滩和大陆架沉积。在南侧海岸,长江入海的泥沙在波浪作用下,形成了平行岸线、断续分布的滨海砂堤。随着三角洲阶段性地向海伸展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昕;石学法;王国庆;乔淑卿;刘涛;;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现代沉积速率及其对长江入海泥沙去向的指示意义[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瑞虎;长江口沉积物记录的全新世沉积环境和东亚夏季风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昕;冰后期以来长江水下三角洲地区沉积作用及沉积环境演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鹏;三峡工程蓄水前后长江口门区水下三角洲冲淤变化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窦衍光;长江口邻近海域沉积物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沉积环境的指示[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7年
本文编号:28709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70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