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利用笼形聚倍半硅氧烷增强多壁碳纳米管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性

发布时间:2018-12-27 14:00
【摘要】:以笼形聚倍半硅氧烷(POSS)为物理分散剂,利用POSS与多壁碳纳米管(MWNTs)间较强的相互作用,在水溶液中对MWNTs进行分散。借助紫外吸光度对POSS分散的MWNTs浓度和稳定性进行了表征,测定了分散液的Zeta电位和离心后上清液中固体物质的质量分数,并用透射电镜观察了POSS与MWNTs间的结合情况。结果表明,POSS可以显著提高MWNTs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性,且提高程度与其有机官能团R的结构有关。在所采用的五种POSS中,八异丁基笼形聚倍半硅氧烷(POSSC)的分散效果最好。在此基础上,优化得到POSSC分散MWNTs的最佳条件,即MWNTs浓度为30mg/L,POSSC和MWNTs的质量比为1。此时,POSSC可较好地吸附在MWNTs表面对其进行分散,得到具有良好稳定性的MWNTs水分散液。该分散方法简单高效且不破坏MWNTs的完整结构,所得分散液可用于复合材料的制备。
[Abstract]:Using cage polysilane (POSS) as physical dispersant, MWNTs was dispersed in aqueous solution by the strong interaction between POSS an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MWNTs). The concentration and stability of MWNTs dispersed by POSS were characterized by UV absorbance. The Zeta potential of the dispersion and the mass fraction of solid substance in the supernatant after centrifugation were determined. The binding between POSS and MWNTs was observ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results show that POS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dispersion of MWNTs in aqueous solution, and the increase degree is related to the structure of organic functional group R. Among the five kinds of POSS, octaisobutyl polysilane (POSSC) has the best dispersion effect. On this basis,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MWNTs dispersion by POSSC were optimized, that is, the mass ratio of MWNTs to MWNTs was 1. 0 mg / L POSSC / MWNTs concentration was 30 mg / L. At this time, POSSC can be adsorbed on the surface of MWNTs to disperse it, and the MWNTs aqueous dispersion with good stability can be obtained. The dispersion method is simple and efficient and does not destroy the complete structure of MWNTs. The obtained dispersion can be used in the preparation of composites.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1306154)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20130182120028)
【分类号】:TQ127.11;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新春,王大喜,栗秀刚;聚倍半硅氧烷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有机硅材料;2004年01期

2 陈辉;周树学;游波;武利民;;取代基对聚倍半硅氧烷结构和表面特性的影响[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3 欧育湘;尹作栋;韩廷解;;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高分子材料的多功能性新组分[J];化学通报;2007年04期

4 王天玉;黄玉东;张学忠;;笼型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研究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7年03期

5 余洋;田春蓉;王建华;;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及其在聚合物中的应用进展[J];材料导报;2008年S1期

6 余洋;田春蓉;王建华;梁书恩;;八氯丙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的合成与表征[J];化工新型材料;2008年01期

7 余洋;田春蓉;王建华;;八乙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的合成与表征[J];合成橡胶工业;2009年02期

8 张凯;李磊;陈广新;李齐方;;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晶粒诱导的聚乳酸结晶行为及性能[J];化工新型材料;2010年01期

9 侯永刚;张秋禹;张和鹏;马爱洁;孙九立;;多面体齐聚倍半硅氧烷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2010年03期

10 杜春霞;;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研究的最新进展[J];河南化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鼎声;;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的合成及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A];200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尚红梅;曹新宇;马永梅;李引乾;王佛松;;透明柔性甲基聚倍半硅氧烷薄膜的制备和表征[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宋晓艳;李齐方;;磁性齐聚倍半硅氧烷的合成及其表征[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刘慧;朱庆增;姚丙建;胡若飞;胡元营;李正强;;结晶性正丙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的制备与表征[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曾松军;徐伟箭;胡淑爱;;聚倍半硅氧烷-硫酸杂化无水质子交换膜的制备与表征[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6 王灯旭;杨文艳;李立国;冯圣玉;刘鸿志;;以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为基体构筑多孔聚合物[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F:功能高分子[C];2013年

7 张文红;王嘉骏;薛裕华;冯连芳;;七苯基三羟基POSS的合成及表征[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8 曲艳斌;李嘉丽;黄光速;;双官能笼型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衍生物的合成[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牛余忠;曲荣君;陈厚;王春华;孙昌梅;孙玉婷;牟蕾;;巯基聚倍半硅氧烷吸附剂对Hg(Ⅱ)的吸附性能研究[A];热烈庆祝中国化学会成立80周年——中国化学会第16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李春雪;孙昌梅;曲荣君;;以二乙烯三胺为桥的桥联聚倍半硅氧烷对Hg(Ⅱ)的吸附性能研究[A];热烈庆祝中国化学会成立80周年——中国化学会第16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易玉林;大环齐聚倍半硅氧烷的合成、功能化及其用于制备有机无机杂化高分子材料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于海波;基于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的新型功能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吴连斌;有机硅/噻唑金属配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磁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韩金;含环形齐聚倍半硅氧烷聚合物的合成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5 倪勇;含苯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的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赵春宝;含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逢文;利用芳环桥联聚倍半硅氧烷制备碳基球形材料[D];苏州大学;2015年

2 钟廷家;羧基与呋喃基官能化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的合成与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3 潘斐;1,8-萘酰亚胺衍生物与纤维素及聚倍半硅氧烷复合凝胶的制备与荧光性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4 温淼琴;笼型聚倍半硅氧烷的合成、表征及其对棉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年

5 石楚琪;聚倍半硅氧烷/冠醚改性聚酰亚胺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与表征[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6 罗春林;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D];广西大学;2015年

7 张灵丽;聚倍半硅氧烷球形颗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8 王鹏;聚倍半硅氧烷的合成及其在高聚物中的应用[D];黑龙江大学;2009年

9 涂杉;结晶性聚倍半硅氧烷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顾哲明;硅烷偶联剂水解缩合制备低聚倍半硅氧烷[D];北京化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931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23931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7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