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中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12 13:45
【摘要】:工业污染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与此同时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破坏,也成为影响民众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节能减排目标,并且实现了预期的减排任务,但是工业污染带来的累积效应以及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雾霾”污染事件再次给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实现节能减排,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并且提供了可行的政策建议,但是由于工业污染的区域差异性和机制的复杂性,使得仅从单一视角难以完全认识到如何才能形成有效的节能减排。基于此本文以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了多样化视角、动态性的DPSIR工业二氧化硫环境分析框架,通过相关文献阅读整理关于工业二氧化硫的研究领域,对影响工业二氧化硫的机制进行有效梳理,然后搜集了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2017)》数据,构建了全国工业二氧化硫GIS空间数据库,随后通过GIS空间可视化表达、空间自相关以及重心轨迹迁移分析了工业二氧化硫的空间分布和现状。其次,通过构建加权最小二乘回归模型(WLS)以及地理探测器方法分别探索了全国、分区域以及区域之间的对比分析,并检验了工业二氧化硫的空间分层异质性。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果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工业二氧化硫减排效果显著,其中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区减排效果理想,东北地区减排效果较差;全国工业二氧化硫空间重心较为稳定,具体主要位于河南省境内,大致呈现“M”型空间轨迹,有向西北变动趋势;中国工业二氧化硫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性,但整体自相关性偏弱,具体来看,高高集聚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包括内蒙古中部、山西大部、河南西部、河北以及山东等地。2)全国模型回归来看,人口增长驱动力以及工业化压力显著改善了中国大气质量,经济发展驱动力显著恶化了中国大气质量,政府响应减排效果不够理想,企业响应和公众响应有效改善了中国大气质量;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驱动力改善了中国大气质量,工业化压力有效改善了中国大气质量,政府响应减排效果不够理想,企业与公众响应逐步向改善大气质量趋势迈进。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人口增长驱动力改善了中国大气质量,经济发展则恶化了中国大气质量,工业化压力得益于工业转升升级以及工程性减排措施改善了本区域大气质量,政府响应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公众响应得益于市场化水平提升,改善了中国大气质量;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各影响因素发生了时间与空间的有效转移,未来需要针对上述变动趋势进一步作出有效对策;地理探测器计算发现,人口增长驱动力因子解释力逐步消失,经济驱动力与工业压力解释力逐步下降,政府与企业响应解释力有所提升,公众响应未能有效作用于工业二氧化硫,各个驱动因子之间多呈现双因子或者非线性增强,进一步提升了对工业二氧化硫的解释力。3)全域回归结果带来的启示:促进城市化水平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进城市经济发展与工业发展的绿色转型升级;强化中央政府对各地环保部门的有效整合,实现区域之间环境污染的联控联防体系;实现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向市场激励性环境规制有效转变;降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进一步完善市场体制机制,改善区域投资融资环境。4)分区域回归带来的政策启示:对于东部地区来说,巩固经济及工业转型升级成果,加强环境治理体系提升,大力发展新兴可再生能源,遏制区域之间经济恶性竞争,改善财政税收体制,促进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发展;对中部地区来说,加强城市化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之间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发展高效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能源供应体系;对于西部地区来说,保护生态红线、防止过度开发,提升自身环境准入门槛,加强对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避免西部地区成为“污染避难所”;对东北地区来说,优化本地区营商环境,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强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机制改革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环境质量监管的动态化管理。5)对不同响应主体的启示:首先对于政府来说,进一步强化环境规制强度,建立污染企业排污失信清单,积极引导污染企业、公众发扬环境保护理念,优化市场环保类企业的营商环境,促进污染企业的清洁技术水平空间溢出;其次对污染企业主体来说,自觉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持续加强清洁技术研发投入,明确企业污染排放主要责任人,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最后对于民众来说,倡导环保型消费理念、自觉做到垃圾分类、加强环境保护本地“主人翁”意识,对于违法排污现象进行积极举报。
【图文】:

趋势图,中国城镇化,占比,煤炭


中国城镇化率、煤炭占比与能源消费总量趋势图

框架图,论文,思路,框架图


论文思路框架图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3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陈祖海;雷朱家华;;中国环境污染变动的时空特征及其经济驱动因素[J];地理研究;2015年11期

2 郝宇;张千雪;;中国城市空气污染收敛性研究——以二氧化硫为例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5年08期

3 郝宇;张千雪;张宗勇;;中国人均SO_2排放的省际收敛性——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4 王立平;刘敏;李然;张海波;;中国二氧化硫污染的“稳健性”影响因素——基于空间面板数据EBA模型的实证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15年08期

5 李名升;张建辉;罗海江;林兰钰;李茜;张殷俊;;中国二氧化硫减排分析及减排潜力[J];地理科学;2011年09期

6 钟茂初;张学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及研究的批评综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2期

7 彭远新;林振山;;能源消费产生的SO_2和工业烟尘排放量时空演变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0年01期

8 程磊磊;尹昌斌;米健;;无锡市工业SO_2污染变化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分解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5期

9 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年06期



本文编号:26603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603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6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