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掺杂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11 21:12

  本文关键词:掺杂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石油大学》 2007年

掺杂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胡燕  

【摘要】: 半导体光催化作用可有效降解和消除有害污染物,近年来,以TiO2为光催化剂的多相光催化已成为环境治理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但TiO2还存在以下几个缺点:①光生载流子的复合速率高,光催化效率低。②由于TiO2带隙较宽(Eg=3.2eV),只有在能量较大的紫外光照射下才能表现出光催化活性,而紫外光在太阳光中所占的比例较小。③悬浮态TiO2光催化剂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易凝聚和难回收问题,以上缺点制约了TiO2在实际推广应用。本论文针对TiO2光催化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就纳米TiO2的制备、纳米TiO2的掺杂改性及TiO2的固定化等开展了如下工作: 本文采用正交设计方法,试验研究了4种因素对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TiO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确定了各因素所对应的最佳水平和影响主次,其影响主次依次为煅烧温度(500℃)、冰醋酸加入量(20ml)、蒸馏水加入量(7.2 ml)、无水乙醇用量(58.32 ml)。研究表明,在500℃下煅烧得到的TiO2纳米粒子光催化活性最高,晶型为锐钛矿相,粒径为18.5nm。煅烧温度对纳米TiO2的晶型和颗粒影响较大,随着温度的升高,TiO2逐渐由锐钛矿向金红石相转变,且晶粒尺寸也逐渐增大。 本文对Mo和Cr两种过渡金属掺杂改性TiO2纳米粒子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Mo和Cr离子的掺杂均抑制了晶粒的生长,并使吸收带边发生不同程度的红移。掺杂元素、掺杂量和煅烧温度对TiO2光催化活性有较大影响,而这两种过渡金属的最佳掺杂量均为0.05mol%,最佳煅烧温度为500℃。Mo和Cr离子能有效地提高纳米TiO2粒子的光催化活性,掺杂后Mo的光催化活性好于Cr掺杂的,光催化活性的提高与掺杂离子引入的杂质能级及晶粒尺寸等有关。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分别掺杂Sm、Eu、Ce和Y四种稀土元素的TiO2纳米粒子,并利用XRD、UV-Vis/DRS、TEM、BET及XPS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稀土金属的掺杂抑制了晶型的转变和晶粒的生长,同时引起晶格膨胀,并均使TiO2样品的吸收带边发生不同程度的红移和吸收强度增大。XPS测试结果表明Sm元素以Sm2O3的形式部分富集在TiO2表面。掺杂Sm、Eu、Ce和Y四种稀土元素能有效地提高光催化的活性,光催剂的活性为:Sm Eu Y Ce,最佳掺杂量均为0.05mol%,最佳煅烧温度为500℃。研究发现不同稀土元素掺杂改性后期光催化活性大小变化规律与稀土+3价离子4f轨道上电子数目存在对应的关系。并在模拟太阳光下,光催化降解甲基橙实验表明:Sm/Ti摩尔比为0.05%并在500℃煅烧的Sm掺杂改性TiO2纳米粒子的光催化活性最高,光照3h时对甲基橙的降解率为99.5%。 本文对600℃和800℃温度下煅烧的ACF负载的Sm掺杂改性TiO2薄膜和重复使用后的薄膜进行研究考察其光催化活性。研究表明600℃煅烧的TiO2薄膜的光催化活性最佳,随着温度的升高,薄膜表面出现龟裂和薄膜附着性能降低,光催化性能降低。重复使用后的薄膜性能略有下降可能和少量TiO2脱落有关。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TQ426.6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3
  • 第1章 前言13-29
  • 1.1 引言13
  • 1.2 TiO_2光催化的基本原理13-17
  • 1.3 提高TiO_2 光催化活性的途径17-21
  • 1.3.1 TiO_2 表面贵金属的沉积17-18
  • 1.3.2 纳米TiO_2的复合18
  • 1.3.3 半导体光敏化18
  • 1.3.4 纳米TiO_2的掺杂18-21
  • 1.3.4.1 金属离子的掺杂18-20
  • 1.3.4.2 稀土元素的掺杂20-21
  • 1.3.4.3 非金属元素的掺杂21
  • 1.3.5 表面鳌合及衍生作用21
  • 1.4 金属掺杂的制备方法21-23
  • 1.4.1 溶胶–凝胶法22
  • 1.4.2 沉淀法22
  • 1.4.3 浸渍法22-23
  • 1.4.4 水热法23
  • 1.4.5 其它方法23
  • 1.5 TiO_2光催化剂的固定化23-26
  • 1.5.1 TiO_2固定化过程中的载体的选择及固定化方法24-25
  • 1.5.2 炭基材料的基本特征25-26
  •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26-29
  • 第2章 纳米TiO_2的制备与光催化性能29-39
  • 2.1 引言29
  • 2.2 实验部分29-32
  • 2.2.1 实验药品及仪器29
  • 2.2.2 纳米TiO_2的制备29-30
  • 2.2.3 正交实验设计方案30
  • 2.2.4 纳米TiO_2 粒子的仪器分析与表征30-31
  • 2.2.5 TiO_2的晶粒尺寸和晶胞参数计算31
  • 2.2.6 TiO纳米粒子光催化活性的测定31-32
  • 2.3 结果与讨论32-37
  • 2.3.1 正交试验的结果与分析32-34
  • 2.3.2 TiO2纳米粒子的表征分析34-36
  • 2.3.2.1 TiO_2 纳米粒子的XRD 分析34-36
  • 2.3.2.2 TiO_2 纳米粒子的UV-Vis 分析36
  • 2.3.3 TiO_2 纳米粒子的光催化活性研究36-37
  • 2.4 本章小结37-39
  • 第3章 过渡金属掺杂改性TiO_2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39-49
  • 3.1 引言39-40
  • 3.2 实验部分40-41
  • 3.2.1 实验药品40
  • 3.2.2 过渡金属掺杂改性纳米TiO_2 粒子的制备40
  • 3.2.3 过渡金属掺杂改性纳米TiO_2 粒子的表征40
  • 3.2.4 过渡金属掺杂改性纳米TiO_2 粒子的光催化活性测定40-41
  • 3.3 结果与讨论41-46
  • 3.3.1 过渡金属掺杂改性纳米TiO_2 粒子的表征分析41-44
  • 3.3.1.1 过渡金属掺杂改性纳米TiO_2 粒子的XRD 分析41-43
  • 3.3.1.2 过渡金属掺杂改性纳米TiO_2粒子的UV-Vis 分析43-44
  • 3.3.2 过渡金属掺杂改性纳米TiO_2 粒子的光催化活性44-46
  • 3.3.2.1 掺杂浓度的影响44-46
  • 3.3.2.2 煅烧温度的影响46
  • 3.4 本章小结46-49
  • 第4章 稀土元素掺杂改性TiO_2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49-69
  • 4.1 引言49
  • 4.2 实验部分49-51
  • 4.2.1 实验药品49-50
  • 4.2.2 稀土元素掺杂改性纳米TiO_2 粒子的制备50
  • 4.2.3 稀土元素掺杂改性纳米TiO_2 粒子的表征50
  • 4.2.4 稀土元素掺杂改性纳米TiO_2 粒子的光催化活性测定50-51
  • 4.3 结果与讨论51-67
  • 4.3.1 稀土元素掺杂改性纳米TiO_2 粒子的表征分析51-60
  • 4.3.1.1 稀土元素掺杂改性纳米TiO_2 粒子的XRD 分析51-55
  • 4.3.1.2 稀土元素掺杂改性纳米TiO_2粒子的TEM形貌分析55-56
  • 4.3.1.3 稀土元素掺杂改性纳米TiO_2粒子的UV-Vis 分析56-58
  • 4.3.1.4 稀土元素掺杂改性纳米TiO_2粒子的BET 分析58-59
  • 4.3.1.5 稀土元素掺杂改性纳米TiO_2 粒子的XPS 分析59-60
  • 4.3.2 稀土元素掺杂改性纳米TiO_2 粒子的光催化活性60-67
  • 4.3.2.1 掺杂浓度的影响60-63
  • 4.3.2.2 煅烧温度的影响63-64
  • 4.3.2.3 稀土掺杂对TiO_2 光催化活性作用机制的分析64-66
  • 4.3.2.4 Sm 掺杂改性TiO_2纳米粒子的太阳光光催化活性66-67
  • 4.4 本章小结67-69
  • 第5章 ACF 负载Sm 掺杂TiO_2薄膜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69-77
  • 5.1 引言69-70
  • 5.2 实验部分70-71
  • 5.2.1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70
  • 5.2.2 ACF 负载TiO_2 薄膜的制备70
  • 5.2.3 ACF 负载TiO_2 薄膜的的仪器分析与表征70-71
  • 5.2.4 ACF 负载 TiO_2 薄膜的光催化活性测定71
  • 5.3 结果与讨论71-76
  • 5.3.1 ACF 负载TiO_2 薄膜的氮吸附等温线及孔径分布分析71-73
  • 5.3.2 ACF 负载TiO_2 薄膜的SEM 形貌分析73-74
  • 5.3.3 ACF 负载TiO_2 薄膜的光催化活性74-76
  • 5.4 本章小结76-77
  • 第6章 结论77-79
  • 主要符号表79-81
  • 参考文献81-89
  • 致谢89-91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91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建军;李士普;曹献坤;曹阳;林仕伟;;有序TiO_2纳米管阵列光催化性能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1年09期

    2 朱琳;张福胜;;多级孔二氧化钛微球的制备与表征[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3 张红林;刘新年;;二氧化钛对耐碱玻璃纤维性能的影响[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左坚;谢婷;谢雪明;刘菁;张琳叶;魏光涛;;膨润土基二氧化钛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11年S1期

    5 刘世凯;杨海滨;付乌有;;阳极氧化TiO_2基纳米管阵列改性的研究进展[J];硅酸盐通报;2011年03期

    6 张璐璐;杨辉;陈斌;;泡沫分离法分离水中纳米二氧化钛[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7 朱富龙;袁海滨;郁青春;杨斌;徐宝强;戴永年;;氧化铝真空碳热还原-氯化工艺中二氧化钛的行为分析(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1年08期

    8 崔锦峰;段金龙;卢军芳;冯小强;李小芳;杨声;;TiO_2/壳聚糖纳米复合材料的抑菌性能研究[J];中国食品工业;2010年11期

    9 刘祥英;周小毛;蔡海林;曾爱平;柏连阳;;纳米TiO_2光催化降解毒死蜱的影响因素研究[J];农药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张兆刚;陈敏;李建军;赵晨辰;赵成明;何向明;;V_2O_3系PTC陶瓷材料的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大磊;李小松;底兰波;杨晋华;徐勇;朱爱民;;大气压射频介质阻挡放电制备二氧化钛光催化薄膜的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会议摘要集[C];2011年

    2 王达健;谢刚;张雄飞;蒙延双;黄北卫;张利华;;电合成纳米晶二氧化钛相和尺寸稳定性[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04年

    3 罗志宏;白升鑫;张合;钟清枝;林鸿明;;真空潜弧以超音波辅助制备奈米二氧化钛悬浮液之制程最佳化[A];中国颗粒学会200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4年

    4 尹静;袁志好;;铁酸锌-二氧化钛纳米复合膜的光电转换性能[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04年

    5 林中魁;杨聪仁;冯毅之;钟清枝;苏程裕;;电泳披覆奈米二氧化钛薄膜之开发与特性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200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4年

    6 刘刚;张鹏;徐瑞芬;胡伟康;;纳米TiO_2粉体抗菌、抗病毒性能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04年

    7 胡志强;张晨宁;刘丽红;;色素增感太阳电池多孔TiO_2薄膜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8 贾堤;雅菁;刘云兆;;Pb~(2+)掺杂对TiO_2薄膜光催化活性的影响[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肖汉宁;刘付胜聪;李玉平;;二氧化钛在聚丙烯酸酯复合涂层中抗光降解作用的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04年

    10 张云霞;李广海;张立德;;二氧化钛介孔球[A];中国颗粒学会200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N];中国石油报;2003年

    2 文欣;[N];中国化工报;2003年

    3 肖化;[N];中国化工报;2004年

    4 记者刘其丕 李晓飞;[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0年

    5 李港;[N];国际商报;2003年

    6 中塑;[N];国际商报;2003年

    7 张海波;[N];中国化工报;2000年

    8 李菊香;[N];中国石化报;2004年

    9 文言;[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10 小齐;[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侃;负载型TiO_2催化剂可见光降解染料污染物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沈启慧;无机功能材料的合成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杨祝红;二氧化钛晶须的制备及光催化处理废水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4 马寒冰;纳米复合绝缘材料设计、制备及耐变频性研究[D];上海大学;2004年

    5 郑仲;基于光催化集成装置深度降解水中有机物的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6 韩宏伟;染料敏化二氧化钛纳米晶薄膜太阳电池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徐悦华;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降解有机磷农药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1年

    8 赵宗彦;锐钛矿相二氧化钛表面及其与水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于开锋;纳米二氧化钛和二氧化硅的控制合成及组装[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和东亮;掺杂改性的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光催化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广;掺杂稀土离子的纳米TiO_2粉末制备及性能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2 单志强;纳米二氧化钛薄膜离子掺杂与金属载体交互作用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3 王素梅;纳晶TiO_2薄膜的制备及其半导体性能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4 王祖鹓;TiO_2光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5 李杰;非金属元素掺杂二氧化钛的制备及可见光下降解有机染料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6 陈华圣;纳米氧化钛光催化氧化处理焦化工业废水[D];武汉科技大学;2004年

    7 郑道敏;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氧化含CN~-废水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8 曹庆云;酶生物传感器及酶联荧光免疫技术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9 张元晶;玻璃表面纳米TiO_2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2年

    10 李云;火焰CVD法合成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的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掺杂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01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2101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2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