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大庆市土地生态承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1 11:52
【摘要】:作为重要的国家能源储备基地与产粮大市,大庆市土地生态承载力的变化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大庆市资源产出,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国家能源与粮食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资源过度开采、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大量垦荒与过度放牧等一系列土地生态破坏行为的加剧,大庆市土地生态系统面临着巨大压力,资源承载供求不平衡现象愈发严重。基于解决当前大庆市生态问题、优化区域土地生态承载力的初衷,该研究对大庆市总体及各行政区域当前土地生态承载力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文章通过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根据地区生产生物量、各生产性土地面积、能源消耗状况与其他统计数据,测算了1986-2016年大庆市总体,以及肇源县、肇州县、林甸县、杜蒙县以及大庆市区五个行政区域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结合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赤字/盈余、生态压力指数、土地协调能力系数等参数指标,判断大庆市整体与各区域的土地生态承载力状况。使用偏最小二乘法进行影响因子的定量筛选,得出大庆市土地生态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具体研究结论在于以下几方面:(1)大庆市土地生态承载压力较大。各项指标均表明,无论大庆市总体与各行政区域,生产生活所消耗的生物生产性土地数量地区均超过了当地土地资源的生态承载能力,土地利用处于透支状态。从生态赤字的角度看,研究区所测算的生态足迹均远大于生态承载力。从生态压力指数和土地承载力协调系数来看,各地区大部分土地生态压力水平处于不安全的状态,土地协调系数也始终较低,这也印证了生态赤字所表达的结论,大庆市及各地区土地资源所承担的压力己经超出其承载能力范围。(2)大庆市土地生态承载压力保持增长态势。在研究期内,大庆市土地生态压力不断扩大,而土地承载力协调系数却不断降低。这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用地土地压力不断增大,这就造成市区越来越多的生态用地被占用,生产性土地承载压力随之增加。其次,由于大庆市在全国粮食格局中的定位,其生产性资源的大量流出也是土地承载压力扩大的重要原因。再次,由于之前对林木的无序砍伐,对林地的生产透支的弥补仍需时日。最后,大庆市作为一个成熟型资源城市,第二产业占比居于主导地位,化石燃料生态足迹成为生态赤字重要贡献部分。(3)大庆市各地区土地生态承载压力不均衡。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大庆市五个地区的土地生态承载力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主要与当地的生产性土地面积与人口密度有关。总体而言,肇州县、肇源县、市区的生态压力指数较大,土地协调度较差,而林甸县与杜蒙县,尽管两县生态足迹水平同样较高,但是由于土地资源宽裕,人口较少,生态承载能力明显高出其他三个地区,所以土地承载压力状况略好于其他地区。(4)大庆市土地生态承载力的影响因素较多。通过PLS分析验证,农业固定资产投入额度、GDP年增长率、第三产业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业总产值五种因子属于极显著影响的因子,而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工业总产值、交通货运量、总人口数、城市化水平、能源消耗总量为较显著影响因子。这其中即包括了社会响应因子,也包含了经济方面的影响因素。由此可见,大庆市土地承载力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研究结果,结合实际环境,本文提出了针对当前大庆市土地生态承载力困境的优化措施与对策,主要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因地制宜,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301.2;X24
【图文】:

路线图,研究技术,路线图


研究技术路线图

示意图,示意图,地势,草甸


图 3-1 研究区示意图Fig. 3-1 The map of the study area大庆市地形总体为南北走向,南部较北部地势宽阔。高程特点为由东北地区至西渐递减,高程范围为在 125-163 m 之间,相对海拔高差变化不大,地势较高处多为度较低的平缓漫岗以及坡度较缓的低平原;地势平坦地区通常为天然草甸,其草品种多样,草甸间零星分布有面积不等的盐碱地块,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也有部

大庆市,产业结构变化,第二产业,占比


图 3-2 大庆市产业结构变化Fig. 3-2 The map of the study area庆市第二产业占比首次突破 65%(图 3-2),随着近年来大庆市结构单一化经济体系弊端迅速显现,寻找第二产业之外新的城 2007 年,大庆市第二产业产值占比还在 80%以上,通过几年来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屹;加涛;;21世纪以来陕西生态足迹和承载力变化[J];生态学报;2015年24期

2 徐宝库;;黑龙江垦区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改善措施[J];中外企业家;2015年06期

3 张步森;陈恒林;;构建生态财政 促进可持续发展[J];中国财政;2014年08期

4 邵帅;范美婷;杨莉莉;;资源产业依赖如何影响经济发展效率?——有条件资源诅咒假说的检验及解释[J];管理世界;2013年02期

5 包庆德;夏承伯;;土地伦理:生态整体主义的思想先声——奥尔多·利奥波德及其环境伦理思想评介[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年05期

6 陈珏;雷国平;;大庆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1年03期

7 何阳秧;周忠学;;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陕西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年03期

8 刘某承;李文华;;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中国各地生态足迹均衡因子测算[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年05期

9 刘某承;李文华;谢高地;;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中国生态足迹产量因子测算[J];生态学杂志;2010年03期

10 谢高地;曹淑艳;鲁春霞;肖玉;章予舒;;中国的生态服务消费与生态债务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驰;中国城市发展中的环境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俊;基于紧缩城市理论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2 刘双龙;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四川省生态可持续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3 郑雪;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呼和浩特市生态承载力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年

4 郭雨楠;浙江省农业观光园景观建设及评价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4年

5 刘金阔;基于生态足迹的县域土地承载力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6 陈轩昂;土地资源综合监管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7 吴彤;基于GIS和遥感的崇明岛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503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7503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8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