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二氧化氮在氨存在下的气态水解:作为大气中亚硝酸的来源
发布时间:2017-10-20 16:34
本文关键词:理论研究二氧化氮在氨存在下的气态水解:作为大气中亚硝酸的来源
【摘要】:在大气污染化学中,含氮颗粒物与亚硝酸(HONO)同为典型的二次污染物,两者密不可分。亚硝酸被认为是重要的对流层的痕量气体,它可经光照迅速光解而释放大量的OH自由基。对亚硝酸的来源及其形成的化学机理,还没有得到很好地理解和认识,尽管已经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本文通过量子化学理论计算了三种分子簇,包括2NO_2-mH_2O(m=1.3),2NO_2-mH_2O-NH_3(m=1,2)和2NO_2-mH_2O-2NH_3(m=1,2).对水和氨气分子在二氧化氮水解反应中的作用,及其对产物聚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反应如下:2NO_2+mH_2O→products(m=1-3)2NO_2+mH_2O+NH_3→products(m=1,2)2NO_2+mH_2O+2NH_3→products(m=1,2)气相反应2NO_2+H20→HONO+HNO_3是热力学不利的。然而,簇合物中额外的水或氨分子不仅可以通过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使产物更稳定,还可以降低反应能垒。在反应簇合物2NO_2-H20的解离过程中存在一个较大的反应能垒:11.7kcalmol~(-1)。有氨和额外一分子水存在时,分子簇2NO_2-2H_2O-NH_3的解离反应可无能垒直接生成热力学稳定产物t-HONO+NH_4NO_3-H_2O。有两分子氨存在时,分子簇2NO_2→mH_2O-2NH_3(m=1,2)的解离反应无能垒且产物复合物NH_4NO_2-NH_4NO_3可以被进一步稳定。本工作对一系列物种的自然键轨道分析表明,氨比水更能促进二氧化氮的水解反应。产物复合物NH_4NO_2-NH_4NO_3具有一个交替层状结构,含有NH_4~+NO_2~-和NH_4~+NO_3~-离子单元。NH_4NO_2-NH_4NO_3及其一水合物NH_4NO_2-NH_4NO_3-H_2O的解离过程均是自发吸热的。
【关键词】:大气反应 反应机理 势能面 产物聚集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8
- 第一章 绪论8-13
- 1.1 引言8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8-9
-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9-10
- 1.4 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10-13
- 1.4.1 势能面10-11
- 1.4.2 从头算自洽场方法11
- 1.4.3 过渡态理论11-12
- 1.4.4 计算方法的选择12-13
- 第二章 2NO_2+mH_2O(m=1-3)水解反应的机理研究13-19
- 2.1 引言13
- 2.2 计算方法13-14
- 2.3 结果与讨论14-18
- 2.3.1 稳定点的电子结构和势能面信息14-17
- 2.3.2 2NO_2+mH_2O(m=1-3)的反应机理17-18
- 2.4 结论18-19
- 第三章 氨存在条件下,2NO_2+mH_2O(m=1,2)水解反应的机理研究19-36
- 3.1 引言19-20
- 3.2 计算方法20
- 3.3 结果与讨论20-35
- 3.3.1 2NO_2+mH_2O+NH_3(m=1,2)的反应机理20-29
- 3.3.2 2NO_2+mH_2O+2NH_3(m=1,2)的反应机理29-32
- 3.3.3 NH_3在NO_2的水解反应中的角色32-35
- 3.4 结论35-36
- 参考文献36-41
- 附录41-42
- 致谢42-43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43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学娜;汪蓉;薛奇;;硫醇修饰的金纳米粒子形成机理的理论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B:高分子理论、计算与模拟[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涛洪;木材胶粘剂用氨基树脂合成反应机理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2 李春森;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化含氮、硫原子底物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3 李彬;双铁、单铁氢化酶活性中心有机金属模型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叶蔚甄;不同石油分子化学结构及炼制性能初探[D];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2016年
2 董琳;燃煤烟气中SO_2氧化的密度泛函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3 王旭;理论研究二氧化氮在氨存在下的气态水解:作为大气中亚硝酸的来源[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4 任秀丽;脂肪胺和噻唑反铂抗癌药物与靶分子反应过渡态的理论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5 董晓娜;Cu_nM(M=Al、Pt、Co)催化CO氧化的理论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68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06822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