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麦糟阴离子吸附剂的制备及其用于低浓度含砷水的吸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20 07:23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各大地表水系和地下水系普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砷污染,饮用水的安全已岌岌可危。传统的除砷方法已无法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而利用生物吸附材料除砷是一种高效的、经济的、可再生性的治理方法。目前,我国的农林废弃料产量巨大,除了焚烧和作为家禽饲料外,尚无更多的处理处置方法,而将其开发为高效吸附剂用于含砷水的净化处理,不仅可实现农林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还解决了含砷水的污染问题。本论文选用啤酒厂的废麦糟作为制备除砷吸附剂的原料,采用了Na OH预处理-环氧氯丙烷交联-三甲胺季胺化的改性方法来制备麦糟阴离子吸附剂(简称SG-AA)。最佳的制备条件为:原麦糟与2 mol/L氢氧化钠的固液比为1 g∶10 m L,浸泡2 h;而后取碱化麦糟∶环氧氯丙烷∶氢氧化钠∶乙醇为1 g∶5 m L∶8 m L∶2 m L,置于水浴中,在65℃下搅拌4 h;再取交联化麦糟∶30%三甲胺为1 g∶5 m L,置于水浴中,在65℃下搅拌反应2 h;最后用去离子水反复冲洗至中性,置于烘箱中,80℃烘干。利用扫描电镜、能谱、红外、X射线衍射等仪器分析了原麦糟和麦糟阴离子吸附剂(SG-AA)的结构特征和物理化学性质。麦糟呈木质纤维素的特征,且处于非晶态或无定形态,其失重特性分为吸附水的脱除和麦糟的热分解两个过程。SG-AA的表面形貌有所变化,出现了许多褶皱、沟槽和凹洞;其羟基(-OH)、烷基和羰基(C=O)等官能团活性有所增强,还引入了季胺结构。SG-AA的p HPZC出现在p H为7~8的范围内,p Hp HPZC,SG-AA表面带正电荷,有利于对阴离子的静电吸附。静态吸附条件下考察了麦糟阴离子吸附剂(SG-AA)吸附砷的影响因素和行为机理。与原麦糟相比,SG-AA对As(III)的去除率提高了61.11%,可将初始浓度为0.5 mg/L的As(III)降低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479-2006)中的0.01 mg/L。SG-AA吸附处理含砷水的最佳实验条件为:p H范围为3~7,SG-AA投加量为8 g/L,反应时间为30 min。SG-AA吸附砷的行为更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模型,说明吸附反应主要由外扩散过程控制,且SG-AA对砷的吸附属于单分子层吸附。提高水中As(III)浓度或升高温度,SG-AA对As(III)的饱和吸附容量随之增加,在温度为328 K时,饱和吸附量达到了0.302 mg/g。通过仪器分析可知,SG-AA对砷具备选择吸附作用,其表面的羟基和氨基会与砷发生结合,因此吸附主要发生在SG-AA的表面。将麦糟阴离子吸附剂(SG-AA)填充到吸附柱内制成固定吸附床,考察了SG-AA除砷的动态吸附性能。SG-AA吸附柱的穿透曲线与进水流速、原水As(III)浓度、床层高度有关,加大进水流速、提高原水含砷浓度、降低床层高度,都会加速吸附柱床层的穿透。BDST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吸附柱运行时间和床层高度之间的关系,相关系数R2达到0.9992;Yoon-Nelson模型预测的Ct/Co为50%所需的理论时间与实验数据十分接近。SG-AA处理实际含砷水的穿透时间虽有提前,但仍具备一定的吸附能力。SG-AA经过三次吸附-解吸-再生吸附后,其穿透吸附量下降了12.19%,表明SG-AA对砷的吸附具备较高的稳定性。
【图文】:
原麦糟和SG-AA的扫描电镜(SEM)图
定零点电荷(PZC)的方法来表征 SG-AA 表面的酸碱特性。3.2 表面形貌特征分析颗粒物的表面形貌特征可通过扫描电镜(SEM)进行观测分析,由 SEM 可观测颗粒物的微观形态图像,这些图像可用来分析颗粒物的粒径、孔隙和表面结构等特性。原麦糟 100× SG-AA100×
原麦糟和SG-AA的能谱(EDS)图
第三章 麦糟阴离子吸附剂的结构特性表征由图 3-1 可知,比较放大 100 倍的 SEM 图,原麦糟的颗粒较小,这些可能是原麦糟在粉碎过筛时的细小颗粒;而 SG-AA 的颗粒呈卷曲的长条形状。比较放大 10000 倍的 SEM 图,原麦糟的表面虽出现了一些裂口和裂痕,但其表面致密光滑,这是麦糟木质素的致密特性造成的;与原麦糟相比,SG-AA 的表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表面出现了许多褶皱和沟槽,这些沟槽相互平行,分布均匀,并且 SG-AA 的表面还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凹洞。SG-AA 的表面特征可能是由于改性剂的侵蚀和构造作用造成的,这些褶皱、沟槽和凹洞结构极大扩增了 SG-AA 的比表面积,并且可提供更多的活性吸附位点。3.3 能谱分析能谱(EDS)分析是扫描电镜上的重要附属设备仪器,可用来分析材料微观区域内的元素分布,同时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Q424;X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萍;王世亮;刘少卿;李艳霞;何孟常;林春野;;砷的发生、形态、污染源及地球化学循环[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7期

2 王鸣涛;李腾;朱迟;赵良元;蒋金辉;杨劭;;MIEX-DOC~汶离子交换树脂的饮用水除砷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2年03期

3 高峰;贾永忠;孙进贺;景燕;;锌冶炼废渣浸出液硫化法除砷的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4 彭福全;熊正为;王志勇;;离子交换法除砷实验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陈世雄;李丹;宋娟;王杰;程晶;何静;;木质纤维素接枝丙烯酸系吸附剂的合成技术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14年02期

6 卢小琼;程晓敏;;纤维素接枝共聚物对Cu~(2+)和Ni~(2+)吸附性能的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4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曹威;改性稻草去除水中SO_4~(2-)和Cr(Ⅵ)的特性和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陈素红;玉米秸秆的改性及其对六价铬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周乃锋;纤维素醚化改性及活性染料印花糊料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

2 刘雪琴;植物秸秆改性制备的纤维素黄原酸钙盐吸附特性与工艺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3 卓治非;竹浆制备纳米纤维素晶体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年



本文编号:25165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5165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6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