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氯盐与冻融复合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9 17:15
   盐害、冻害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劣化的两大主要灾害。氯盐与冻融的复合作用使得我国北方的众多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能不断降低,服役寿命大大缩短。近年来,粉煤灰作为一种矿物掺和料,在结构混凝土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粉煤灰混凝土的后期强度较高、抗氯离子侵蚀能力较强,但其抗盐冻性能存在争议。为此,本文通过快速盐冻实验模拟了氯盐与冻融的复合作用,探讨了不同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抗盐冻侵蚀能力。研究成果可为粉煤灰混凝土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本文以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项目(KY009)为背景,考察了盐冻作用前不同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立方体试件的抗压强度,分析了盐冻作用后不同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立方体试件的外观形貌、抗压强度和质量损失率,研究了盐冻作用后不同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棱柱体试件的质量损失率和动弹性模量,分析了盐冻作用后不同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立方体试件的氯离子浓度分布,并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技术从微观上解释了盐冻作用后粉煤灰混凝土耐久性能退化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当混凝土中的粉煤灰掺量不大于30%时,后期180天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比普通混凝土的高;(2)盐冻循环作用对粉煤灰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非常严重,按严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立方体抗压强度、立方体质量损失率、棱柱体动弹性模量、棱柱体质量损失率;(3)当混凝土中的粉煤灰掺量大于等于15%时,粉煤灰混凝土表层砂浆的剥蚀量明显比普通混凝土的大;(4)盐冻循环作用后,粉煤灰混凝土立方体试件的抗压强度急剧下降、质量损失不断增加、动弹性模量逐渐降低;(5)粉煤灰的二次水化,对氯离子的侵入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是冻融循环对粉煤灰混凝土的破坏更为严重,导致粉煤灰对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的正面效应完全被抵消;(6)盐冻循环作用后,粉煤灰混凝土的许多孔隙、微裂纹相互贯通,混凝土变得酥松,冻融破坏加剧;(7)粉煤灰的掺入导致混凝土中膨胀性钙矾石的含量增加,粉煤灰的二次水化、氯离子的侵蚀,消耗了部分Ca(OH)_2晶体,使得混凝土的pH值下降,且粉煤灰的水化对氯离子的固化并没有直接影响。
【学位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TU528
【部分图文】:

氯盐与冻融复合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


混凝土用砂子、石子(4)粉煤灰

氯盐与冻融复合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


混凝土试件的制备

氯盐与冻融复合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


5%的NaCl溶液中浸泡的混凝土试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海勇;吴爱祥;王贻明;王洪江;王少勇;;粉煤灰–水泥基膏体微观结构分形表征及动力学特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6年S2期

2 杨海成;杜安民;范志宏;熊建波;王胜年;;温度对混凝土氯离子扩散性能的影响[J];水运工程;2015年10期

3 艾红梅;郭建华;杨晨光;戴碧琳;;冻融和氯盐侵蚀耦合作用下的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耐久性探讨[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5年02期

4 李强;;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抗盐冻性的影响[J];硅酸盐通报;2015年03期

5 李隽;高培伟;刘宏伟;李为康;孙亚飞;;盐冻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4年10期

6 宿晓萍;张利;郭金辉;;单盐侵蚀与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能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14年09期

7 宋宪辉;葛昕;葛勇;蔡小平;杨文萃;;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J];低温建筑技术;2014年06期

8 屈锋;牛荻涛;杨宇曦;;盐冻循环作用下粉煤灰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14年06期

9 王月;安明喆;余自若;李志光;王华;;氯盐侵蚀与冻融循环耦合作用下C50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14年03期

10 任旭晨;万小梅;赵铁军;;混凝土冻融及盐冻劣化机理研究进展及模型综述[J];混凝土;2012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杨博渊;混凝土除冰盐冻害性能退化及改善措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2 孔靖勋;冻融和海水侵蚀耦合作用下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陈钱;海水侵蚀混凝土的微观及动态性能试验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4 余璟;干湿循环条件混凝土内氯离子输运模型的试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赵全胜;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8902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28902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7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