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水热对二氧化钛纳米针晶型和形貌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二次水热对二氧化钛纳米针晶型和形貌的影响
【摘要】:研究了二次水热反应条件对钛酸钠转变为二氧化钛纳米针的晶型以及形貌的影响,并对比了不同条件下降解甲基橙的性能。采用TEM,XRD等分析手段,对在不同工艺条件下获得产物的形态和结构进行表征。具体探讨了二次水热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反应体系(加入不同种无机酸),pH值以及搅拌速度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0℃,24h就可以获得较好的结晶度,在硝酸体系中,pH=0.5,搅拌转速900r/min时得到的纳米针降解甲基橙的效果较好。
【作者单位】: 湖北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湖北工业大学太阳能高效利用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二氧化钛 纳米针 二次水热 搅拌 光催化
【分类号】:TQ134.11;TB383.1
【正文快照】: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尤其是水体污染[1-2]备受关注。目前比较热门,而且用的比较多的废水处理方法有:微生物降解[3],膜技术分离[4],电化学氧化[5],吸附[6],光催化[7-9]等。二氧化钛(TiO2)作为研究最多、经久不衰的一种光催化材料[10],具有价格低廉、来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蔡晶;袁颂东;陈仕强;熊鹏;黄道友;杨燕飞;;高比表面氮化硼对氯苯的吸附性能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12期
2 唐阵武;程家丽;张化永;范修远;;长江武汉段水体有机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J];水利学报;2009年09期
3 薛禹群;张幼宽;;地下水污染防治在我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中的双重意义[J];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3期
4 苏金坡,尹连庆,张亚琴,檀素丽;膜分离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年S1期
5 侯峰岩,王为;电化学技术与环境保护[J];化工进展;2003年05期
6 田雷,白云玲,钟建江;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J];工业微生物;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博才;沈洋;魏建红;熊锐;石兢;;基于g-C_3N_4的Z型光催化体系研究进展[J];物理化学学报;2016年06期
2 徐宗达;何理;卢宏玮;樊星;;基于逐步二次响应分析地下水修复优化模型[J];环境工程学报;2016年06期
3 王璇;于宏旭;熊惠磊;马骏;;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特征识别及防控模式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年03期
4 汪昌树;杨鹏年;于宴民;张瀚;李勋章;;焉耆盆地绿洲区地下水硝态氮污染空间变异性研究及成因分析[J];灌溉排水学报;2016年04期
5 叶超;郭高轩;;区域地下水环境监测与未来发展的思考[J];城市地质;2016年01期
6 郑倩琳;王妍妍;闫雅妮;廖曼;马腾;;淮河流域浅层地下水氮污染阻断优先控制区识别[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6年01期
7 袁颂东;陈仕强;朱星;熊鹏;杨艳飞;胡志海;熊剑;江国栋;;二次水热对二氧化钛纳米针晶型和形貌的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6年01期
8 黄昌福;;关于加大地下水保护与污染防治力度的若干建议[J];能源与环境;2015年06期
9 刘沁;;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研究进展[J];技术与市场;2015年12期
10 尹贞;廖书林;马强;张进锋;李月中;王庆国;;化学氧化技术在地下水修复中的应用[J];环境工程学报;2015年10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子鹰;黄启飞;王琪;王志芳;;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防治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年S1期
2 金伟;任建敏;;POPs类废水处理研究进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3 陈晓娟;皇甫铮;;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危害及现状分析[J];污染防治技术;2011年06期
4 王凡;沙玉娟;夏星辉;刘虹;;长江武汉段水体邻苯二甲酸酯分布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2008年05期
5 陈炼钢;陈敏建;丰华丽;;基于健康风险的水源地水质安全评价[J];水利学报;2008年02期
6 姜建军;;中国地下水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J];环境保护;2007年19期
7 许川;舒为群;罗财红;曹佳;;三峡库区水环境多环芳烃和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机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2007年05期
8 戴向前;刘昌明;李丽娟;;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探讨与对策[J];地理学报;2007年09期
9 唐次来;朱艳芳;张增强;张英超;;Fe~0去除黄土地区土壤水中的硝酸盐[J];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8期
10 孙雪涛;;加强地下水管理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水利;2007年1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日本市场二氧化钛供不应求[J];氯碱工业;2000年10期
2 ;英成功从二氧化钛直接提取钛[J];氯碱工业;2000年12期
3 ;2000年世界二氧化钛供应趋紧[J];天津化工;2000年02期
4 ;二氧化钛的制备[J];无机盐工业;2001年01期
5 吴永庆;二氧化钛的制造[J];化学世界;1956年12期
6 丁宝桐;;日本二氧化钛提价[J];无机盐工业;1983年03期
7 丁宝桐;我国急于想进口二氧化钛[J];无机盐工业;1985年03期
8 张焕臻;泰国将建成一座二氧化钛厂[J];有色冶炼;1986年06期
9 陆山南;;世界二氧化钛的生产厂家简介[J];中国涂料;1987年03期
10 ;黑色氧化钛粉末的制备[J];无机盐工业;199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乐飞;杨志宁;张昭;;超声洗涤水合二氧化钛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2 林海;胡永平;;超细非金属矿物颗粒表面包覆二氧化钛膜的机理[A];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姚礼峰;邓江峰;沈强;张联盟;;厚度可控的二氧化钛中空微球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4 王艳丽;王佳;卢琼;陈欣欣;张海娇;焦正;;纳米二氧化钛的表面荧光修饰及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生物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孙庆文;林原;;快速制备具有颗粒填充的二氧化钛管阵列应用于高效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A];第十三届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12年
6 雷万华;王雪松;张宝文;;抗坏血酸表面修饰的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的光动力活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张学军;张雅心;莫瑶;;介孔碳/二氧化钛复合材料的制备[A];第22届炭—石墨材料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远;刘卫军;谢峥;桂琳琳;唐有祺;;光诱导超亲水性氧化钛复合膜的研究[A];2000'全国光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9 马跃东;;晶型、粒径及复合比例可控的纳米二氧化钛制备技术及应用[A];建设小康与高技术产业化——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第35分会场论文集[C];2003年
10 黄朝章;崔超;李佳;胡斌;;新型氧化钛中空膜的合成、表征及其在痕量元素分析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分析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波;日本市场二氧化钛供不应求[N];中国化工报;2000年
2 文欣;世界二氧化钛市场恢复性增长[N];中国化工报;2003年
3 肖化;全球二氧化钛市场需求强劲[N];中国化工报;2004年
4 ;2004年二氧化钛市场将出现强劲反弹[N];中国石油报;2003年
5 飘尘;2006年世界二氧化钛需求平稳[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6 李港;全球二氧化钛货紧价升[N];国际商报;2003年
7 中塑;亚洲塑料用二氧化钛需求增长最快[N];国际商报;2003年
8 张海波;日本拟提高氧化钛出口价格[N];国际经贸消息;2002年
9 饶兴鹤;全球二氧化钛市场炙手可热[N];中国化工报;2006年
10 王军;全球二氧化钛市场需求年增速2%-3%[N];广东建设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浩;基于二氧化钛团聚球的异质结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催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蔡宁宁;氧化钛纤维的制备及其负载微纳米晶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张晓凡;TiO_2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电催化性能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4 邹晓新;多孔二氧化钛材料的制备、微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万丽;氮氧化钛制备及其在氧电极中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和东亮;掺杂改性的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光催化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罗燕;基于天然纤维素物质的二氧化钛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杨颖;工业钛液制备铁掺杂硫酸化多孔二氧化钛及其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9 莫丽玢;氢在二氧化钛中的行为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10 张阳;基于过氧化钛体系钛基功能化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涛;纳米二氧化钛/硅藻土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贺天成;纳米二氧化钛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3 刘大伟;二氧化钛包覆云母氧化铁颜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盛世玉;亚氧化钛阴极用于微生物电解去除酸性红B的效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杨健林;二氧化钛及其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合成和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常建兵;贵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体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陈周丽;基于静电纺丝法制备阶层式多孔二氧化钛基纳米复合纤维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8 方慧;银/二氧化钛三维阵列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9 张强;仿生合成二氧化钛/碳复合材料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10 周硕林;二氧化钛颜料光化学及催化性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601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960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