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用于电响应红外反射窗的液晶聚合物薄膜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22 07:01
【摘要】:提出了一种红外反射器件,通过载体液晶在电场下的转向控制胆甾型液晶聚合物粒子在器件中的排布方向,实现红外反射与透射之间切换.其中,胆甾型液晶聚合物粒子是实现红外反射关键.介绍了胆甾型液晶聚合物薄膜的制备方法,并采用超声波破碎的方法制备液晶粒子.研究了液晶混合物中不同比例的交联剂液晶1对液晶聚合物薄膜脆性和反射波段的影响,发现当液晶1占100%时,液晶聚合物薄膜的脆性最大,且其清亮点最高,并且薄膜的反射波段随着液晶1比例的增加而向短波方向偏移.同时,研究了薄膜厚度对液晶聚合物粒子的影响,发现液晶薄膜厚度越小,制备的液晶聚合物粒子越小且越均匀,其制成的器件电驱动性更好.该研究有利于帮助电响应红外反射窗的性能优化.
[Abstract]:An infrared reflector is proposed to switch between infrared reflection and transmission by controlling the placement direction of cholesteric liquid crystalline polymer particles in the device by steering the carrier liquid crystal under the electric field. Among them, cholesteric liquid crystalline polymer particles are the key to infrared reflection. The preparation method of cholesteric liquid crystalline polymer film and the prepa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particles by ultrasonic crushing were introduced. The effects of liquid crystal 1 on the brittleness and reflection band of liquid crystalline polymer film were studi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brittleness of liquid crystal polymer film was the largest and the bright spot was the highest when liquid crystal 1 occupied 100%. And the reflection band of the film shifts to the shortwav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ratio of liquid crystal 1. At the same time, the effect of film thickness on liquid crystal polymer particles is studied. It is found that the smaller the thickness of liquid crystal film, the smaller and more uniform the liquid crystal polymer particles are, and the better the electric driving performance of the devices is. This study is helpful to optimiz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lectrically responsive infrared reflection window.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彩色动态电子纸显示技术研究所;深圳市国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国华光电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405166)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No.IRT13064) 广东省红外反射液晶高分子材料与器件国际合作基地(No.2015B050501010) 广东省第四批引进创新科研团队(No.2013C102)资助~~
【分类号】:O75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美推出新型液晶聚合物[J];化工学报;2002年02期

2 韦公远;;未来的新颖包装材料——液晶聚合物[J];材料开发与应用;2010年01期

3 刘剑;王明乐;蒋娟;;具有超级阻隔特性的液晶聚合物封装材料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11年03期

4 刘承俊;液晶聚合物的结构及其发展[J];现代化工;1986年03期

5 华彬;;用熔融液晶聚合物制高强度纤维[J];化工新型材料;1986年08期

6 许承威;;液晶聚合物[J];浙江化工;1987年01期

7 陈祥俭;;液晶聚合物[J];化工新型材料;1987年04期

8 宋波;;液晶聚合物[J];广州化工;1988年02期

9 黎音;;液晶聚合物的开发趋势[J];今日科技;1988年09期

10 张同薇;;液晶聚合物的应用范围日趋扩大[J];化工新型材料;198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黎前跃;何晓智;张宝砚;周爱娟;;热致胆甾液晶聚合物蓝相的织构(英文)[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张瑞华;刘丽娟;杨建国;;液晶聚合物材料的加工与应用工艺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化学工艺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3 杨长安;王果;谢鹤楼;王庆;王行柱;张海良;;新型树枝化液晶聚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液晶性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4 丛越华;王建华;张宝砚;;彩色液晶聚合物[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5 范星河;沈志豪;周其凤;;甲壳型液晶聚合物作为功能材料研究进展[A];2010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一次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范星河;陈小芳;沈志豪;周其凤;;甲壳型液晶聚合物近一年来研究进展[A];2008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次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7 刘丹;贾超;周伟亮;孟凡宝;;新型含氟侧链液晶聚合物的合成及液晶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应用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8 王勇;高俊刚;侯桂香;;对苯二烯丙氧基乙氧基苯甲酸酯/苯乙烯液晶聚合物热分析[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颜娇娇;翁亮;谢鹤楼;张海良;;侧链柔性间隔基对于离子液晶聚合物超分子结构的影响[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C:高分子结构与性能[C];2013年

10 刘剑;王明乐;钟何金;郭刚;李剑;;锥光干涉法表征偶氮苯侧链液晶聚合物的光致取向[A];2010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一次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住友化学开发出液晶聚合物生产新工艺[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2 韦公远;未来的新颖包装材料液晶聚合物[N];中国包装报;2010年

3 晓维;“电子布”效法变色龙青出于蓝[N];大众科技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赵文志;具有荧光性能的稀土手性液晶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D];东北大学;2014年

2 李新娟;新型光响应侧链液晶聚合物及聚合物网络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郑志;侧链型手性偶氮液晶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光响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4 田梅;手性多臂液晶与主链液晶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D];东北大学;2009年

5 肖文强;含生物活性基团多臂液晶及侧链液晶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京魁;基于氢键作用的超分子液晶聚合物的合成和相结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2 王娜;“V”字型液晶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3 陈光;两种新型有机硅聚氨酯液晶聚合物色谱固定液的制备及其性能[D];齐齐哈尔大学;2015年

4 吕友劲;新型主链腰接型液晶聚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张莉娇;侧链型聚硅氧烷类偶氮液晶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D];东北大学;2014年

6 周乃羽;含有手性基团咪唑型离子液晶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D];东北大学;2014年

7 胡艳娇;系列胆甾液晶聚合物的光学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8 崔宇;含氟碳链及手性基团液晶聚合物的合成[D];东北大学;2009年

9 田宗全;含萘环结构液晶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10 廉娇;侧链型含氟液晶聚合物的合成和表征[D];东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484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3484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4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