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微波辐射对褐煤干燥及脱水煤水分复吸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6-12-07 07:55

  本文关键词:微波辐射对褐煤干燥及脱水煤水分复吸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太原理工大学》 2015年

微波辐射对褐煤干燥及脱水煤水分复吸的影响

景凯歌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源的不断消耗,,优质煤资源储量已显现出不足的态势,年轻褐煤的有效开发利用成为了现阶段的热门问题。但褐煤因具有含水量高,和热值较低的缺点,导致其进一步利用受到很大的限制。而干燥提质后的褐煤又因内部孔隙结构发达,表面亲水性含氧官能团极其丰富,而导致其易于复吸环境中的水分。因此,若想大规模地对褐煤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对褐煤进行合理的干燥脱水,同时尽可能减少其水分复吸能力的必要性就不言而喻,本文拟将基于此通过合适的干燥方式及其脱水机理的掌握,探讨影响提质褐煤产生复吸行为的主要原因。 微波干燥作为一种新型的干燥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在食品、木材、医药等多个领域,在褐煤的提质中也有一些研究,但纯微波辐射对褐煤提质过程的影响及其在影响提质褐煤复吸水分行为中的作用还有待分析研究。本文首先进行了可原位检测煤样质量变化并在微波存在与否两种方式下操作的多功能微波热重干燥系统的构建,然后在不同条件下对胜利褐煤进行了微波干燥和相同温度轨迹的热气干燥实验研究。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微波干燥褐煤时,240W低功率微波对褐煤的干燥无明显作用,其质量基本保持不变;随着微波功率的增大,褐煤的脱水效率和干燥速率都显著提升,但存在微波利用率的最佳值,本研究中560W的使用功率显示了最大的微波利用效率。 (2)微波干燥过程中褐煤表面温度的变化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温度持续升高,第二阶段温度会保持在100oC附近,此时温度达到了水的沸点,大量自由水在此阶段脱除;待自由水基本脱除完全后,进入第三个阶段,温度再次持续升高。 (3)与褐煤表面温度的变化类似,褐煤在微波条件下的干燥过程也大致分为预热阶段,恒速干燥段和降速干燥段三个过程。表面自由水主要在前两个阶段被脱除,而降速干燥段则主要脱除的是褐煤内部的结构水。 (4)随微波辐照时间的持续增加,微波能的利用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态势,在辐照时间为3min时微波能利用率达到最大值。相对于常规热气干燥,微波改性后褐煤复吸水分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抑制。 (5)将褐煤微波脱除水分的过程看作是温度引起的热效应以及微波辐射引起的非热效应的综合作用。单就微波辐射的作用而言,它对褐煤脱水效率的提升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功率为560W的条件下该促进作用最为显著。 (6)随着微波功率的提升,微波提质褐煤复吸水分的量逐渐增大,这主要是与干燥过程中褐煤孔结构的变化有关。但相对于热气干燥煤样,在水分完全脱除的前提下,微波辐射提质褐煤的水分吸附量明显减少,显示了微波辐射对复吸水分的行为的抑制作用。 (7)不同方式干燥煤样的孔隙结构变化存在较大差异。随微波功率升高,干燥后煤样的比表面积逐渐增大,但都小于与对应功率下相同温度轨迹热气干燥后褐煤的比表面积。这一结论与提质煤水分复吸的结果相吻合。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Q53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群;牟娜;牛桂荣;唐淑清;陈孟棠;;褐煤热压成型小型试验[J];环境保护科学;1991年02期

2 刘志群;褐煤无粘结剂型煤的防水性能试验与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1996年03期

3 赵振新;朱书全;马名杰;张恒;王路宁;颜淑娟;杜晓静;;中国褐煤的综合优化利用[J];洁净煤技术;2008年01期

4 高俊荣;陶秀祥;侯彤;万永周;;褐煤干燥脱水技术的研究进展[J];洁净煤技术;2008年06期

5 周建明;巩志坚;刘文郁;房兆营;;褐煤汽爆提质新方法[J];洁净煤技术;2010年06期

6 曾钦;李军;王慧香;刘柏壮;;内蒙古某褐煤干燥特性的实验研究[J];洁净煤技术;2011年02期

7 崔礼生;韩跃新;;微波技术在选矿中的应用[J];金属矿山;2006年04期

8 余文胜;王俊;;茭白微波干燥特性及数学模型的研究[J];科技通报;2009年05期

9 万永周;高俊荣;肖雷;陶秀祥;刘炯天;;褐煤的脱水提质研究[J];煤炭工程;2010年04期

10 范艳青,陈雯,蒋训雄,汪胜东;褐煤半焦水蒸气活化法制备活性炭的工艺研究[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春莲;徐怀利;王知彩;水恒福;;低阶煤中酸性含氧基团测定方法的改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2 梁宏斌;韩业辉;高潮;张玉宝;王强;斯琴图雅;;低阶煤的降解方法[J];黑龙江科学;2011年04期

3 汪寿建;;褐煤干燥成型多联产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J];化工进展;2010年08期

4 张声俊;刘吉平;阚美秀;江玉玲;;以褐煤为原料制备活性炭的新技术[J];化工进展;2011年S1期

5 张声俊;刘吉平;阚美秀;江玉玲;;褐煤蜡的工业制备及精制技术[J];化工进展;2011年S1期

6 石文秀;张玉财;金管会;;蒙东褐煤制天然气气化技术分析[J];化工进展;2012年S1期

7 石文秀;张玉财;金管会;;浅谈褐煤研究的必要性及褐煤的性质[J];化工进展;2012年S1期

8 刘锋;;煤质变化对鲁奇炉平稳运行的影响及对策[J];化工进展;2012年S1期

9 商玉坤;武建军;王伟;李慧蓉;蔡志丹;;成型褐煤热解特性分析[J];化工生产与技术;2012年01期

10 曾在春;;褐煤干燥提质技术浅谈[J];化工设计;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鹏威;马志军;李志鹏;;褐煤抽提腐殖酸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现状[A];2009中国选矿技术高峰论坛暨设备展示会论文[C];2009年

2 张声俊;刘吉平;阚美秀;江玉玲;;以褐煤为原料制备活性炭的新技术[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张声俊;刘吉平;阚美秀;江玉玲;;褐煤蜡的工业制备及精制技术[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田忠坤;;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褐煤洗选提质一体化加工基地建设的探讨[A];2011年全国选煤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5 孙大贵;刘伟;陶长元;刘作华;杜军;;软锰矿直接酸浸法制备硫酸锰的研究进展[A];2008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下册)[C];2008年

6 周显文;马少健;苏秀娟;罗文杰;邓勤;廖芳艳;;微波加热在难处理金矿石预处理过程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全国粉体工程及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7年

7 田忠坤;;褐煤干选、干燥、成型一体化提质工艺开发研究[A];2010年全国选煤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8 廉世华;唐惠庆;郭占成;;微波加热下煤的水蒸气气化的研究[A];2012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下册)[C];2012年

9 王小霞;漆世铠;张兆传;高冬平;赵世柯;赵青兰;李云;张琪;;大功率长寿命连续波磁控管阴极的研究进展[A];中国真空学会2014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10 万永周;肖雷;陶秀祥;刘炯天;高俊荣;;褐煤的利用[A];节能减排与发展循环经济——煤炭加工利用科学发展论文集(一)[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知国;煤层注水抑制瓦斯解吸效应实验研究与应用[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展秀丽;石油焦成浆特性及不同添加物对石油焦气化反应活性的影响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颜伟强;颗粒状切割块茎类蔬菜微波喷动均匀干燥特性及模型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4 李先春;褐煤提质及其燃烧行为特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孟筠青;煤层高压脉动注水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理论与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6 王鹤;提质低阶煤型煤防水性能及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7 李建楼;声波作用下煤体瓦斯解吸与放散特征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8 石开仪;白腐真菌Hypocrea lixii AH对抚顺长焰煤及其模型化合物生物液化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9 肖雷;基于褐煤的生物质型煤成型机理及其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10 康士刚;煤液化重质馏分的结构及其催化加氢反应性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攀;水分对构造煤瓦斯解吸规律影响的实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桑培淼;注水强化松软煤壁稳定性的规律及工艺参数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伍修锟;呼吸性煤尘物理化学特性的研究及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郭喜亮;褐煤对含染料废水的吸附与絮凝作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邱杰;制干专用杏品种优选及制干工艺技术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6 战书鹏;水蒸汽和氢气气氛下褐煤固定床催化气化实验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张钊;特制腐植酸型煤脱硫和气化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罗炉林;太阳能干燥褐煤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李培;蒙东褐煤热压脱水机理与经济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陈勋瑜;褐煤流化床热解特性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杰;冯银辉;张彦春;国汉斌;;褐煤地下气化制氢工艺的研究[J];化工学报;2004年S1期

2 赵卫东;刘建忠;周俊虎;曹晓哲;张光学;岑可法;;低阶煤高温高压水热处理改性及其成浆特性[J];化工学报;2009年06期

3 江霞,蒋文举,朱晓帆,金燕;微波改性活性炭的吸附性能[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年01期

4 董平,高振森,李哲;微波干燥浮选精煤机理分析[J];黑龙江矿业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5 张颖,李光明,陈玲,赵建夫,陈岳松;活性炭再生技术的发展[J];化学世界;2001年08期

6 董吉溪,张文敏;用微波加热法制备纳米级磷酸钴球粒[J];化学通报;1995年11期

7 张燕强,蒋德华;水煤浆、重油两用燃烧器的应用[J];洁净煤技术;2001年02期

8 尹立群;霍林河矿区褐煤的特性及其利用[J];洁净煤技术;2004年03期

9 熊银伍;杜铭华;朱书全;张文辉;;煤基吸附剂脱除烟气中气态汞的研究现状[J];洁净煤技术;2007年01期

10 吴晓华;朱书全;王奇;解维伟;;聚羧酸系水煤浆添加剂的合成研究[J];洁净煤技术;200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志军;木材微波干燥特性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2 于建芳;木材微波干燥热质转移及其数值模拟[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启涛;煤基碳质反应剂与活性炭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1年

2 刘增贵;湿生面条的保鲜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3 何学连;白对虾干燥工艺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4 陈训刚;微光波对水煤浆的成浆性和气化性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8年

5 魏巍;不同干燥技术对绿茶品质影响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文伟;微波辐射的安全防护[J];劳动保护;1979年10期

2 荆琪,林俊岳;微波辐射对茶多酚结构的影响[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3年04期

3 吕林,李羡筠,段平宁,许晓丽,欧军荣;电力通讯站微波辐射水平调查[J];广西医学;2004年06期

4 张雪利;黄毅;李卓宁;吕玉娟;高原;;微波辐射下2-氨基-7-甲基-4-芳基-5-氧代-4H,5H-吡喃并[4,3-b]吡喃-3-腈的一步合成[J];有机化学;2006年10期

5 周佳栋;曹飞;武红丽;韦萍;;微波辐射下5-取代-2-硫代海因衍生物的合成[J];有机化学;2008年02期

6 李艳伦;周建峰;贡桂霞;朱凤霞;;微波辐射下合成5-亚苄基假乙内酰硫脲[J];有机化学;2009年03期

7 王楸;钱燕;陆宁洁;池美珠;李剑敏;万丽;;宫内手机微波辐射对新生大鼠神经细胞粘附分子的影响[J];中国辐射卫生;2009年01期

8 安琳;王晨;徐康;逑俊;朱荣辉;;微波辐射促进杯芳烃酯类衍生物的快速合成[J];化学试剂;2009年06期

9 张文生;匡春香;;微波辐射4-乙炔基苯磺酰胺的“一锅法”合成[J];应用化学;2009年09期

10 王少光;杨文娟;周安寿;张秀芬;孙斌辉;张金松;;微波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铁道劳动卫生通讯;198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昂;曹步清;万海珍;李全岳;贾永峰;;微波辐射对人体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A];第十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2 袁修干;徐向东;杨春信;;微波辐射与人体热调节[A];第二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3 周建峰;支三军;韦长梅;朱建宝;;微波辐射下一步合成2-芳基-4,5-二苯基咪唑[A];第三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4年

4 潘文干;吕士杰;罗军;田雪光;;微波辐射对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影响[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5 徐培基;;射频及微波辐射对生殖和发育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0年

6 葛朝丽;彭瑞云;;微波辐射防护研究进展[A];第八届全国生物医学体视学学术会议、第十一届全军军事病理学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军定量病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7 王振占;姜景山;孙波;董晓龙;阎敬业;;海面风场的极化微波辐射测量技术原理和应用分析[A];第二届微波遥感技术研讨会摘要全集[C];2006年

8 孙晓萌;张志涛;王轶鹏;许强;;微波消解-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大蒜和富硒大蒜中硒含量[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杨春霞;王陆瑶;周荫庄;李艳军;;微波辐射的生物效应[A];中国化学会全国微波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李琳;张桂英;蔡妙颜;;微波辐射对植物油过氧化值影响的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欣欣;[N];福建科技报;2004年

2 广雨;[N];经济参考报;2001年

3 王西秦;[N];科技日报;2007年

4 郭燕春;[N];中国商报;2000年

5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李安民 整理 张献怀;[N];健康报;2010年

6 晓文;[N];中国机电日报;2001年

7 ;[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8 荆菁;[N];市场报;2002年

9 中国航天报社 记者  张国栋 通讯员  申屠燕冬;[N];中国航天报;2006年

10 古月;[N];山西科技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云刚;受载煤体变形破裂微波辐射规律及其机理的基础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2 倪炜;空中目标微波辐射特性及检测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秦粉菊;微波辐射对雄性大鼠生殖系统的昼夜时间毒性及分子机制[D];苏州大学;2014年

4 庞锋;蒸汽爆破—微波辐射联合预处理玉米秸秆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刘秀红;2450MHz微波辐射的损伤机理及生物学防护作用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6 李静;基于NKG2D在安多霖保护微波辐射致免疫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2年

7 乔思默;磷酸化突触素Ⅰ及其相关激酶在微波辐射致氨基酸递质释放异常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4年

8 刘燕青;HCN4在微波辐射致大鼠窦房结损伤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3年

9 赵黎;HIF-1α/ERK通路在微波辐射致海马神经元线粒体损伤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年

10 张峰;糠醛下游产品—糠偶姻酯、醚类衍生物的合成与制备[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雪丽;微波辐射下高温焦油脱水的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06年

2 贡桂霞;微波辐射无催化剂条件下含氧、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D];苏州大学;2009年

3 张文辉;微波辐射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4 余颖;微绿球藻的微波辐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金成;微波辐射处理染料活性艳蓝KN-R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6 姚斌伟;抗辐灵对微波辐射致雄性大鼠生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4年

7 闵瑞;微波耦合酶催化反应中酶的光谱特性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8 甘灰炉;微波在植物纤维加工中的应用[D];天津科技大学;2009年

9 余辉;空中目标微波辐射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姜伟;防微波辐射混纺织物的生产工艺与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微波辐射对褐煤干燥及脱水煤水分复吸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69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2069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3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