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煤热解过程中热解气停留时间对热解产物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6-12-06 14:39

  本文关键词:煤热解过程中热解气停留时间对热解产物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浙江大学》 2015年

煤热解过程中热解气停留时间对热解产物的影响

陈昭睿  

【摘要】:煤热解是煤转化技术的关键过程,而煤热解产物及其特性是以煤热解为主的煤转化工艺的关键参数。煤热解析出的产物在离开反应器后的过程中,如热解反应器后保温管道的流动过程等,仍可能继续发生分解、加氢、缩聚等气相组分的二次反应,从而导致最终煤热解产物发生变化。在该过程中,裂解温度(煤热解产物离开反应器后反应温度)和热解气停留时间(煤热解产物离开反应器后气体输运时间)是两个主要的影响因素。针对目前关于热解气停留时间的系统研究较少,所研究的热解气停留时间较短的情况,本文以典型煤种为原料,在所建的两段式固定床反应器上开展了不同裂解温度下热解气停留时间影响最终热解产物特性的实验研究,为煤热解反应器的设计与运行提供依据。 首先,建立了由煤初始热解段和热解气二次反应段组成的两段式固定床反应器实验装置。通过控制载气流量及反应器长度,控制初始热解段气体停留时间在1-3s之间,而二次反应段流动停留时间在2-16秒之间。在所建的实验装置上以准南烟煤为原料开展了一定热解条件下所产生的热解产物(煤气及焦油组分等)经历二次反应段(裂解温度500~800℃、热解气停留时间2-16s)后的最终产物的变化特性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裂解温度低于600℃时,热解气停留时间对热解最终产物的产率及组成影响不明显;而裂解温度高于600℃时,热解气的二次反应影响明显,导致大分子组分分解成小分子气体,焦油产率减少,气体产率增加。裂解温度越高,热解气停留时间越长,二次反应程度越剧烈。(2)提高裂解温度、延长热解气停留时间会明显促进焦油发生二次裂解,在降低焦油产率的同时,焦油的轻质组分比例有所增加。在二次反应过程中,焦油趋于形成热稳定更高、结构更简单的液体组分,包括苯、甲苯、二甲苯(BTX)和萘、菲、蒽等多环芳烃(PAHs)等。(3)裂解温度700℃时,随着热解气停留时间的延长,焦油产率逐渐减少,煤气产率逐渐增加。煤气中CH4产率保持逐渐增加的趋势,这主要是脂肪侧链断裂和少量芳甲基脱甲基的结果;C2-C3烃类产率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这是它们从脂肪侧链中分解产生,在高温下自身又发生了裂解。(4)裂解温度800℃时,随着热解气停留时间的延长,焦油产率迅速减少,煤气产率快速增加。煤气中CH4产率在2s内骤然增加,10s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此时芳甲基脱除生成CH4反应变得剧烈;C2-C3烃类产率短暂增加后迅速减少,此时脂肪烃类的裂解反应已经非常剧烈;H2、CO直线增加,这说明缩聚反应、酚羟基分解反应和杂环氧断裂反应等在高温下变得剧烈。焦油中BTX和PAHs急剧增加,酚、甲酚、二甲酚(PCX)明显减少。此时脱甲基、脱羟基反应和缩聚反应比较剧烈。(5)以横山烟煤和小龙潭褐煤为原料的实验研究表明,热解气停留时间对不同煤种热解产物的影响具有类似的特性。 为了研究更长热解气停留时间的影响特性,在所建的两段式固定床实验装置基础上,采用将一部分热解产物封闭在二次反应段内的方式以获得更长的热解气停留时间,以准南烟煤为原料开展了一定热解条件下所产生的热解产物(煤气及焦油组分等)经历二次反应段(裂解温度500~800℃、热解气停留时间10-50s)后的最终产物的变化特性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裂解温度600℃时,随着热解气停留时间的延长,焦油、煤气产率影响不明显,主要发生一些脂肪烃类的分解,仅CH4、C2H4产率有少量增加,H2、CO、CO2没有变化。(2)裂解温度700℃时,H2、CO产率缓慢增加,前者是缩聚反应伴随产生的,后者是酚羟基分解产生CO和杂环氧释放的结果。此时,这两种反应并不剧烈。(3)裂解温度800℃时,随着热解气停留时间的延长,焦油产率迅速减少并逐渐趋近于稳定,煤气产率快速增加,其中伴随着CO变换反应发生。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Q530.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高红,朱卡克,王惠,冉新权,史启桢,文振翼,罗瑞盈,杨延清;碳前驱体热解机理的量子化学理论研究——几何结构、反应焓变、化学键和热反应活性[J];材料科学与工程;2000年04期

2 郭树才,罗长齐,张代佳,韩壮, 刘恒韫,康锡志,于兴国,胡贵河;褐煤固体热载体干馏新技术工业性试验[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3 朱子彬,马智华,俞丰,张成芳,王欣荣;煤快速热解获得液态烃和气态烃的研究(Ⅲ)——气体停留时间的考察[J];化工学报;1995年06期

4 张晓方;金玲;熊燃;汪印;刘云义;许光文;;热分解气氛对流化床煤热解制油的影响[J];化工学报;2009年09期

5 贾建波;曾凡桂;李美芬;谢克昌;;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煤中甲基苯生成甲烷的反应机理[J];化工学报;2010年12期

6 王杰广,吕雪松,姚建中,林伟刚,都林;下行床煤拔头工艺的产品产率分布和液体组成[J];过程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7 姚建中,郭慕孙;煤炭拔头提取液体燃料新工艺[J];化学进展;1995年03期

8 庄叔贤,季明荣;酚在Pd(110)上的吸附与分解[J];化学物理学报;1994年06期

9 杜铭华,戴和武,俞珠峰;MRF年轻煤温和气化(热解)工艺[J];洁净与空调技术;1995年02期

10 崔银萍;秦玲丽;杜娟;常丽萍;;煤热解产物的组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煤化工;2007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美芬;低煤级煤热解模拟过程中主要气态产物的生成动力学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9年

2 贾建波;神东煤镜质组结构模型的构建及其热解甲烷生成机理的分子模拟[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苑卫军;秦利生;;环保节能型两段式煤气发生站节能及环保效果分析[J];节能与环保;2008年02期

2 苑卫军;李建胜;秦利生;;两段炉上下段煤气比例调节影响因素分析[J];玻璃;2010年01期

3 张秋民;关珺;何德民;;几种典型的油页岩干馏技术[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6期

4 邓军;侯爽;李会荣;张海珩;文振翼;;煤分子中-CH_2O-活性基团初期氧化反应机理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5 夏明玉;曹晓霞;倪哲明;施炜;付晓微;;Cu(111)面上糠醇加氢生成2-甲基呋喃的反应机理[J];催化学报;2012年06期

6 章结兵;周安宁;张小里;;双氧水氧化煤对煤基聚苯胺性能的影响[J];材料导报;2010年14期

7 张警声,王忠秋,王淑英,杨震;舒兰地区煤质的氢元素含量计算[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8 王淑英,李静红,孙铁;舒兰褐煤对Ni~(2+),Zn~(2+),Pb~(2+)等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特性[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9 郭树才,罗长齐,尤隆渤,韩壮,尹承绪;云南三种褐煤固体热载体新法干馏实验研究[J];大连工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10 高松;陈鸿伟;王鸿雁;;灰色预测模型在煤焦气化过程中的应用及动力学分析[J];电力科学与工程;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文武;;劣质煤混烧热解特性实验研究[A];2010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优秀论文部分)[C];2010年

2 张彩凤;王金玲;;腐植酸对Pb~(2+)、Ni~(2+)、Cr~(6+)的吸附性能研究[A];第八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鑫;展秀丽;周志杰;王辅臣;;热处理对石油焦石墨化程度的影响[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邹婷婷;唐黎华;陈波;吴勇强;倪燕慧;;水蒸气为气化剂不同煤种的高温反应性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贾嘉;展秀丽;周志杰;王辅臣;;几种金属催化石油焦CO_2气化的实验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吴加奇;许慎启;周志杰;代正华;于广锁;;气化反应活性与煤种之间的通用关系[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李训明;水恒福;;煤的可溶组分对其粘结性能的影响[A];苏鲁皖赣四省金属学会第十三届焦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马晓迅;何涛;刘艳;徐龙;曹彬;;煤催化加氢热解及催化气化行为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9 公旭中;陈彦广;郭占成;王志;;铈化合物对无烟煤催化燃烧的影响[A];2008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上册)[C];2008年

10 刘红林;金志浩;郝志彪;曾晓梅;刘毅佳;;低成本炭/炭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化学液相沉积工艺[A];中国复合材料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敏建;镁基储氢材料的制备及对二硫化碳、噻吩的加氢性能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徐远纲;大型电站锅炉掺烧印尼煤的研究与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石金明;典型煤种热解气化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舒俊生;降低卷烟主流烟气中羰基化合物和一氧化氮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梁运涛;煤自然发火期快速预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李社锋;低挥发份劣质燃料循环流化床燃烧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赵卫东;低阶煤水热改性制浆的微观机理及燃烧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吕洪坤;选择性非催化还原与先进再燃技术的实验及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吕明;基于Zn/ZnO的两步式热化学准循环制氢系统基础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许慎启;煤气化反应动力学及渣中残碳反应活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磊;煤电性参数的实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任子阳;阳泉无烟煤对CH_4、CO_2吸附特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陈攀;水分对构造煤瓦斯解吸规律影响的实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谷小虎;义马煤气化反应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付玉平;神木煤多环芳烃萃取分离及吸附性能的初步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杜开欢;不同沉积环境下煤的热解与成浆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战书鹏;水蒸汽和氢气气氛下褐煤固定床催化气化实验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卢珊珊;气流床煤气化灰渣的特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贾嘉;煤气化灰渣与黑水对石油焦成浆性及气化活性的影响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郑榕萍;EPR定量测定煤中自由基的方法及煤液化机理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匡宗,张秀义,劳永新;干酪根的X射线衍射研究[J];沉积学报;1987年01期

2 唐跃刚,任德贻,刘钦甫,姚光华,甘志杰;四川晚二叠世煤中硫与成煤环境的关系[J];沉积学报;1996年04期

3 翟高红,朱卡克,王惠,冉新权,史启桢,文振翼,罗瑞盈,杨延清;碳前驱体热解机理的量子化学理论研究——几何结构、反应焓变、化学键和热反应活性[J];材料科学与工程;2000年04期

4 王惠,罗瑞盈,杨延清,翟高红,冉新权,文振翼;一种碳前驱物热解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J];材料研究学报;2001年02期

5 郭树才,罗长齐,尤隆渤,韩壮,尹承绪;云南三种褐煤固体热载体新法干馏实验研究[J];大连工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6 郭树才,罗长齐,张代佳,,韩壮, 刘恒韫,康锡志,于兴国,胡贵河;褐煤固体热载体干馏新技术工业性试验[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7 熊源泉,刘前鑫,章名耀;加压条件下煤热解反应动力学的试验研究[J];动力工程;1999年03期

8 陈德玉 ,蓝芳友 ,刘高魁 ,彭文世;沉积岩有机质的红外光谱及其在石油有机地球化学中的初步应用[J];地球化学;1977年04期

9 赵锡嘏,刘晓艳,党长涛,董佐强,陈崇安;褐煤煤化作用模拟实验产物特征及其地化意义[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10 赵峰华,任德贻;应用高分辨率透射电镜研究煤显微组分的结构[J];地质论评;1995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生玉;中国典型动力煤及含氧模型化合物热解过程的化学基础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2 王宝俊;煤结构与反应性的量子化学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3 刘耀鑫;循环流化床热电气多联产试验及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王三跃;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中流体吸附性质的量化计算与分子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罗陨飞;煤的大分子结构研究——煤中惰质组结构及煤中氧的赋存形态[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2年

2 尤先锋;煤热解产物的关联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

3 贾燕;褐煤结构的实验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

4 王三跃;褐煤结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及量子化学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5 降文萍;煤热解动力学及其挥发分析出规律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6 张妮;不同变质程度煤热解甲烷生成特征及反应机制[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强;李文志;张栋;朱锡锋;;锯末快速热解气的在线催化裂解[J];化工学报;2009年02期

2 张永发;张慧荣;田芳;孙亚玲;;无烟粉煤成型块炭化行为及热解气体生成规律[J];煤炭学报;2011年04期

3 ;技术服务[J];石油化工;1984年11期

4 徐英;张永发;张国杰;陈磊;李香兰;;褐煤低温热解气生成特性的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5 李小丽;孙锐;张晓辉;吴少华;;煤粉热解气还原NO的数值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年11期

6 杨卫娟;周志军;吕洪坤;周俊虎;刘建忠;岑可法;;煤粉高温热解动态特性及各元素析出特性[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1年01期

7 袁帅;陈雪莉;李军;代正华;周志杰;王辅臣;;煤快速热解固相和气相产物生成规律[J];化工学报;2011年05期

8 ;井式炉气体氰化工艺[J];二汽科技通讯;1974年02期

9 谢建军;杨学民;陈安合;丁同利;宋文立;林伟刚;;煤炭解耦燃烧过程N迁移与转化Ⅱ:单组分气相化学反应实验[J];燃料化学学报;2012年09期

10 徐子仁;潘银珍;俞其鼎;邓修;白晓堤;;炼油厂酸渣的利用——低温热解法回收二氧化硫[J];石油炼制与化工;199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吕鹏梅;常杰;付严;吴创之;;生物质催化裂解实验研究[A];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戴佳昆;固体可燃物热解气化及热解气对冲流场点燃过程模型与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余振鹏;热解气催化活化促进烟煤热解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4年

2 陈昭睿;煤热解过程中热解气停留时间对热解产物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5年

3 许鹏;废弃印刷线路板热解及热解气焚烧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田洪明;稻壳的热解与旋风空气气化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王静晖;阳极镀银SOFC以污泥微波热解气为燃料气产电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6 杨武;富氮工业生物质循环流化床解耦燃烧低NOx排放机理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煤热解过程中热解气停留时间对热解产物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65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2065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f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