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吸附空分制氧循环过程模拟研究
本文关键词:变压吸附空分制氧循环过程模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变压吸附 空分制氧 FLUENT 气固两相模型 颗粒直径
【摘要】:变压吸附技术具有适用性强、可靠性高、成本低、效率高、环境友好等优点,应用广泛。本文采用FLUENT软件对两床Skarstrom变压吸附空分制氧循环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分析了循环过程中氧气浓度、气相温度、气体流速及床层压降等的分布情况,同时研究了吸附剂颗粒直径对变压吸附空分制氧的影响,为生产实践提供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根据变压吸附空分制氧原理,采用FLUENT用户自定义函数(UDF)功能将传质速率模型和两相平衡模型与多孔介质模型耦合,并利用FLUENT用户自定义标量(UDS)功能引入固相能量守恒方程,建立气固两相流变压吸附空分制氧模型,以反映气固两相的传质、传热和动量传递。通过对七种不同网格数的模型进行模拟来考核网格独立性,得到网格数为50854的模型可满足要求。将各循环出口氧气平均摩尔分数模拟结果与文献中实验结果对比,误差在2%左右,表明所建吸附床模型正确。基于建立的气固两相变压吸附模型,对两床四步Skarstrom循环进行模拟分析,得到各个循环四步结束时吸附床内气相氧气摩尔分数分布、组分在固相中的浓度分布及两相温度变化情况等。结果表明:第一个变压吸附循环结束时,吸附床最高氧气摩尔分数可达58.7%,固相氧气、氮气浓度分别可达0.12mol/kg、1.19mol/kg,氧收率为32.55%。随着循环数的增加,氧气摩尔分数和氧收率都不断升高,并在第六个循环时达到稳定状态,此时,氧气最高摩尔分数为99%,氧收率为53.35%。采用气固两相变压吸附模型,研究了吸附剂颗粒直径对氧气浓度和氧收率的影响。反吹率为0.5时,采用吸附剂颗粒直径0.8mm、1.6mm、2.4mm、3.2mm、4.0mm的模型进行模拟,对比表明:相同条件下,吸附剂颗粒直径越大,床层均流效果越差,不能有效抵挡床层入口气体急流,导致床层易被穿透,氧气浓度大大降低。颗粒直径越小,床层压降越大,同样会减弱吸附效果。吸附剂颗粒直径1.6mm表现最优。
【关键词】:变压吸附 空分制氧 FLUENT 气固两相模型 颗粒直径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16.1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26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2 空分制氧技术简介11-12
- 1.2.1 低温深冷法11
- 1.2.2 膜分离法11
- 1.2.3 变压吸附法11-12
- 1.3 变压吸附制氧12-16
- 1.3.1 吸附的定义及类型12
- 1.3.2 变压吸附制氧原理12-13
- 1.3.3 变压吸附制氧循环过程13-14
- 1.3.4 变压吸附制氧的步骤14-15
- 1.3.5 变压吸附制氧的应用15-16
- 1.4 变压吸附制氧过程模拟研究16-24
- 1.4.1 吸附分离模型16-22
- 1.4.2 多孔介质固定床的模拟研究22-24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24-26
- 2 模型建立与验证26-42
- 2.1 数学模型及模型的处理26-33
- 2.1.1 数学模型26-29
- 2.1.2 传质速率模型和两相平衡模型的耦合29-31
- 2.1.3 吸附源项的求解31-33
- 2.2 物理模型与网格划分33-35
- 2.2.1 物理模型34
- 2.2.2 网格划分34-35
- 2.3 初始条件和模型参数35-36
- 2.4 边界条件36-38
- 2.5 FLUENT设置38-39
- 2.6 模型有效性验证39-41
- 2.6.1 网格独立性考核39-40
- 2.6.2 氧气摩尔分数的模拟与实验对比40-41
- 2.7 小结41-42
- 3 变压吸附循环过程模拟结果与分析42-60
- 3.1 吸附热对制氧过程的影响42-45
- 3.1.1 吸附热对床层温度的影响42-44
- 3.1.2 吸附热对氧气摩尔分数的影响44-45
- 3.2 吸附时间对氧气摩尔分数的影响45-48
- 3.3 第一个循环模拟结果分析48-56
- 3.3.1 两床气体浓度分布48-52
- 3.3.2 床层气体轴向温度分布52-54
- 3.3.3 床层气体轴向速度分布54-55
- 3.3.4 床层气体轴向压力分布55-56
- 3.4 循环稳定前后各循环过程模拟结果分析56-59
- 3.4.1 各循环出口氧气摩尔分数变化56-57
- 3.4.2 各个循环氧收率变化57-59
- 3.5 小结59-60
- 4 吸附剂颗粒直径对制氧过程的影响及动态仿真60-69
- 4.1 吸附剂颗粒直径对制氧过程的影响60-66
- 4.1.1 对氧气浓度分布的影响60-63
- 4.1.2 对氧收率的影响63-64
- 4.1.3 对流速的影响64
- 4.1.4 对压力、压降的影响64-66
- 4.2 动态仿真66-67
- 4.3 小结67-69
- 5 总结与展望69-71
- 5.1 总结69-70
- 5.2 展望70-71
- 参考文献71-76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76-77
- 致谢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福民;温州瑞气节能型变压吸附制氮机进行鉴定[J];深冷技术;2000年06期
2 安爱华;浅议变压吸附制氧技术及其应用[J];有色金属设计;2001年01期
3 刘向民,杨崇功;300m~3/h变压吸附制氮装置的改造[J];中国氯碱;2001年05期
4 ;南化变压吸附制氢技改投资少收益大[J];辽宁化工;2002年11期
5 陈龙,刘雷华,陈秉辉,谢燕;变压吸附脱碳应用的总结[J];小氮肥;2002年04期
6 朱银在;变压吸附制氮技术在石化企业中的应用[J];河南化工;2003年04期
7 刘志勇;平顶山飞行化工集团氨回收及变压吸附制氢工程投产[J];河南化工;2003年05期
8 ;变压吸附设备技术交流会暨变压吸附科技信息网一届五次全网大会征文通知[J];深冷技术;2004年02期
9 王成刚,仇明亮,李刚,张作坤,尚秀兰;变压吸附脱碳技术的应用[J];小氮肥设计技术;2004年02期
10 刘建学,徐文伟,宁德志;变压吸附脱碳装置的应用[J];小氮肥设计技术;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裴红珍;;高原环境变压吸附设备的设计应用[A];变压吸附设备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华金;;大型变压吸附制富氧装置的现状及应用[A];2004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暨炼铁年会文集[C];2004年
3 王华重;;变压吸附空分制氧装置技术的运用与现状[A];全国玻璃纤维专业情报信息网第二十八次工作会议暨信息发布会论文集[C];2007年
4 徐徜徉;曹义鸣;赵勇;邓麦村;;膜分离技术与变压吸附技术结合制取高浓度氧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传递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王华金;;变压吸附制富氧装置技术的发展与现状[A];变压吸附设备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郜豫川;;变压吸附技术在炼厂的应用[A];炼厂制氢、废氢回收与氢气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7 栾正红;彭亚伟;;我国变压吸附技术的工业应用现状及展望[A];河南省冶金企业创新与产业发展政策研讨会——暨技术经济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古世擰;刘应书;吴天瑞;杜雄伟;蒋华峰;刘文海;;变压吸附制氮关键工艺参数实验研究[A];变压吸附设备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李延波;;变压吸附在焦炉煤气提氢的应用[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10 范志涛;;变压吸附在气体分离单元的应用[A];变压吸附设备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庆;变压吸附制氧技术:冶金用氧新途径[N];中国冶金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谢昭萍;变压吸附:从气体中“淘金”[N];中国化工报;2006年
3 谢昭萍;变压吸附:从气体中淘金[N];中国环境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王繁泓;节能减排期盼创新先锋[N];中国化工报;2010年
5 王华金;变压吸附制氧技术在冶金行业应用前景看好[N];中国冶金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陶小康;变废为宝的神奇事业[N];中国化工报;2008年
7 肖滢;向多领域发展[N];中国机电日报;2002年
8 ;创新转化中感悟生命[N];大众科技报;2002年
9 谢昭萍;变压吸附技术为传统工业“提气”[N];中国化工报;2003年
10 记者 谢昭萍;我建造世界最大变压吸附制纯氢装置[N];中国化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吕昌忠;新型四塔变压吸附提纯氢气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2 王啸;非等温变压吸附空分制氧过程的计算和优化[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庆;CH_4/N_2在沸石ZSM-5上的竞争吸附动力学及循环变压吸附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2 万康;基于VB的变压吸附制氧实验监控系统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3 李伟杰;煤层气变压吸附富集液化系统余压能利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4 赵俊霞;变压吸附空分制氧循环过程模拟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5 银醇彪;真空变压吸附净化升级沼气过程优化[D];天津大学;2014年
6 田春刚;变压吸附制氮气的数值模拟[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刘书林;变压吸附空分制氮用炭分子筛的制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申培培;含氧煤层气真空变压吸附脱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9 雷利春;煤矿乏风中低浓度甲烷的变压吸附提纯[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徐徜徉;膜分离与变压吸附集成制取高浓度氧气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5年
,本文编号:9634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963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