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关于椒江医化园区转型升级前后废气排放变化情况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0 20:26
【摘要】:医药化工行业产生的废气污染大、治理难、环境影响大,已经成为废气治理领域的重点和难点。椒江区是台州市的主城区,作为长三角经济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医化产业是其支柱产业,给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也造成环境污染,尤其是废气污染,长期影响着椒江主城区人民的正常生活。本研究从椒江地方医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资料调阅和物料核算的方式对椒江医化园区转型前的废气排放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在园区周边环境敏感点设立监测点位,根据园区废气排放情况,选取特征性污染因子,对医化园区转型前周边环境的环境质量进行监测。通过现场调研、资料调阅的方式对医化园区转型升级的措施,包括项目退出、企业转型、工艺装备提升、厂区布局调整、污染防治强化、以及根据气象条件实行企业产能动态调整等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最后,通过资料调阅、物料核算及现场监测的方式分析了转型升级后医化园区废气排放情况及大气环境质量,并通过社会调查对民众对医化园区转型升级工作的社会满意度进行分析。主要结论为:(1)转型升级前椒江医化园区有机废气总排放量达2189.66 t/a,单位产值有机废气排放量为31.94 t/亿元。排放的主要有机废气包括乙醇、二甲苯、甲醇、丙酮、乙酸乙酯、二氯甲烷、甲苯、二氯乙烷和发酵废气。园区周边大气环境中甲苯和乙酸乙酯日均浓度值有一定超标,医化园区的恶臭影响范围半径为2.0 km左右,距离医化园区2.0km以内两个监测点恶臭发生的频率在30%以上,恶臭的发生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2)转型升级后,椒江医化园区的有机废气外排量削减了1532.56 t/a,削减比例达69.99%。除醋酸丁酯外,其他各种废气排放量在不同程度上均有所削减,削减比例在3.57~100%之间。表明椒江医化园区的转型升级措施显著的降低了医化园区的废气排放量。园区周边大气环境中甲苯、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等日均浓度下降的比例在20%~60%之间。台州一中和椒江二中两个检测点恶臭的发生频率分别从31.0%和43.3%降低至12.5%和0.5%,表明医化园区的转型升级对医化园区周边大气环境产生了显著的积极环境效应。(3)园区转型升级后,椒江区居民对恶臭治理工作的满意率和政府公众满意度显著提升,对恶臭感受程度明显降低,表明转型升级措施所带来的环境效益已被当地居民广泛接受和认可。椒江医化园区转型升级工作已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78
【图文】:

工艺图,吸附浓缩,转轮,分子筛


图 1.1 分子筛转轮吸附浓缩工艺Fig.1.1 Adsorption and concentration process of molecular sieve wheel(3)吸收法。吸收法有物理和化学吸收两种途径。物理吸收法是利用物理性行分离,根据相似相溶和溶解度原理,吸收剂一般选用与挥发性有机物性质相性或弱极性液体,沸点高、挥发性低且化学性质稳定,能够长期使用。吸收法选择合适的有机溶剂。常见吸收剂有以柴油和洗油为主的矿物油、水型复合溶-洗油、水-表面活性剂-助剂)及高沸点有机溶剂[33,36]。除易溶于水的有机挥发水或液相有机物为溶剂进行物理吸收外,其他情况以酸液、碱液为溶剂进行化吸收法工艺成熟,操作简便,吸收效率高,绝大多数挥发性有机物都能处理,于工业领域。吸收法一般在吸收塔中完成。(4)燃烧法。燃烧法是指具有可燃性挥发性有机物在一定温度下和氧气(或助燃烧剂)发生燃烧反应,最终生成对环境无害的物质。所有 VOCs 都可以用

废气,选择处理,有机废气治理,有机废气


图 1.2 废气不同处理方法的选择Fig.1.2 Selection of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for exhaust gas废气治理的方法百花齐放,如何根据废气的情况来选择处理技术?可度的高低和湿度的高低来选择处理的工艺[41-43]。如图 1.2 所示,对于有机废气,可以选用高级氧化法和吸附法;对于高浓度和低湿度的热力燃烧、催化燃烧法和冷凝法;对于高湿度和低浓度的有机废气,和生物法;而对于高浓度和高湿度的有机废气,可以选择燃烧法。冷凝法和燃烧法是处理当前医药废气最主要的末端治理技术。其中,缩技术、活性炭/活性炭纤维吸附回收技术、蓄热式焚烧技术(RTO烧技术(RCO)及其耦合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生物净化技术也得到了等离子体技术、光催化氧化技术适合处理低浓度的有机废气和除臭,督查的结果来看,这些技术应用的规范性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位置分布,位置分布,企业,椒江


图 2. 1 受调查企业位置分布Fig.2.1 Location of the surveyed enterprises特征污染因子浓度监测据对园区企业的调查结果,本研究于椒江区职业技术学校设立检测点,选1,1-二氯乙烷、1,2-二氯乙烷和甲苯作为特征性污染因子,对椒江医化园征性污染因子浓度进行监测,监测采样点位置如图 2-2 所示。检测点采样次。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晓;;化工有机废气处理探讨[J];山西化工;2019年02期

2 杨灿荣;;印刷行业有机废气整治实例分析[J];广东化工;2019年12期

3 王春艳;王帅;汪海鹏;应航;周赫;;工业有机废气污染的主要危害及防治策略[J];环境与发展;2018年11期

4 张世全;;化工有机废气处理方法略谈[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年01期

5 万为民;;有机废气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年03期

6 杨林珊;;探讨有机废气处理技术及前景展望[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年02期

7 谭文博;张光芝;;浅谈工业有机废气处理方法的运用[J];科技视界;2019年04期

8 袁力;许钰娟;高炅杨;戚培同;;关于有机废气的净化治理与回收的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9年02期

9 李春静;;医药化工行业有机废气处理的探究[J];化工管理;2019年04期

10 李俐俐;;化工行业有机废气处理技术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年3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长明;李子明;黄娅妮;李萌;李瑞琪;黄淇;;等离子体与生物过滤联合净化有机废气新技术[A];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6年

2 袁琦;何松;刘丰;赵志红;杨清;余晓艳;;化工行业有机废气处理技术[A];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3 萧琦;张欣欣;姜泽毅;;蓄热式有机废气焚烧炉的发展状况[A];2006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芳;丁毓文;;油漆作业有机废气发生量的确定[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1994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1994年

5 郑小明;;工业有机废气的催化燃烧治理[A];Risk Assessment of Toxic Chemical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6 赵卓;;等离子体有机废气处理技术的研究[A];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创立2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五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杨玉霞;徐贤伦;;负载铜锰复合氧化物催化剂上有机废气(VOCs)的催化燃烧性能[A];第2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孙清;邵一凡;张磊;缪长喜;;使用层状复合催化剂处理工业有机废气的研究[A];2015年中国化工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5年

9 刘明清;鲁群;章斌;;有机废气污染物评价标准探讨[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四章)[C];2014年

10 杨朋辉;钱世良;;优于RTO炉的节能型高效废气焚烧炉的研制[A];第十届中国覆铜板市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巍;让工业有机废气“变废为宝”[N];石家庄日报;2016年

2 本报见习记者 韩东良 通讯员 张君 王从帅;连云港防治有机废气出新招[N];中国环境报;2017年

3 本报记者 杜宣逸;少数企业有机废气直接排放[N];中国环境报;2017年

4 本报通讯员 丁媚英 薛竹梅;服务到位企业赞 管理严格企业服[N];中国环境报;2017年

5 本报记者 杜宣逸;京津冀鲁有企业有机废气直排[N];中国环境报;2017年

6 本报记者 杜宣逸;部分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问题突出[N];中国环境报;2017年

7 记者 王炜丽;蓝天白云常相伴[N];湖州日报;2017年

8 记者 冯tD 通讯员 王璐;重点整治工业有机废气[N];宁波日报;2016年

9 首席记者 张帅;市区集中整治干洗行业有机废气[N];金华日报;2015年

10 本报记者 高媛媛;加大力度治理有机废气 守护宿迁蓝天[N];宿迁日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洪伟;稀土改性TiO_2光催化氧化苯类有机废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3年

2 赵明富;生物膜滴滤塔净化低浓度有机废气过程的测量与控制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3 肖潇;液体吸收法资源化处理工业甲苯废气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年

4 刘强;生物滴滤法净化挥发性有机废气(VOCs)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5 聂勇;脉冲放电等离子体治理有机废气放大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李一倬;低温等离子体耦合催化去除挥发性有机物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7 陈耿;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气的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反应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俞丹青;钛基催化剂催化氧化苯系物有机废气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王向前;介质阻挡放电耦合生物滴滤净化多组分VOCs的关键技术及工艺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健;关于椒江医化园区转型升级前后废气排放变化情况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8年

2 解启航;甲苯/环己烷多元有机废气安全处理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9年

3 姚超坤;DBD协同光催化降解有机废气实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年

4 戎晓林;热等离子体技术在有机废气处理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大学;2016年

5 刘洋;等离子体净化实验室通风橱外排烟气中有机废气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6 蒋伟;活性炭纤维吸附—氮气解吸回收多组分有机废气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洪波;溶液吸收结合脉冲电晕处理有机废气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8 李洪美;活性炭纤维对有机废气吸附性能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吴艳;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增强生物滴滤去除有机废气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王正鹏;低浓度挥发性有机废气生物法净化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7639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7639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4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