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近海海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发布时间:2021-12-11 18:07
该文在东营市海洋地质调查获得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开展近海海域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反映近海海域地质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趋势,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选取海岸侵蚀与淤积、活动断裂与地震、灾害地貌与滑坡、浅层气、底辟、埋藏古河道(古湖泊)、表层沉积物质量、海水质量、软土、砂土液化10项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东营市近海海域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大部分区域地质环境质量为优等和良好级别,面积8875km2,占总面积的86.58%;中等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东南部和东营港近岸区,面积1200km2,占总面积的11.71%;较差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及黄河口外围海域,面积175km2,占总面积的1.71%。
【文章来源】:山东国土资源. 2020,36(01)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研究区海洋功能区划图
研究区活动断裂依据其最新活动时间主要分为2期:晚更新世以来与全新世以来。海域NE或NNE向断裂主要分布在莱州湾附近海域,表现为不连续分布的特征,分段性明显,该组断裂在渤海中部被NW向断裂挫断,以北的海域断裂走向转为NEE向,自北向南切割深度逐渐变浅,最新活动时间北部可追溯至晚更新世,南部莱州湾海域可追溯至全新世早中期,分析认为该组断裂应为郯庐断裂的继承性断裂,该组断裂在晚更新世—全新世各个时段的垂向活动速率超过0.06mm/a,近20kaBP的垂向活动速率超过0.08mm/a[14-17];海域近EW向或NW向断裂主要由不连续走向一致的若干条次级断裂组成,次级断裂倾向或南或北,局部具有负花状构造,在研究区均有分布,且在研究区北部与莱州湾海域较为密集,分析认为,该组断裂主要为张家口-蓬莱-威海断裂的继承断裂。该组断裂在研究区的最新活动时间可追溯至晚更新世,近20kaBP以来的垂向活动速率超过0.06mm/a[16](图3)。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断层形成的原因主要由深部构造引起,表现出继承性和集束性特征,研究区断层断距均小于5m,普遍具有自下而上断距相对减小的规律。图3 研究区活动断裂与地震分布示意图
图2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图研究区海底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纪灰黄色黏土层与浅灰黄色粉细砂层互层,揭示厚度253~660m。海底表层沉积物由岸向海逐渐由砂、粉砂质砂向砂质粉砂、粉砂、泥过渡,由于河流动力减弱,沉积物的粒度由岸向海逐渐变细。砂质粉砂分布最广,在研究区北部、东部海域均有大片分布,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50%左右;粉砂分布范围也较大,且较为分散,主要出现在飞雁滩以北、东营港正东以及广利港以东附近海域;粉砂质砂主要沿海岸分布,岸边底质类型以粉砂质砂为主;砂主要分布在广利港以南靠近海岸附近区域,面积较小;泥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靠近边界附近区域,较为集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营市近海海域灾害地质类型及特征分析[J]. 赵景蒲,贺淼,张建英,宋委,张玉彦. 山东国土资源. 2018(07)
[2]基于我国海岸带开发的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J]. 郑懿珉,高茂生,刘森,侯国华,郭飞. 海洋地质前沿. 2015(01)
[3]日照市海岸带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研究[J]. 王松涛,吴振,衣伟虹,宋委,印萍,刘金庆. 山东国土资源. 2014(12)
[4]日照市近海海域灾害地质类型及特征分析[J]. 王光栋,高鸿,王文治. 山东国土资源. 2014(11)
[5]东营市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建议[J]. 苑春亭,李蕾,刘艳春. 齐鲁渔业. 2014 (07)
[6]东营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J]. 蒋万钊,刘艳春,赵磊,刘艳芬,左明. 山东社会科学. 2013(S2)
[7]郯庐断裂带渤海段第四纪活动规律探讨[J]. 胡惟,朱光,宋利宏,严乐佳,刘备. 地学前缘. 2013(04)
[8]山东半岛南部滨浅海区的海洋灾害地质[J]. 仇建东,刘健,孔祥淮,张勇,岳保静,张军强,孙丽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2(01)
[9]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海岸带地质环境质量指标体系研究——以烟台市海岸带为例[J]. 杨强,罗朝晖,吴玺.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0(03)
[10]GIS在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 殷丽,杨泽平,周文斌,罗勇.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0(01)
博士论文
[1]东营市地质生态环境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高延良.天津大学 2011
[2]渤海活动构造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D]. 李西双.中国海洋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莱州湾南岸海岸带地质环境评价[D]. 郑懿珉.吉林大学 2015
[2]基于RS与GIS的黄河三角洲湿地信息提取与分析研究[D]. 万红.中国石油大学 2010
[3]莱州湾西岸工程地质环境及桩基础的适宜性研究[D]. 刘文涛.中国海洋大学 2010
[4]黄河三角洲滨浅海区晚第四纪沉积地层结构与海洋地质灾害研究[D]. 金仙梅.吉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35145
【文章来源】:山东国土资源. 2020,36(01)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研究区海洋功能区划图
研究区活动断裂依据其最新活动时间主要分为2期:晚更新世以来与全新世以来。海域NE或NNE向断裂主要分布在莱州湾附近海域,表现为不连续分布的特征,分段性明显,该组断裂在渤海中部被NW向断裂挫断,以北的海域断裂走向转为NEE向,自北向南切割深度逐渐变浅,最新活动时间北部可追溯至晚更新世,南部莱州湾海域可追溯至全新世早中期,分析认为该组断裂应为郯庐断裂的继承性断裂,该组断裂在晚更新世—全新世各个时段的垂向活动速率超过0.06mm/a,近20kaBP的垂向活动速率超过0.08mm/a[14-17];海域近EW向或NW向断裂主要由不连续走向一致的若干条次级断裂组成,次级断裂倾向或南或北,局部具有负花状构造,在研究区均有分布,且在研究区北部与莱州湾海域较为密集,分析认为,该组断裂主要为张家口-蓬莱-威海断裂的继承断裂。该组断裂在研究区的最新活动时间可追溯至晚更新世,近20kaBP以来的垂向活动速率超过0.06mm/a[16](图3)。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断层形成的原因主要由深部构造引起,表现出继承性和集束性特征,研究区断层断距均小于5m,普遍具有自下而上断距相对减小的规律。图3 研究区活动断裂与地震分布示意图
图2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图研究区海底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纪灰黄色黏土层与浅灰黄色粉细砂层互层,揭示厚度253~660m。海底表层沉积物由岸向海逐渐由砂、粉砂质砂向砂质粉砂、粉砂、泥过渡,由于河流动力减弱,沉积物的粒度由岸向海逐渐变细。砂质粉砂分布最广,在研究区北部、东部海域均有大片分布,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50%左右;粉砂分布范围也较大,且较为分散,主要出现在飞雁滩以北、东营港正东以及广利港以东附近海域;粉砂质砂主要沿海岸分布,岸边底质类型以粉砂质砂为主;砂主要分布在广利港以南靠近海岸附近区域,面积较小;泥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靠近边界附近区域,较为集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营市近海海域灾害地质类型及特征分析[J]. 赵景蒲,贺淼,张建英,宋委,张玉彦. 山东国土资源. 2018(07)
[2]基于我国海岸带开发的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J]. 郑懿珉,高茂生,刘森,侯国华,郭飞. 海洋地质前沿. 2015(01)
[3]日照市海岸带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研究[J]. 王松涛,吴振,衣伟虹,宋委,印萍,刘金庆. 山东国土资源. 2014(12)
[4]日照市近海海域灾害地质类型及特征分析[J]. 王光栋,高鸿,王文治. 山东国土资源. 2014(11)
[5]东营市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建议[J]. 苑春亭,李蕾,刘艳春. 齐鲁渔业. 2014 (07)
[6]东营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J]. 蒋万钊,刘艳春,赵磊,刘艳芬,左明. 山东社会科学. 2013(S2)
[7]郯庐断裂带渤海段第四纪活动规律探讨[J]. 胡惟,朱光,宋利宏,严乐佳,刘备. 地学前缘. 2013(04)
[8]山东半岛南部滨浅海区的海洋灾害地质[J]. 仇建东,刘健,孔祥淮,张勇,岳保静,张军强,孙丽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2(01)
[9]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海岸带地质环境质量指标体系研究——以烟台市海岸带为例[J]. 杨强,罗朝晖,吴玺.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0(03)
[10]GIS在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 殷丽,杨泽平,周文斌,罗勇.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0(01)
博士论文
[1]东营市地质生态环境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高延良.天津大学 2011
[2]渤海活动构造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D]. 李西双.中国海洋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莱州湾南岸海岸带地质环境评价[D]. 郑懿珉.吉林大学 2015
[2]基于RS与GIS的黄河三角洲湿地信息提取与分析研究[D]. 万红.中国石油大学 2010
[3]莱州湾西岸工程地质环境及桩基础的适宜性研究[D]. 刘文涛.中国海洋大学 2010
[4]黄河三角洲滨浅海区晚第四纪沉积地层结构与海洋地质灾害研究[D]. 金仙梅.吉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351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535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