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基于研究立方氮化硼单晶合成的触媒结构表征

发布时间:2020-10-31 03:41
   立方氮化硼(cBN)是一种在机械、热学、光学、化学等领域具备优良性能的多功能新型材料,其硬度与导热率接近于金刚石,具有很高的抗氧化能力、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反应惰性,在加工黑色金属材料时具有特殊的优越性。因此,cBN单晶刀具不仅可以加工各种淬硬钢、硬质合金等高硬及耐磨材料,也可以用于钛合金、纯镍、纯钨及其他材料的加工。与此同时,随着cBN单晶磨具在汽车、航空航天、船舶、钢铁、机床、模具以及各种机械加工领域的应用,cBN单晶正成为大部分磨削加工的首选磨料。前期表征发现,在快冷合成块后的cBN单晶表面总是覆盖着一层类似于熔融状物质,认为这层物质是触媒和六方氮化硼(hBN)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触媒层,由于其与cBN单晶直接接触,触媒层的精细结构必然能够反映出cBN转变及生长环境等有关信息,通过对其进行表征研究必然能够为探索cBN单晶转变机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对cBN单晶触媒层的特征形貌和物相结构进行了分层表征,分析了触媒层的变化规律来研究cBN单晶的转变和生长过程;同时利用俄歇电子能谱(AE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cBN单晶触媒层的电子结构进行了表征,重点分析了B、N和Sp2、Sp3杂化态的分布规律;此外,利用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对触媒层进行了进一步的分层表征,研究了B、N原子电子结构的变化及sp2、sp3杂化态物相的分布,计算了不同层中B元素的相对含量,以期能够为cBN单晶转变机理提供证据。利用XRD和HRTEM对cBN单晶触媒层进行表征后发现,各层试样均存在的主要物相结构为cBN、hBN、Li3BN2,然而原始触媒Li3N并不存在,cBN含量的分布由最靠近cBN单晶的内层向外层依次减少。由此推断,合成过程中Li3N通过与hBN发生共熔反应转变成Li3BN2。Li3BN2含量最高的是中间层,内层含量次之,外层含量最少。结合各物相的分布规律认为: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由于Li3BN2的催化作用,触媒层中熔融的hBN转变为近程有序的cBN生长基元,并在相对含量高的内层中逐渐形成晶核并生长成为大颗粒cBN单晶。利用XPS和AES对cBN单晶触媒层的B、N元素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内层的谱图与纯cBN很大程度上保持一致,说明其物相组成与纯cBN单晶基本相同,而外层物相则与cBN标样存在很大的差异,可以认为随着距离cBN单晶越来越近,sp2杂化态的含量逐渐减少,sp3杂化态的含量逐渐增多,即hBN含量逐渐减少,而cBN含量逐渐增多。利用EELS 对触媒层进行了进一步的分层表征,并使用双窗口法对EELS谱图中各层试样B-sp3含量进行计算,得到内层、中间层以及外层中B-sp3含量分别为79.53%、67.24%、63.47%;通过对各试样谱图进行对比,发现在外层结构中,B-π*峰具有较高的强度,而在内层结构中,B-π*峰强度锐减,说明内层中cBN含量最多,而外层中hBN含量最多,即从外层向内层方向,BN的电子结构已经从sp2杂化逐渐转变为sp3杂化。结合本文的表征结果对Li3BN2的作用进行如下推测: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原始触媒Li3N首先与原料hBN发生共熔反应生成了Li3BN2,随后其在与hBN形成的混合熔体中对hBN进行了催化,促使电子的转移从而完成了hBN向cBN的转变。随着合成过程的进行,在cBN生长基元相对浓度较高的区域,其发生聚集并形成晶核,随后晶核通过不断消耗周围区域内的cBN生长基元的方式不断生长成cBN单晶。
【学位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TQ128
【部分图文】:

晶体结构


山东建筑大学硕±学位论文优质的大颗粒单晶,得到具有优越性能的CBN材料,对于我国CB益[1,2,^2]。??的电子结构??棚(hBN)的结构与石墨相似,同为层状的六方结构。在理想的hB接连的正六边形单元组成了单层的hBN,而每个六边形由交替排层间巧同位置正对的是异种原子(如图1.1所示)。但实际生产中缺陷,尤其是在低媪下合成的hBN不但层间距存在差异,其层与层的平行堆积。??

合成块,触媒,物相,文献


通过利用电子探针技术(EPMA)?和X射线衍射技术(XRD),831〇等人^2^对^^??Ca3^^2为触媒合成的cBN单晶合成块进行表征,将合成块纵向切开发现hBN和触媒中间??相等物质呈层状分布,在hBN层(图1.5(a)中C层)和触媒Ca3B2N4?(图1.5(a)中A层)??之间存在这由cBN和Ca3B2N4等物相组成的混合区域(图1.5(a)中B层和B’层)。cBN??单晶(图1.5(a)中Bi、82、B3、B4层)位于hBN层与C33B2N4层之间,B’层是hBN层??向cBN层转变的过渡层,是W?hBN、cBN与Ca3B2N4H种物相组成的混烙物。而在B??层和B’层都存在Ca3B2化,且在B’层内越靠近hBN层域,Ca3B2N4含量越少。C33B2N4??向hBN的区域中间逐渐延伸,从而促进了?hBN向cBN发生转变。??-8-??

形貌,触媒,单晶,原料


及合成块的组装方式等其他因素都会对CBN单晶的形貌、粒度、颜色和质量等产生重要??影响,要合成大颗粒优质CBN单晶就需要更加严格的控制这些工艺参数。采用不同的工??艺参数合成的各种颜色的cBN单晶如图2.1所示。??画圓??(a)黑色c:BN单晶?(b)玻拍色cBN单晶??齡鴻??似梯色cBN单晶??图2.1各种颜色的cBN单晶??按一定质量比称取hBN粉末和触媒原料,在混料机中混合6小时使其漏合均匀,混??合过程应进行真空处理,W避免触媒原料与空气中的水反应。原料混合后装入圆筒形模??-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徐晓伟,赵红梅,范慧俐,李玉萍;用hBN合成cBN[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2 易建宏;HBN—Ca_3B_2N_4体系中浅黄色CBN合成研究[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1998年03期

3 李森;许斌;郭晓斐;王豪;;静态高压法合成CBN的转变机制的研究进展[J];工具技术;2011年03期

4 许斌,李木森,李士同,项东,牛玉超,景财年;铁基触媒合成金刚石形成的金属包膜成分的研究[J];硅酸盐学报;2004年08期

5 张铁臣,邹广田,郭伟力,徐晓伟,马文俊,郭学斌;大颗粒立方氮化硼单晶的合成[J];高压物理学报;1990年03期

6 周艳平,阎学伟,杜森林,马贤锋,崔硕景,赵伟;不同六方氮化硼向立方氮化硼的转化行为[J];高压物理学报;1995年01期

7 许斌,崔建军,王淑华,李木森,李成美,冯立明;人造金刚石单晶铁基金属包膜的精细结构[J];金属学报;2005年04期

8 杜勇慧;杨旭昕;吉晓瑞;杨大鹏;宫希亮;苏作朋;张铁臣;;富硼体系中立方氮化硼晶体的生长[J];人工晶体学报;2006年06期

9 段兴龙;邵刚勤;汪静;史晓亮;闫丽;焦琳;;立方氮化硼粉末的热处理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樊霄鹏;立方氮化硼强电场下发黑和压电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633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28633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8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