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SZ及BSCF中空纤维陶瓷透氧膜的制备及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YSZ及BSCF中空纤维陶瓷透氧膜的制备及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空纤维膜 陶瓷透氧膜 Ba_(0.5)Sr_(0.5)Co_(0.8)Fe_(0.2)O_(3-δ) 表面改性
【摘要】:陶瓷透氧膜由于其具有对氧气的100%的选择透过性,在空气分离制氧和各种烷烃重整膜反应器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面向实际应用的透氧膜,膜的形状对其性能和制氧装置的制造有很大的影响。传统的圆形平板透氧膜的膜面积很小,厚度也难以降低,因而透氧性能较低。与平板透氧膜相比,中空纤维陶瓷膜具有装填密度大、比表面积高等优点。将透氧膜材料制备成中空纤维膜不仅可以提高透氧膜材料的膜渗透性能,而且对推动透氧膜的应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还可以将表面涂覆改性应用在中空纤维膜中,以获得更高的透氧性能。本论文首先对YSZ中空纤维膜进行比较试验确定了干湿法纺丝工艺的重要工艺参数。在此基础上,以固相反应法制备的Ba0.5Sr0.5Co0.8Fe0.203-δ (BSCF)粉为原料制备了BSCF中空纤维膜,并在中空纤维膜表面涂覆BSCF多孔层进行改性,研究表面改性对其性能的影响。此外,本文还给出了一种新型中空纤维陶瓷透氧膜制氧组件的设计方案,并详细描述了组件的结构特点和运行方法。通过对所制备的YSZ中空纤维膜微观结构进行比较,确定了干湿法纺丝工艺制备中空纤维膜的重要工艺参数,如铸膜浆料中聚合物含量、成型过程中芯液流速、烧结过程中烧结制度等。通过试验最终确定铸膜浆料中YSZ与聚合物质量比为5:1时浆料粘度适中,所制备的中空纤维膜非对称结构明显;成型过程中芯液流速会对中空纤维膜厚度有直接影响,当芯液流速为4-6ml/min时所制备的中空纤维膜厚度较为合适;烧结过程对中空纤维膜的致密化过程起到决定性作用,在150℃下烧结5小时的中空纤维膜晶粒细小均匀,且膜表面致密。采用固相反应法合成单一钙钛矿相的BSCF粉体,粉体平均粒度为3.102gm。利用干湿法纺丝制备BSCF中空纤维膜,并在其表面涂覆BSCF多孔层进行修饰改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空纤维膜密封头、纤维膜表面、纤维膜断面、改性涂覆层等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中空纤维膜密封头、表面均为致密,断面为特征非对称结构,改性涂层为多孔结构。对改性前后中空纤维膜透氧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900℃时改性后的中空纤维膜透氧速率从1.495增加到2.837ml/(cm2 min),提高90%。低温提升效果更加明显,700℃时改性后的中空纤维膜透氧速率从0.413增加到1.371ml/(cm2 min),提高2.3倍。通过计算得出表面改性后中空纤维膜的透氧表观活化能也显著降低,从58.52降低至34.07kJ/mol,降低约40%。虽然中空纤维陶瓷透氧膜研究已经较为多见,但是关于其应用还少有报道。故此,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制备纯氧的新型中空纤维透氧膜组件设计方案,对其结构部件、组装方法、运行过程以及更换方法给出了较为详细的描述。除此之外,还对组件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中空纤维膜 陶瓷透氧膜 Ba_(0.5)Sr_(0.5)Co_(0.8)Fe_(0.2)O_(3-δ) 表面改性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051.893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10
- ABSTRACT10-15
- 第一章 绪论15-30
- 1.1 概述15-16
- 1.2 陶瓷透氧膜概述16-19
- 1.2.1 陶瓷透氧膜简介16-17
- 1.2.2 陶瓷透氧膜的透氧机理17-19
- 1.2.3 钙钛矿型陶瓷透氧膜材料研究现状19
- 1.3 中空纤维陶瓷膜概述19-25
- 1.3.1 中空纤维陶瓷膜的制造方法20-22
- 1.3.2 相转化法的成膜机理22-23
- 1.3.3 中空纤维陶瓷膜成型过程的影响因素23-24
- 1.3.4 中空纤维陶瓷膜的烧结过程24-25
- 1.4 中空纤维陶瓷透氧膜概述25-28
- 1.4.1 中空纤维陶瓷透氧膜的研究背景25-26
- 1.4.2 透氧膜表面改性原理26-27
- 1.4.3 混合导体透氧膜器件设计背景27-28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28-30
- 第二章 YSZ中空纤维陶瓷膜的制备工艺研究30-40
- 2.1 引言30
- 2.2 实验过程30-34
- 2.2.1 实验原料30-31
-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31
- 2.2.3 干-湿法纺丝制备YSZ中空纤维膜31-32
- 2.2.4 YSZ粉体及烧结体的性能测试与表征32-34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34-39
- 2.3.1 YSZ粉体性能检测分析34-36
- 2.3.2 聚合物含量与烧结体性能影响36-37
- 2.3.3 液流速对中空纤维膜结构的影响37-38
- 2.3.4 烧结温度与烧结时间对YSZ中空纤维膜的影响38-39
- 2.4 本章小结39-40
- 第三章 Ba_(0.5)Sr_(0.5)Co_(0.8)Fe_(0.2)O_(3-δ)中空纤维透氧膜的制备与改性40-54
- 3.1 引言40
- 3.2 实验过程40-44
- 3.2.1 实验原料40-41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41
- 3.2.3 Ba_(0.5)Sr_(0.5)Co_(0.8)Fe_(0.2)O_(3-δ)粉体制备41-42
- 3.2.4 干-湿法纺丝制备Ba_(0.5)Sr_(0.5)Co_(0.8)Fe_(0.2)O_(3-δ)中空纤维膜42-43
- 3.2.5 Ba_(0.5)Sr_(0.5)Co_(0.8)Fe_(0.2)O_(3-δ)中空纤维膜表面涂覆改性43
- 3.2.6 Ba_(0.5)Sr_(0.5)Co_(0.8)Fe_(0.2)O_(3-δ)粉末回收工艺43
- 3.2.7 Ba_(0.5)Sr_(0.5)Co_(0.8)Fe_(0.2)O_(3-δ)粉体及中空纤维膜的性能测试与表征43-44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44-53
- 3.3.1 X射线衍射分析44-46
- 3.3.2 Ba_(0.5)Sr_(0.5)Co_(0.8)Fe_(0.2)O_(3-δ)粉末粒度分布46
- 3.3.3 Ba_(0.5)Sr_(0.5)Co_(0.8)Fe_(0.2)O_(3-δ)生坯同步热分析46-47
- 3.3.4 Ba_(0.5)Sr_(0.5)Co_(0.8)Fe_(0.2)O_(3-δ)中空纤维膜微观形貌分析47-50
- 3.3.5 Ba_(0.5)Sr_(0.5)Co_(0.8)Fe_(0.2)O_(3-δ)中空纤维膜透氧性能50-51
- 3.3.6 Ba_(0.5)Sr_(0.5)Co_(0.8)Fe_(0.2)O_(3-δ)回收粉末的性能表征51-53
- 3.4 本章小结53-54
- 第四章 基于中空纤维膜的空气分离制氧组件设计54-60
- 4.1 引言54
- 4.2 新型陶瓷透氧膜组件结构分析54-55
- 4.3 新型陶瓷透氧膜组件结构设计55-58
- 4.3.1 陶瓷透氧膜组件主要部件设计56-57
- 4.3.2 陶瓷透氧膜组件组装和运行过程57-58
- 4.3.3 陶瓷透氧膜组件维护58
- 4.4 新型陶瓷透氧膜组件的特点及优势58-59
- 4.5 本章小结59-60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下一步工作展望60-62
- 参考文献62-6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佟建华,杨维慎;混合导体透氧膜的制备及其应用[J];材料研究学报;2001年01期
2 金万勤;徐南平;;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的设计与应用[J];化工进展;2006年10期
3 ;混合导体透氧膜实现低温稳定运行[J];功能材料信息;2013年02期
4 周健儿,朱志刚,梁健,马光华,顾幸勇;钙钛矿型混合导体透氧膜的研究[J];中国陶瓷工业;2001年04期
5 廖传华;无机透氧膜的发展与应用[J];硅酸盐通报;2004年03期
6 朱雪峰;杨维慎;;混合导体透氧膜反应器[J];催化学报;2009年08期
7 邵宗平,熊国兴,杨维慎;系统选择钙钛矿型透氧膜材料[J];无机材料学报;2001年02期
8 程云飞;赵海雷;王治峰;滕德强;;钙钛矿型透氧膜材料的结构特点与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8年12期
9 丁伟中;沈培俊;杨志彬;郭曙强;张玉文;汪学广;吴成章;鲁雄刚;;焦炉煤气在透氧膜反应器中的重整机理[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盖永乾;丁伟中;金容;孟星宇;吉福堂;王贺;;La掺杂对Ba_(1-x)La_xCo_(0.9)Nb_(0.1)O_(3-δ)透氧能力及稳定性能的影响[J];功能材料;201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辉;;新型混合导体透氧膜在催化反应上的应用[A];第四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0年
2 武洁花;张颖;张明森;;致密透氧膜的研究进展[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7)[C];2007年
3 张华;陶顺衍;金江;李祖钢;杨南如;;一种新型的混合导电性透氧膜材料[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4 朱德春;李健林;汪波;陈初升;;致密陶瓷透氧膜反应器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金万勤;徐南平;;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的开发及应用[A];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3年
6 朱雪峰;丛铀;杨维慎;;用于天然气转化与CO_2捕获的双相混合导体透氧膜[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董学良;何艳君;金万勤;徐南平;;SrCo_(0.4)Fe_(0.6-x)Al_xO_(3-δ)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的制备与表征[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8 杨丽;顾学红;陈长林;徐南平;时钧;;SrCo_(0.4)Fe_(0.6)O_(3-δ)掺杂YSZ新型致密透氧膜的氧渗透性能和稳定性研究[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张鹏;韩敏芳;宋世栋;;Ba_(0.9)Co_(0.7)Fe_(0.2)Nb_(0.1)O_(3-δ)透氧膜性能及其应用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会暨第一届固态离子学青年学术交流会文集[C];2011年
10 顾学红;杨丽;陈长林;徐南平;时钧;;SrCo_(0.4)Fe_(0.6)O_(3-δ)掺杂ZrO_2致密透氧膜的制备其在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反应的应用研究[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艾班;透氧膜反应器提效甲烷芳构化[N];中国化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庆;高透量、高稳定性透氧膜材料及其透氧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袁荣华;高稳定性YSZ-LSCrF非对称平板氧分离膜和反应器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3 占闽川;高稳定性陶瓷透氧膜及膜过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4 李澄;有支撑高通量致密镧镍系透氧膜的制备与表征[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5 汪波;高温致密透氧膜材料和膜过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6 田婷芳;陶瓷透氧膜材料和过程xO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吴振涛;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6年
8 左艳波;致密陶瓷透氧膜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极材料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9 杨丽;新型锆基钙钛矿型致密透氧膜的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10 沈培俊;焦炉煤气重整透氧膜研究及材料优化[D];上海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星星;元素掺杂对钙钛矿型透氧膜抗二氧化碳腐蚀性能的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2 李培培;钙钛矿型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3 姚为林;B位掺杂混合导体透氧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上海大学;2016年
4 周建芳;耐CO_2腐蚀CGO-SCFN双相透氧膜材料的透氧性能研究[D];上海大学;2016年
5 张旭晨;YSZ及BSCF中空纤维陶瓷透氧膜的制备及改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6 王仲涛;无钴陶瓷透氧膜的探索与稳定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7 陈鑫智;新型掺杂钙钛矿型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宋红章;YBa_2Cu_3O_(7-d)及元素替代材料的透氧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9 王玉;钙钛矿结构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10 黄祥贤;SrCo0.8Fe0.203-δ管状非对称透氧膜的制备与分离性能表征[D];安徽工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587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958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