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硫化钼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析氢性能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二硫化钼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析氢性能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二硫化钼 氢析出 聚合物插层 镍磷 电化学测试
【摘要】:纳米二硫化钼(MoS_2)因其具有含量丰富、电化学催化活性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到电化学析氢(HER)中。本课题采用一种新的水热插层制备方法,成功地制备出了纳米花状2H-MoS_2与三种聚合物的复合催化材料。这三类聚合物分别是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乙烯醇(PVA)、聚乙烯亚胺(PEI)。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拉曼(Raman)来表征纳米花状MoS_2/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结构、外貌及成分。通过线性扫描伏安法(LSV)、Tafel极化、循环伏安法(CV)、电化学阻抗谱(EIS)等电化学方法来评价复合催化剂的电化学析氢(HER)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的加入增大了片状MoS_2的层间距、减小了堆积厚度。且三种聚合物分别在最低浓度(0.04g/g MoS_2-PVA、PEI,0.08g/g MoS_2-PVP)下对MoS_2的HER性能具有最明显的促进作用。主要由于MoS_2的层间距扩大能提供大量的暴露的活性位点。相反,高浓度聚合物具有阻碍MoS_2的HER特性。MoS_2/PVA-0.04复合材料显示出了最好的HER性能,具有更高的电流密度和更低的过电位。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提高MoS_2的催化活性。然后利用水热合成的方法开展了MoS_2与镍磷(Ni-P)复合材料的HER性能。从而来评价Ni-P粉末的加入量及磷含量对结构、HER活性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拉曼(Raman)、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来表征复合材料的形貌及成分。通过循环伏安法(CV)、线性扫描伏安法(LSV)、Tafel极化、电化学阻抗谱(EIS)电化学测试技术来评价复合催化剂的电化学析氢(HER)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Ni-P表面形成MoS_2提高了结晶度,形成了亚稳相磷化物;在复合过程中,2H-MoS_2转变为1T-MoS_2。因此,磷化物和1T-MoS_2的存在能提高HER性能。其中,MoS_2/Ni-LP-0.36、MoS_2/Ni-MP-0.36、MoS_2/Ni-HP-0.36复合材料具有极好的HER性能。MoS_2/Ni-MP-0.36表现出最好的电化学活性。实验结果表明MoS_2/Ni-P复合材料显示出稳定的HER活性是由于表面单层1T-MoS_2的存在、基体Ni-P粉末极好的导电性、亚稳相磷化物的存在。
【关键词】:二硫化钼 氢析出 聚合物插层 镍磷 电化学测试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36.12;TB3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10-12
- 1.1.1 二硫化钼结构及其性质10-11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2
- 1.2 析氢反应机理研究12-14
- 1.2.1 析氢反应机理12-13
- 1.2.2 析氢反应研究方法13-14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研究内容14-16
- 1.3.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14
- 1.3.2 课题研究内容14-16
- 第2章 纳米二硫化钼及其二硫化钼/聚合物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16-24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16
- 2.2 实验方法16-18
- 2.2.1 纳米二硫化钼及其二硫化钼/聚合物复合物的制备17-18
- 2.2.2 纳米二硫化钼及其二硫化钼/聚合物复合物的表征18
- 2.3 实验结果分析18-23
- 2.4 本章小节23-24
- 第3章 二硫化钼/聚合物复合物的析氢性能研究24-30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24
- 3.2 实验方法24-25
- 3.2.1 工作电极的制备25
- 3.2.2 电化学测试技术25
- 3.3 实验结果分析25-29
- 3.3.1 线性扫描伏安法(LSV)25-26
- 3.3.2 塔菲尔极化曲线(Tafel plot)26-27
- 3.3.3 电化学阻抗谱(EIS)27-28
- 3.3.4 循环伏安法(CV)测稳定性28-29
- 3.4 本章小节29-30
- 第4章 化学镀镍磷及二硫化钼/镍磷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30-42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30-31
- 4.2 实验方法31-32
- 4.2.1 化学镀镍磷及二硫化钼/镍磷复合物的制备31-32
- 4.2.2 化学镀镍磷及二硫化钼/镍磷复合物的表征32
- 4.3 实验结果分析32-41
- 4.4 本章小节41-42
- 第5章 二硫化钼/镍磷复合物的析氢性能研究42-52
- 5.1 实验药品和实验仪器42
- 5.2 实验方法42-43
- 5.2.1 工作电极的制备42-43
- 5.2.2 电化学测试技术43
- 5.3 实验结果分析43-51
- 5.3.1 线性扫描伏安法研究43-45
- 5.3.2 塔菲尔极化曲线研究45-47
- 5.3.3 循环伏安法研究47-48
- 5.3.4 电化学阻抗谱研究48-50
- 5.3.5 稳定性测试50-51
- 5.4 本章小结51-52
- 结论52-53
- 参考文献53-6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任务和主要成果63-64
- 致谢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凌云;;无法观赏的纳米花[J];现代物理知识;2012年04期
2 孙爽;汪广进;张悦;潘牧;;纳米花结构制备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3年11期
3 吴全德;雪花·冰花·纳米花——小康人要喝碱性小分子水[J];绿色中国;2005年04期
4 李甘;朱海;池泉;赵燕熹;刘汉范;黄涛;;铂纳米花的控制合成[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2年05期
5 ;具有良好磁性的三维钴纳米花[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年10期
6 陈昱;罗凌虹;吴也凡;程亮;石纪军;邵由俊;;纳米花状材料的合成方法及应用[J];中国陶瓷;2013年05期
7 翟英娇;李金华;陈新影;宋星慧;任航;方铉;方芳;楚学影;魏志鹏;王晓华;;镉掺杂氧化锌纳米花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活性[J];中国光学;2014年01期
8 任月萍;徐程程;方云;;聚乙烯吡咯烷酮碱性水溶液中金纳米花的简易合成[J];物理化学学报;2011年05期
9 杜雨晴;许佳丽;王健;黄承志;;三维结构金纳米花的快速可控合成及其分析应用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2012年09期
10 刘国栋;;纳米花状In_2O_3级次纳米结构的制备、表征及光学性质[J];济宁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琦;江媛媛;吴雪军;徐东升;;单个金纳米花的表面增强拉曼效应[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苏静韵;蒋亚琪;谢兆雄;;铑纳米花的合成及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3分会:纳米材料合成与组装[C];2014年
3 王成祥;尹龙卫;;二氧化钛纳米花的制备与气敏性能[A];第七届全国材料科学与图像科技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王敏;陈晨;徐杰;;自组装氢氧化钴纳米花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刘斌;宋玉哲;陈昊;韩根亮;徐进章;刘国汉;李工农;;水热法制备纳米花状氧化锌及其性能表征[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赵丽丽;纪小会;孙雪娇;李军;杨文胜;;金纳米花合成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粒子内的熟化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田国辉;陈亚杰;孟祥影;周娟;曹芯蕊;付宏刚;;分级结构多功能锐钛矿TiO_2纳米花阵列的制备[A];第十三届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12年
8 陈慧梅;黄加乐;孙道华;李清彪;;菌体与表面活性剂协同作用制备金钯纳米花[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3分会:纳米材料合成与组装[C];2014年
9 杜玉扣;张红梅;;电化学沉积Pt纳米花对一氧化碳的电催化氧化[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王译莹;李庆;聂明;黎雪莲;林华;李元;张宇;;水浴法制备δ-MnO_2纳米花状球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韩义雷;纳米花开百姓家[N];科技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丽丽;氯离子对金、银纳米粒子形貌调控的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许海峰;二氧化钛基纳米结构的制备、微结构调控及光催化性能增强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云;新型有机—无机杂化纳米花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2 张腾江;β-葡萄糖醛酸苷酶-CaHPO_4杂化纳米花的制备及应用[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3 潘福森;二硫化钼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结构设计和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4 罗梦颖;多维蛋白质杂化纳米花在纳米纤维表面的形成及生长机理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6年
5 牛丽静;二硫化钼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析氢性能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6 逄颖平;过渡金属氧化物(氧化镍、氧化铁)纳米结构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7 段林林;生物酶诱导下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性能[D];郑州大学;2016年
8 李银叶;铜、银负载二氧化钛纳米花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9 祁彬;“纳米花”结构二氧化钛光催化薄膜[D];浙江大学;2008年
10 喻毅;生物酶催化不饱和脂肪酸的硝化反应[D];大连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943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994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