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基于表面微结构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减阻降温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19 19:04

  本文关键词:表面微结构减阻的机理研究与优化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北京交通大学》 2015年

基于表面微结构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减阻降温技术研究

郑彬  

【摘要】:随着飞行器的迅速发展,气动加热成为高超声速飞行器设计和研制的重点研究问题。当飞行器以超声速甚至高超声速飞行时,由于空气的粘性阻滞作用,壁面边界层内具有很大的速度梯度,导致各气流层产生了强烈的摩擦,强烈的气动摩擦使壁面附近的气温急剧升高,而高温气体又不断向飞行器低温壁面传热,进而引起很强的气动加热,有很大的可能致使飞行器的结构外形发生烧蚀、结构强度以及刚度等发生改变,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正常飞行以及安全问题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 而近年来微结构减阻技术的研究取得巨大的进步,本文对国内外微结构减阻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总结,通过对湍流产生机理及近壁面湍流结构模型的分析,从“第二涡群”和“突出高度”理论两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微结构减阻的机理,发现大量的试验和实际应用证明了微结构减阻的可行性。本文尝试将微结构技术应用在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表面,通过仿真,来研究表面微结构对高超声速气动热的影响。 首先,通过二维的模拟仿真,发现直角三角形微结构,以100m/s入口处速度为例,可以将前壁面的平均速度降低到v=15.67m/s,后壁面的平均速度降低到v=24.49m/s,大大减小了壁面摩擦阻力。 然后,采用CFD分析软件Fluent对某一型号的飞行器进行了整体气动热的分析,并对比不同飞行马赫数以及飞行环境参数下飞行器的气动热情况。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在舵翼处增加表面微结构,研究了表面微结构的存在对绕流流场特性尤其是近壁面处边界层内流动的影响,进而分析表面微结构对气动加热热流的影响。结果发现增加顺流向贯通微结构的舵翼平均温度为909K,与未增加微结构的933K相比降低了24K,降温率达到2.57%。并通过对比不同尺寸及形状的表面微结构,得到降温效果最佳的微结构为顺流向三角形肋条状贯通微结构。 论文所完成的有关表面微结构湍流边界层减阻的机理分析以及数值模拟仿真计算,对将来进一步深入开展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V21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晋军;沟槽面湍流减阻研究综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2 郑健;周长省;鞠玉涛;张家仙;;Spalart-Allmaras湍流模型在弧形翼超音速流场数值模拟中的应用[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2期

3 夏刚,程文科,秦子增;Spalart-Allmaras湍流模型在高超声速气动加热计算中的应用[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4 吴大方;潘兵;郑力铭;王岳武;牟朦;朱林;李松年;;高超声速飞行器材料与结构气动热环境模拟方法及试验研究[J];航天器环境工程;2012年03期

5 董维中;气体模型对高超声速再入钝体气动参数计算影响的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1年02期

6 王晋军,李亚臣;沟槽面三角翼减阻特性实验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1年03期

7 潘家正;湍流减阻新概念的实验探索[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6年03期

8 章春亮;有限元分析中的单元划分质量与计算精度[J];轻工机械;2002年01期

9 封贝贝;陈大融;汪家道;;亚音速飞行器壁面沟槽减阻研究与应用[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7期

10 石秀华,宋保维,包云平;条纹薄膜减小湍流阻力的试验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1996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群;陈建平;;基于GIS地貌景观三维可视化系统应用的初步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1期

2 赵群;马晓燕;甘宇亮;胡振彪;;城市景观三维可视化系统的应用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22期

3 王晶;张成春;任露泉;韩志武;;Numerical Simulation on Flow Control for Drag Reduction of Revolution Body Using Dimpled Surface[J];Journal of China Ordnance;2011年01期

4 王淑花;武万良;王树成;;低温下1Cr18Ni9Ti钢焊接接头的拉伸性能和断口形貌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年01期

5 张成春;任露泉;王晶;张永智;;旋成体仿生凹坑表面流场控制减阻仿真分析[J];兵工学报;2009年08期

6 张传明;潘懋;吴焕萍;徐绘宏;;保持拓扑一致性的等高线化简算法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7 吁日新,朱自强;B样条应用于超限插值的网格生成方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8 拓双芬,朱自强,陈迎春;结构非结构网格中的数值优化计算[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年09期

9 王长辉,刘宇,覃粒子;多单元直排塞式喷管发动机性能[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年07期

10 李树索,周春根,宫声凯,宋尽霞,韩雅芳;喷丸处理对IC6合金制导向叶片NiCoCrAlY涂层使用性能的影响[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德洲;高淑玲;刘文刚;;矿石旋流分选技术研究进展[A];2009中国选矿技术高峰论坛暨设备展示会论文[C];2009年

2 谢素明;李晓峰;兆文忠;李娅娜;;CAE建模与工程验证[A];首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暨2005全国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马建平;樊建中;肖伯律;石力开;;SiC_p/Al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与发展[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4 陶永强;矫桂琼;王波;常岩军;;2D编织陶瓷基复合材料加载速率效应的试验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5 刘凯礼;李博;雷雨冰;张堃元;;宽高比对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性能的影响研究[A];第一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胡海洋;季辰;刘子强;白鹏;;大展弦比机翼亚声速静气动弹性数值计算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黄建栋;吴颂平;;矢量喷流对无尾三角翼飞机气动特性的影响[A];北京力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刘明;;导弹飞行过程动力学仿真[A];北京力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任露泉;王淑杰;韩志武;邱兆美;;植物孢粉壁非光滑表面结构特征及其仿生脱附机理[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彭娅玲;张志国;汪礼;戴玛丽;;非稳态NACA翼型绕流兴波的数值模拟研究[A];2007年船舶力学学术会议暨《船舶力学》创刊十周年纪念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艾尚茂;管土耦合边界下海底悬跨管道涡激振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高晓阳;甘肃河西大麦麦芽干燥控制系统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3 欧礼坚;船舶螺旋桨及推进装置故障诊断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付强;1000MW核电站离心式上充泵水力设计与结构可靠性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5 孟庆鸿;松科1井复杂地层取心钻具及泥浆优化设计和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韩书谟;1100kV GIS中SF6断路器关键技术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7 张俊秋;耦合仿生抗冲蚀功能表面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吉林大学;2011年

8 吕林;海洋工程中小尺度物体的相关水动力数值计算[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周明哲;航空用2E12合金热处理工艺与疲劳行为的相关基础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王倩;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方法与仿真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大为;空间热循环和辐照环境对LF6铝合金焊接组织及性能的影响[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黄科辉;钛铝化合物的原位复合技术及其组织性能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3 苏超;变压吸附管道流体动力学特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陈洁达;单轴双输送低比转速离心泵的设计与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波;缸内流场结构对天然气发动机性能影响的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韩芳明;船用换热式惯性滤清器物理场耦合计算[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魏国亮;多级压气机三维流场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李铁军;多级除尘器气动性能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鹏翔;鲨鱼皮微沟槽减阻机理与复制技术基础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仲强;三维凹坑形自组装涂层表面的特征及其减阻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大方,高镇同,王永海;模糊控制在导弹瞬态气动热流试验中的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2 王晋军,兰世隆;沟槽面湍流边界层湍流度分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3 陈强,唐登斌,曹起鹏;湍流大涡破碎装置的减阻研究[J];弹道学报;2001年04期

4 王乐善,王庆盛;结构热试验技术的新发展[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00年02期

5 毕士冠;;国外超声速巡航导弹发展战略与技术途径讨论(下)——类别地位与发展态势评析[J];飞航导弹;2007年02期

6 夏刚,程文科,秦子增;Spalart-Allmaras湍流模型在高超声速气动加热计算中的应用[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7 吴大方,房元鹏,张敏;高速飞行器瞬态气动热试验模拟系统[J];航空计测技术;2003年01期

8 ;EFFECT OF THE RIBLETS SURFACE ON THE BOUNDARY LAYER DEVELOPMENT[J];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1996年04期

9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drag reduction of revolution body through bionic riblet surface[J];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0年11期

10 曾扬兵,沈孟育,王保国,刘秋生;非结构网格生成Bowyer-Watson方法的改进[J];计算物理;1997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晓玲;樊彦亭;;一种基于表面微结构提高LED光提取率的方法[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2 蒋尹爽;宋正勋;董莉彤;余烨;王作斌;尹福昌;;表面微结构化探测器的灵敏度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3 朱永伟;王占和;范仲俊;云乃彰;;摩擦副表面微结构及其超声复合电加工技术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8年24期

4 张文龙;周平;吴承伟;;微柱和微管阵列结构表面的抗热冲击特性[J];力学学报;2013年02期

5 张云电,赵峰,汪新中;气缸工作表面微结构数控激光成形机[J];中国机械工程;2005年06期

6 单以洪;冯仕猛;王坤霞;田嘉彤;徐华天;周玲;杨树泉;鞠雪梅;;单晶硅表面微结构调节技术的改进[J];硅酸盐学报;2012年06期

7 王泽;周明;谈衡;叶霞;戴国洪;;电铸法复制疏水植物表面微结构的方法[J];电镀与精饰;2012年11期

8 蒋新晨;孙华;;太阳能电池表面腔窍结构的吸收增强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9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郑纪勇;蔺存国;肖春鹏;段东霞;王利;张金伟;周娟;许凤玲;;贻贝壳体表面微结构对底栖硅藻的防除性能研究[A];2012船舶材料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2 苏业旺;季葆华;黄永刚;黄克智;;表面微结构形状和尺寸对生物湿黏附的影响[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3 靳钊;余浩杰;;表面微结构防污薄膜的研究初探[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付德君;郭立平;刘传胜;任峰;蒋昌忠;叶明生;彭友贵;范湘军;;加速器-电镜联机项目进展[A];第十一届全国活化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钱斯文;王建方;吴文健;杜现礼;;纳米粒子填充法制备超疏水涂层及其表面微结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梅浩;新型表面微结构硅及其在太阳能热电系统应用的研究与探索[D];重庆大学;2011年

2 阳雪兵;小径高速液体悬浮主轴热动力润滑特性与表面微结构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楠;不同试验条件下表面微结构的摩擦学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2 王宪良;钛合金表面微结构的微细加工及水溶液摩擦学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3 高海平;分子自组装在表面微结构防污材料制备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谢国涛;基于贝壳表面微结构的仿生表面制备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5 张文龙;仿生表面微结构的热防护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6 郑彬;基于表面微结构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减阻降温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7 王霄;钛合金表面微结构的制备及其红外/雷达隐身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8 周正阳;表面微结构减阻的机理研究与优化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9 徐鹏飞;滑动表面微结构仿真设计及试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10 张学蕊;铝合金表面微结构的高速微铣削加工与疏水性能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表面微结构减阻的机理研究与优化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03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203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2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