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PZT基压电陶瓷的制备及在加速度传感器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10-13 13:02
   压电陶瓷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PZT系列陶瓷的发现。PZT陶瓷具有较好的压电性能,所以常常被用来制作压电器件,如传感器、变压器等。本文研究了陶瓷材料的制备和性能以及在压电加速度传感器中的应用。压电加速度传感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频带宽、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环境特性好、安装方便等优点。对于压电加速度传感器,压电陶瓷材料的性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用传统固相烧结法制备了0.02Pb(Sb_(0.5)Nb_(0.5))O3-0.98Pb_(1-2x)Ba_xSr_x(Zr_(0.5)3Ti0.47)O3压电陶瓷(其中x=0.02,0.03,0.04,0.05)和Pb0.95La0.05ZrxTi1-x+0.6%Nb_2O_5压电陶瓷(其中x=0.53,0.55,0.57,0.59)材料,并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压电陶瓷材料进行了表征分析。第一种配方考察了Ba、Sr掺杂量和烧结温度对压电陶瓷性能的影响,第二种配方考察了Zr/Ti比和烧结温度对压电陶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0.02Pb(Sb_(0.5)Nb_(0.5))O_3-0.98Pb_(1-2x)Ba_xSr_x(Zr_(0.5)3Ti0.47)O_3压电陶瓷在Ba、Sr掺杂量x=0.04,烧结温度1260℃时,表现出比较好的综合性能。压电常数d33=615 pC/N,相对介电常数ε33/ε0=2224,介质损耗tanδ=2.11%。(2)Pb_(0.95)La_(0.05)Zr_xTi_(1-x)+0.6%Nb_2O_5压电陶瓷在Zr/Ti=55/45,烧结温度1260℃时,表现出比较好的综合性能。压电常数d33=577 pC/N,相对介电常数ε33/ε0=2286,介质损耗tanδ=1.41%。把上述两种压电材料应用在中心压缩式压电加速度传感器上,分别用编号1和2来表示。对传感器性能测试表明:传感器的电荷灵敏度分别是K_1=2.72 pC/m·s-2和K2=2.61 pC/m·s-2,最大横向灵敏度比分别是K_(max1)=4.46%和K2max=4.5%,都小于5%,最大线性误差分别是δ_(max1)=2.97%和δ_2max=3.02%,最大温度响应偏差分别是σ1=3.82%和σ2=4.21%,最大湿度响应偏差分别是α1=3.71%和α2=4.25%,重复性和迟滞特性也都比较好,重复性误差分别是R1=3.71%和R_2=3.74%,迟滞误差分别是δ_(H1)=2.21%和δ_(H2)=2.6%。另外长期测试传感器的电荷灵敏度和最大横向灵敏度比,结果表明:两类压电加速度传感器都具有良好的长期稳定性,传感器电荷灵敏度的不稳定度分别是1.43%和1.92%,最大横向灵敏度比的不稳定度分别是4.48%和4.67%。结果符合通用振动测试类型传感器的使用要求。
【学位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TQ174.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压电陶瓷及其基本理论
        1.1.1 压电效应
        1.1.2 压电陶瓷的参数
    1.2 压电陶瓷的改性
        1.2.1 压电陶瓷的取代元素改性
        1.2.2 压电陶瓷的添加剂改性
    1.3 压电陶瓷的发展
        1.3.1 压电陶瓷的发展历史
        1.3.2 压电陶瓷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4 压电陶瓷的应用
        1.4.1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
        1.4.2 压电陶瓷水声换能器
        1.4.3 压电陶瓷变压器
        1.4.4 压电陶瓷表面波器件
        1.4.5 压电陶瓷电声器件
    1.5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概述
        1.5.1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工作原理
        1.5.2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灵敏度
        1.5.3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6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7 课题研究内容
2 实验过程和测试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2 制备工艺及过程
    2.3 样品性能测试
        2.3.1 压电常数测试
        2.3.2 介电常数测试
        2.3.3 介质损耗测试
        2.3.4 物相组成分析
        2.3.5 显微结构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PSN-PZT压电陶瓷的研究
    3.1 XRD图谱分析
    3.2 SEM照片分析
    3.3 Ba、Sr掺杂量的确定
    3.4 烧结温度的确定
    3.5 材料使用温度
    3.6 本章小结
2O5压电陶瓷的研究'>4 PLZT+Nb2O5压电陶瓷的研究
    4.1 XRD图谱分析
    4.2 SEM照片分析
    4.3 Zr/Ti比的确定
    4.4 烧结温度的确定
    4.5 材料使用温度
    4.6 本章小结
5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制作与测试
    5.1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制作
        5.1.1 压电片及引线的制作
        5.1.2 质量块的制作
        5.1.3 传感器零件清洗
        5.1.4 组装
    5.2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性能测试
        5.2.1 传感器灵敏度和最大横向灵敏度比的测试步骤
        5.2.2 传感器灵敏度的确定
        5.2.3 传感器最大横向灵敏度比的确定
        5.2.4 线性误差测试与计算
        5.2.5 温度响应测试
        5.2.6 湿度响应测试
        5.2.7 重复性
        5.2.8 迟滞特性
        5.2.9 灵敏度长期稳定性
        5.2.10 最大横向灵敏度比的长期稳定性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可工作到650℃的加速度传感器[J];仪器仪表通讯;1972年01期

2 毕冬青;范庚森;;减小压电加速度传感器横向灵敏度的有效途径[J];测试技术学报;1996年02期

3 刘妤;温志渝;;工艺特性对二维微加速度传感器性能的影响[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08年02期

4 费龙,钟先信,温志渝,高扬;硅微加速度传感器的现状及研究方向[J];传感器技术;1995年05期

5 祁海群;李成刚;唐敦兵;尤晶晶;王宁;郭丽莎;;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的模型设计[J];机电一体化;2011年10期

6 陈光焱,苏伟,何晓平;硅微加速度传感器的对称梁岛结构设计[J];信息与电子工程;2003年01期

7 薛喜红;宋建锋;梁晓敏;;加速度传感器快速检测装置的开发[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03期

8 赵荣俊;刘应开;;用智能手机加速度传感器分析弹簧振动现象[J];物理教师;2017年01期

9 王祥委;段娟娟;彭朝阳;;运用智能手机测重力加速度[J];物理教学探讨;2017年07期

10 ;支持±32G最适合冲击检测的小型加速度传感器[J];今日电子;2017年Z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尤晶晶;基于冗余并联机构的压电式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2 曲昊;基于敏感结构电路模型的MEMS梳齿式加速度传感器输出漂移机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3 袁刚;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的原理、系统及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张兆华;MOS环振式数字加速度传感器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5 吴波;硅微光机械加速度地震检波器理论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6 曾楠;光纤加速度传感器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7 周敬然;加速度传感器ICP关键制作工艺及检测电路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张新;应变式三维加速度传感器设计及相关理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9 汪延成;仿生蜘蛛振动感知的硅微加速度传感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陈彩云;硬性PZT基压电陶瓷电致疲劳特性及其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亚丰;PZT基压电陶瓷的制备及在加速度传感器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16年

2 马颖蕾;八梁固支压阻加速度传感器及测试电路[D];复旦大学;2010年

3 曾磊;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中文声调分析[D];深圳大学;2018年

4 康晓敏;面向非约束智能手机的步行检测和计步方法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年

5 潘睿;压缩式高温压电加速度传感器设计与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6 李凯;基于FBG的机载传感器及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8年

7 王琪;基于加速度监测系统测定人致振动荷载的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8 刘西恒;胎动信号采集与预处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9 杜玲令;可穿戴型肌肉运动信息测量系统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10 干伟灿;用于加速度预警的双稳态结构振动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392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28392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9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