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石膏浆体在砌墙砖抗压强度试验方法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3 10:11

  本文关键词:石膏浆体在砌墙砖抗压强度试验方法中的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砌墙砖 找平材料 抗压强度 石膏浆体


【摘要】:目前,我国墙体材料行业发展迅速,产品为砌墙砖、砌块及板材三大类,其中砌墙砖仍然占有比较大的份额。砌墙砖在测试抗压强度时,原标准采用水泥净浆、人工找平的方式,试验结果受养护龄期的限制而导致效率较低。本论文针对这一问题采用石膏浆体作为找平材料,以提高试验效率,并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旨在推动我国砌墙砖检验技术的进步。首先,采用对比研究的方式,将原标准规定的水泥浆体找平材料和石膏浆体找平材料应用于同一强度等级、不同类型(烧结普通砖、烧结空心砖、烧结多孔砖)、不同产地(全国十余个省市)砌墙砖的抗压强度测试中,将水泥浆体找平后3d和石膏浆体找平后4h的砌墙砖抗压强度进行比对,分析石膏浆体替代水泥浆体作为找平材料的可能性。然后,分别测试石膏浆体中的石膏和砂子的元素组成,石膏的抗压强度和晶体结构,砂子中二氧化硅的含量,石膏浆体的流动度、初凝时间及抗压强度等技术参数。最后,采用F检验法、偏态系数、峰态系数法、正态分布、狄克逊准则等统计学处理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石膏浆体的均匀度。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石膏浆体代替水泥净浆作为找平材料,对于砌墙砖抗压强度的试验结果没有负面影响,水泥净浆的养护时间3d而石膏浆体仅需要4h,大大缩短了试验周期,提高了试验效率。(2)石膏浆体的各项技术参数均能满足试验要求。(3)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石膏浆体的试验数据离散度更小、更准确可靠,说明石膏浆体能保证砌墙砖抗压强度测试的准确性。
【关键词】:砌墙砖 找平材料 抗压强度 石膏浆体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522.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6
  • 1.1 墙体材料概述及研究背景8
  • 1.2 砌墙砖强度检测标准存在的问题8-11
  • 1.2.1 采用水泥净浆作为找平材料的砌墙砖强度检验方法9-10
  • 1.2.2 采用石膏浆体作为找平材料的砌墙砖强度检验方法10-11
  • 1.3 石膏浆体完全可以代替水泥净浆作为找平材料11-13
  • 1.3.1 石膏资源丰富且性能稳定11-12
  • 1.3.2 两种标准中所用找平材料及试验方法的优劣势比对分析12-13
  • 1.4 研究方向及分析方法13-14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14
  • 1.5.1 研究目的14
  • 1.5.2 研究意义14
  • 1.6 研究内容14-16
  • 2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16-21
  • 2.1 原材料16-17
  • 2.1.1 砌墙砖16
  • 2.1.2 水泥16
  • 2.1.3 石膏16
  • 2.1.4 砂子16
  • 2.1.5 石膏浆体16-17
  • 2.2 试验设备17
  • 2.3 试验及评价方法17-21
  • 2.3.1 样品制备17-18
  • 2.3.2 测试项目18-20
  • 2.3.3 评价方法20-21
  • 3 分别采用两种净浆找平测试砌墙砖抗压强度21-26
  • 4 石膏浆体的元素、均匀性检测26-30
  • 4.1 石膏浆体原料的元素分析26-27
  • 4.2 石膏浆体的均匀性检验27-30
  • 5 石膏浆体的定值分析30-52
  • 5.1 定值原则30
  • 5.2 定值数据处理方法30-42
  • 5.2.1 石膏浆体抗压强度定值分析30-32
  • 5.2.2 石膏中特殊晶体含量定值分析32-34
  • 5.2.3 砂子中二氧化硅含量定值分析34-36
  • 5.2.4 石膏浆体抗压强度定值分析36-38
  • 5.2.5 石膏浆体流动度定值分析38-41
  • 5.2.6 石膏浆体初凝时间定值分析41-42
  • 5.3 不确定度分析42-49
  • 5.3.1 石膏抗压强度定值测量的不确定度42-44
  • 5.3.2 石膏中特殊晶体含量测量的不确定度44-45
  • 5.3.3 砂子二氧化硅含量测量的不确定度45-46
  • 5.3.4 石膏浆体抗压强度测量的不确定度46-47
  • 5.3.5 石膏浆体流动度测量的不确定度47-48
  • 5.3.6 石膏浆体初凝时间测量的不确定度48-49
  • 5.3.7 各检测项目的不确定度49
  • 5.4 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49-50
  • 5.5 定值结果50
  • 5.6 石膏浆体的稳定性50-52
  • 6 结论52-54
  • 6.1 结论52-53
  • 6.2 前景展望53-54
  • 参考文献54-56
  • 附录 硕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56-57
  • 致谢57


本文编号:10242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10242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6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