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高性能碳纳米复合材料构建及储能特性

发布时间:2018-12-20 11:25
【摘要】:相比传统电池,锂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性能好、倍率性能优异等特点,但活性材料的一些固有缺陷会严重影响电池的性能,比如硫和四氧化三锰,存在导电性不好,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等问题。近几十年,科学家们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将碳载体与活性材料复合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之一。碳材料因其特有的结构,具有很强的机械性能和导电性能,可以吸收部分体积变化产生的内应力,增强电子的传输速度,缓解活性材料的体积效应,例如石墨烯和介孔碳等。但目前碳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复杂,并且碳和活性材料复合效果不理想。因此,构建高性能的纳米碳复合储能材料,对推动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锂电池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发展了一种石墨电解剥离并结合硫的原位电沉积的方法,一步获得了硫/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采用高纯度石磨棒作为阳极、铂片作为对电极,电解过程中,SO_4~(2-)和OH~-离子进入到石墨晶界表面,石墨层间因反应产生的大量氧气导致层间距扩大而剥离为石墨烯;与此同时,电解液渗透到膨胀的石墨层间,硫脲分子电氧化而转化为硫颗粒沉积在石墨烯表面。利用该方法合成的硫/石墨烯复合材料作为锂硫电池的正极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电流密度为0.1 A g-1下的首次放电容量为1080 mA h g-1,循环60次后,放电容量仍可保持在900 m A h g-1以上。通过该制备方法可以在硫和碳材料之间形成超强的化学结合力,从而获得稳定的循环性能。(2)利用电沉积法在介孔碳材料的有序介孔内原位沉积硫,成功制备了硫/介孔碳纳米复合材料(MCSC)。将介孔碳均匀分散在电解液里,以大面积铂片作为集电极,硫脲先被电氧化为(SCN_2H_3)_2,生成的(SCN_2H_3)_2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会不可逆分解成硫和氨腈。在电沉积过程中,硫脲分子可以进入介孔碳材料的孔道内发生电沉积反应,由于硫的绝缘性,该方法可以防止硫的过度沉积。分析表明,电沉积制备的碳纳米复合材料具有很强的C-S键,含硫量高达77%。利用MCSC作为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1.其倍率性能较好,在电流密度为0.1、0.2、0.5、1.0和2.0 A g-1下的比容量分别为1160、1070、860、750和590mA h g-1;2.容量保持率高,当在电流密度为0.5 A g-1下循环200次后,可保持857mAh g-1的容量。该方法可以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导电载体材料,制备各种含硫纳米复合正极材料,有望推动锂硫电池的研究与发展。(3)利用微爆炸法制备四氧化三锰/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Mn_3O_4-r-GO)。由于石墨烯带有大量带负电的基团,Mn~(2+)可以静电吸附至氧化石墨层中形成GO-Mn~(2+),再与KMnO_4反应生成MnO_2,随后加入的H_2O_2会与MnO_2发生歧化反应,瞬间产生的大量氧气,以微爆炸的方式将其剥离为氧化石墨烯片,经水合肼还原处理,MnO_2和氧化石墨同时被还原得到Mn_3O_4-r-GO复合材料。微结构分析表明,Mn_3O_4颗粒大小一致,粒径约为20nm,并且高分散负载在石墨烯表面。利用该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在电流密度为0.1 A g-1下的可逆容量为1100 mA h g-1;在较高的电流密度下(1.2 A g-1),其可逆容量仍达330 mA h g-1。(4)利用电解剥离法制备石墨烯量子点,并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将其负载在LiNi_(1/3)Co_(1/3)Mn_(1/3)O_2材料表面。该方法采用高纯度石墨电极为工作电极,LiNi_(1/3)Co_(1/3)Mn_(1/3)O_2粉末材料均匀分散在电解液中。研究表明,石墨电极可剥离成尺寸约为2 nm石墨烯量子点。由于静电吸附作用,表面带负电的石墨烯量子点与表面带正电的LiNi_(1/3)Co_(1/3)Mn_(1/3)O_2吸引,形成LiNi_(1/3)Co_(1/3)Mn_(1/3)O_2/石墨烯量子点复合材料。研究发现,石墨烯量子点有效改善了LiNi_(1/3)Co_(1/3)Mn_(1/3)O_2材料导电性和电化学性能。在0.1 C(1 C=300 mA g-1)倍率下,首次放电容量为211 m A h g-1;在2 C高倍率下,可逆容量仍高达150 mAh g-1,表明该材料具有优异的高倍率性能。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Q127.11;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结,滕翠青,余木火;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合成技术及应用;2000年04期

2 唐伟家;导电纳米复合材料[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01年02期

3 李兴田;聚酰胺6纳米复合材料的新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1年02期

4 李淑玉;导电纳米复合材料[J];建材工业信息;2001年10期

5 ;可溶性纳米复合材料[J];技术与市场;2001年04期

6 钱红梅,郝成伟;粘土/有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皖西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王珂,朱湛,郭炳南;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蛭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J];应用化学;2003年07期

8 钟厉,韩西;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应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9 金延;纳米复合材料及应用[J];金属功能材料;2004年06期

10 ;美国纳米复合材料需求将增长[J];橡塑技术与装备;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红梅;杨洋;李元庆;郑斌;付绍云;;功能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葛岭梅;周安宁;李天良;曲建林;;矿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3 马永梅;;塑料/膨润土纳米复合材料市场应用[A];2003年中国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陈洁;徐晓楠;杨玲;;纳米复合材料的阻燃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5 赵海波;徐波;王俊胜;王玉忠;;主链含磷阻燃共聚酯/硫酸钡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A];2009年中国阻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忠;;多级次多尺度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A];2010年第四届微纳米海峡两岸科技暨纳微米系统与加工制备中的力学问题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7 卢小泉;;基于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A];第六届海峡两岸分析化学会议摘要论文集[C];2010年

8 周安宁;杨伏生;曲建林;李天良;葛岭梅;;矿物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1年

9 上官文峰;;纳米复合材料的构筑及其光催化性能[A];纳微粉体制备与应用进展——2002年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林鸿福;;加速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产业化进程[A];浙江省科协学术研究报告——浙江优势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宋玉春;纳米复合材料能否风行?[N];中国石化报;2005年

2 李闻芝;纳米复合材料产业化研讨会将开[N];中国化工报;2004年

3 李伟;汽车用上纳米复合材料部件[N];中国化工报;2004年

4 渤海投资 周延;武汉塑料 突破60日均线压制[N];证券时报;2004年

5 唐伟家 吴汾 李茂彦;尼龙纳米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市场[N];中国包装报;2008年

6 华凌;纳米复合材料提升自充电池性能[N];中国化工报;2014年

7 塑化;聚合物系纳米复合材料发展前景广阔[N];国际商报;2003年

8 唐伟家 吴汾 李茂彦;尼龙纳米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包装应用[N];中国包装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海霞;纳米复合材料将广泛应用到新能源领域[N];中国能源报;2009年

10 刘霞;高效存储氢的纳米复合材料研制成功[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章理远;高性能碳纳米复合材料构建及储能特性[D];浙江工业大学;2017年

2 李念武;锂硫二次电池用碳基含硫正极材料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3 夏雷;尼龙6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热氧稳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杜青青;高效荧光碳点合成及其功能复合材料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刘江涛;四种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和电化学传感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6 李苏原;SnO_2/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郭改萍;环境友好大豆蛋白质材料改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8 孙逊;新型介孔无机物/聚苯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9 卜小海;螺旋聚炔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红外辐射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10 刘晓艳;氧化锌及硒化锌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颖;碳族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学检测性能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2 易华玉;纳米复合材料和酶放大构建凝血酶电化学适体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于丹;BaTiO_3基介电陶瓷和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王超;PV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5 谭丽莎;功能化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Pb(Ⅱ)和Cr(Ⅵ)的选择性去除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杜青;锆基纳米复合材料深度净化水体中的微量重金属[D];燕山大学;2015年

7 王正奇;硫化锌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质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8 明洪涛;TiO_2/Au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9 赵元旭;多壁碳纳米管/聚碳酸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10 孙艺铭;金/碳纳米复合材料生物传感器检测多药耐药基因MDR1及其表达蛋白ABCB1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3879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23879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a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