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气溶胶粒子特性和垂直分布对辐射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1-15 11:31

  本文关键词:气溶胶粒子特性和垂直分布对辐射的影响 出处:《红外与激光工程》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大气光学 复折射率 气溶胶垂直分布 反射辐射 透射辐射


【摘要】:数值模拟了在给定条件下气溶胶粒子群平均有效半径和折射率虚部不同时大气层顶的反射强度和到达地面的透射强度,以及不同气溶胶垂直分布对各高度层的反射、透射强度和辐照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相同时,气溶胶垂直分布对15 km以下的反射和透射辐射影响较大;气溶胶粒子群平均有效半径和折射率虚部越小,大气层顶的反射强度和到达地面的透射强度越大。因此,对于准确地计算大气辐射不仅需要考虑气溶胶总光学厚度,还需考虑气溶胶粒子群的平均有效半径、复折射率和气溶胶垂直分布;计算中若只使用气溶胶模型中的经验值会带来较大误差。
[Abstract]:The mean effective radius and refractive index imaginary part of aerosol particle swarm under given conditions are numerically simulated. The reflection intensity of the top of the atmosphere and the transmission intensity to the ground are different. The effects of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aerosols on the reflectance, transmission intensity and irradiance of each height layer are also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tmospheric 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 is the same.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aerosol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reflection and transmission radiation below 15 km. The smaller the average effective radius and refractive index imaginary part of aerosol particle swarm, the greater the reflection intensity of the top of the atmosphere and the transmission intensity to the ground. For accurate calculation of atmospheric radiation, not only the total optical thickness of aerosol should be considered, but also the average effective radius of aerosol particle swarm, the complex refractive index and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aerosol should be considered. If only the experience value in aerosol model is used in the calculation, the error will be great.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大气成分与光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106002-03)
【分类号】:X513;P422
【正文快照】: 0引言大气气溶胶是影响辐射传输的一个重要因素,它通过不断散射和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及地球长波辐射影响大气辐射传输,其散射和吸收特性由气溶胶数浓度、谱分布及复折射率等微物理特征决定[1],其中大气气溶胶折射率决定了气溶胶在辐射和气候效应中的作用是加热还是冷却,同时它对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璐;汤双庆;吴振森;谢品华;汪世美;;紫外到可见波段外混合气溶胶的传输特性[J];光学学报;2010年08期

2 何绍钦;西安市一次晴空气溶胶粒子的观测分析[J];气象;1987年05期

3 李泰峰;庐山气溶胶的观测与分析[J];高原气象;1988年03期

4 吴玉霞,沈志来,黄美元;重庆地区降水对气溶胶浓度及雨水中离子浓度的影响[J];高原气象;1991年01期

5 张金定,邱金桓,汪宏七;南极长城站云和气溶胶光学特性的遥感和分析[J];南极研究;1991年01期

6 钱永甫,钱云,余勇;地气耦合模式中云和气溶胶温度效应的数值模拟[J];热带气象;1992年02期

7 王炳忠,刘庚山;我国气溶胶浑浊状况再研究[J];太阳能学报;1992年01期

8 温景嵩;气溶胶科学[J];地球科学进展;1993年03期

9 王海啸,黄建国,陈长和;城市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及其在边界层温度变化中的反映[J];气象学报;1993年04期

10 吴兑,陈位超,甘春玲,毛伟康,陈焱源,韩春明,马福春;台山铜鼓湾低层大气盐类气溶胶分布特征[J];气象;1993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金平;段英;赵利品;杨保东;齐作辉;;石家庄地区不同季节大气气溶胶粒子的分布特征[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云雾物理新技术理论及进展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李富刚;林春英;李仑格;;西北地区气溶胶大气光学厚度研究综述[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3 郭金平;段英;齐作辉;吴正琪;杨保东;;河北不同区域秋季大气气溶胶粒子的分布特征[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1年

4 谭浩波;毕雪岩;吴兑;邓雪娇;李菲;邓涛;;珠江三角洲气溶胶消光特性观测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5 赵鹏国;银燕;肖辉;;气溶胶对雷暴起电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 第十二届防雷减灾论坛——雷电物理防雷新技术[C];2014年

6 郑彬;吴兑;李菲;邓涛;;南海夏季风背景下的广州气溶胶光学特性变化特征[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7 谢晨波;衫本伸夫;王自发;周军;;北京地区污染和沙尘天气状况下气溶胶粒子的光学特性[A];2009第五届苏皖两省大气探测、环境遥感与电子技术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9年

8 刘鹏飞;赵春生;T.G銉bel;E.Hallbauer;A.Nowak;冉靓;邓兆泽;马楠;K.Mildenberger;S.Henning;F.Stratmann;D.S.Covert;A.Wiedensohler;;高相对湿度下华北地区气溶胶吸湿增长特性[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赵剑琦;;非球形气溶胶粒子的辐射强迫[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邓涛;张镭;;利用激光雷达探测高云对气溶胶辐射效应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许黎 李灿;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环境效应[N];中国气象报;2003年

2 采访人 本报记者 郭起豪;空气质量是否影响旱涝灾害[N];中国气象报;2012年

3 记者 刘茜;大气环境优劣影响气候变化[N];光明日报;2011年

4 孙侠;“霾”天气越来越多,危害到底有多重?[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本文编号:14281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4281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6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