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电容器柔性炭电极研究
本文选题:石墨烯 + 柔性 ; 参考:《北京化工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超级电容器,也叫电化学电容器,具有功率密度高、充放电速度快、循环寿命长和安全性能优异等特点,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新型储能器件。随着电子设备便携化、可穿戴化,及多功能集成电路的发展,柔性化——成为储能器件发展中日益重要而迫切的需求。制备高性能的柔性电极是发展柔性超级电容器的关键。本文以石墨烯为柔性结构骨架,利用石墨烯自组装的功能,制备一体化柔性全炭电极,应用于超级电容器中体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Hummer's法制备的氧化石墨烯为原料,分别通过抽滤成型-热还原、化学液相还原-抽滤成型和抽滤成型-化学气相还原三种不同方法制备柔性还原氧化石墨烯膜电极,并将其应用于超级电容器对比了其电化学性能。三种方法制备的电极均具有较好的柔性,电化学行为相似,储能性能存在一定差异(147-171 Fg-1)。其中,抽滤成型-热还原法制备的石墨烯膜电化学储能性能最优,且方法简单、表观平整光滑,机械性能更好,微观孔隙发达,氧残留少等,更利于复合电极的制备。2、将活性炭与氧化石墨烯通过液相共混-抽滤成型-热还原的方式制备一体化柔性复合电极。通过调整氧化石墨烯与多孔炭的质量配比,制备不同比例的活性炭/石墨烯柔性复合电极,并应用于无机KOH电解液对称超级电容器体系中。由于活性炭的超高比表面积,在复合柔性电极中随活性炭的比例提高,电极整体比表面积以及全电极质量比电容量均呈增大的趋势。在活性炭用量高达88%时,仍保持完整的“三维嵌入式”电极结构,比电容可达到可观的302 Fg-1,同时大电流性能在20 Ag-1仍保持72%的优异表现。在该电极中,石墨烯除贡献了部分容量外,主要充当了柔性电极骨架和“粘结剂”的功能。3、我们进一步引入高比表面积的分级孔炭作为活性物质,制备了石墨烯复合分级孔电极。其中加入少量石墨烯作为电极成型的粘结剂,采用液相分散-抽滤成型-热还原的方法制备了分级孔炭/石墨烯柔性电极,并将其与传统的以PTFE和PVDF为粘结剂的电极进行对比。该柔性全炭电极兼具分级的孔隙微结构特征和颗粒嵌入式的石墨烯三维网络的电极结构特征。相对于传统的电极制备方式,这种新型的石墨烯粘结电极的不仅在多孔性方面进一步提高(电极比表面积由2201 m2 g-1提高到2561 m2 g-1),同时电极整体电导率也显著改善(电导率由0.177 S m-1提高到0.337 S m-1)。除此之外,石墨烯粘结电极在无机和有机电解液超级电容器中的电容储能性能表现也优于传统电极。分级孔炭/石墨烯复合电极在无机KOH电解液中容量可达321 Fg-1,而在有机Et4NBF4/AN电解液中也达到147Fg-1,相对于传统高聚物粘结剂电极提高了 28%和41%。另外,石墨烯粘结电极表现出了更优异的大电流性能。这主要是由于石墨烯作为粘结剂应用于电极成型过程,其构建的石墨烯三维结构不仅有助于电解液中离子在孔隙中的吸附和迁移,同时有助于电子在电极中的传导。4、将上述石墨烯粘结电极的制备方法推广应用于三种不同形貌和颗粒尺寸的多孔炭材料(高分子基粉状活性炭、活性炭纤维和活性炭球)的电极成型,进一步证实以石墨烯为粘结剂,共混抽滤-热还原的方法是一种制备高性能柔性炭复合电极的普适方法。选用活性物质与还原氧化石墨烯质量比为4:1的工艺条件,石墨烯作为粘结剂将不同形貌的多孔炭材料成功制备成具有良好柔性的炭电极。该系列电极均具有类似的三维石墨烯网络结构,且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储能性能。该系列石墨烯粘结电极,在6 mol.L-1KOH电解液中全电极的质量比容量可达264、235及304 Fg-1,而相对于同比例的传统高分子粘结剂电极提高率达到27%-40%;同时其体积比容量也有4%-24%的提高。此外,该方法成功拓展了传统颗粒状多孔炭的柔性储能应用,并且为其他柔性复合材料的设计开辟了新思路。
[Abstract]: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novel energy storage device with high power density , high charge - discharge speed , long cycle life and excellent safety performance , and is a novel energy storage device with high power density , high charge - discharge speed , long cycle life and excellent safety performance . A porous carbon / graphene composite electrode with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 is prepared by mixing activated carbon with porous carbon .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method for preparing a high - performance flexible carbon composite electrode .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Q127.11;TM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新丽;李伟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广东化工;2006年07期
2 许开卿;吴季怀;范乐庆;冷晴;钟欣;兰章;黄妙良;林建明;;水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超级电容器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1年15期
3 梓文;;超高能超级电容器[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3年04期
4 ;欧盟创新型大功率超级电容器问世[J];功能材料信息;2014年01期
5 周霞芳;;无污染 充电快 春节后有望面市 周国泰院士解密“超级电容器”[J];环境与生活;2012年01期
6 江奇,瞿美臻,张伯兰,于作龙;电化学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无机材料学报;2002年04期
7 朱修锋,王君,景晓燕,张密林;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J];化工新型材料;2002年04期
8 景茂祥,沈湘黔,沈裕军,邓春明,翟海军;超级电容器氧化物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矿冶工程;2003年02期
9 朱磊,吴伯荣,陈晖,刘明义,简旭宇,李志强;超级电容器研究及其应用[J];稀有金属;2003年03期
10 贺福;碳(炭)材料与超级电容器[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衍伟;张熊;余鹏;陈尧;;新型超级电容器纳米电极材料的研究[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张易宁;何腾云;;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钟辉;曾庆聪;吴丁财;符若文;;聚苯乙烯基层次孔碳的活化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15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预印集[C];2010年
4 赵家昌;赖春艳;戴扬;解晶莹;;扣式超级电容器组的研制[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单既成;陈维英;;超级电容器与通信备用电源[A];通信电源新技术论坛——2008通信电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燕;吴英鹏;黄毅;马延风;陈永胜;;单层石墨用作超级电容器的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7 赵健伟;倪文彬;王登超;黄忠杰;;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8 张琦;郑明森;董全峰;田昭武;;基于薄液层反应的新型超级电容器——多孔碳电极材料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马衍伟;;新型超级电容器石墨烯电极材料的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10 刘不厌;彭乔;孙s,
本文编号:19794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1979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