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新型三苯胺氰基类有机荧光分子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1 16:18

  本文关键词:新型三苯胺氰基类有机荧光分子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三苯胺 氰基 红色发光团 荧光分子


【摘要】:由于三苯胺(TPA)及其衍生物具有强的给电子能力和易修饰的分子结构而被广泛应用于电荷传输材料、电致发光材料以及分子探针等的制备。氰基(-CN)作为一个强吸电子基团,可以提高分子内部电荷转移程度从而实现对荧光的调控,氰基作为强电子受体已被广泛用于红光材料的设计合成中。有机光电材料的设计与发展中,通过调节π-共轭体系或侧链取代基来改善发光性能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因此,本文设计、合成、表征了一系列三苯胺氰基类有机荧光分子,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数目吸电子氰基取代基对分子内电荷转移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它们的热稳定性和光学性质。电化学表征和理论计算验证了氰基取代基能很好的调节电子能级。此外,该化合物对金属离子有明显的光学响应。特别是,通过改变Hg2+浓度,表现出吸收光谱的蓝移和发射强度的减弱,表明化合物在高选择性和灵敏的光学传感器上具有潜在应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对二甲苯和单酰基三苯胺为起始原料,通过溴化、Witting反应合成D-π-A-π-D型荧光分子,再与Vilsmeier-Haack试剂(DMF与POCl3)反应制得了双酰基三苯胺衍生物,进一步与丙二腈通过Knoevenagel缩合反应生成3-5三种具有红色发光团的三苯胺氰基类荧光分子。并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碳谱、红外光谱和质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相关特征采用XRD、TGA、DSC等方法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尤其是多氰基取代基的引入降解温度升高了40°C左右,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化合物都表现出一定的结晶性能,而且末端多氰基取代使分子表现出固态的结晶倾向。通过紫外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研究它们的光学性质,结果表明共轭体系的氰基取代基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分子内部电荷转移,明显的调节光学性能。由于固体状态下较强的的分子间相互作用或π π*聚集,相对于溶液中化合物3-5在薄膜和固态下最大吸收波长和最大发射波长有显著红移。相比化合物3和5,多氰基取代的化合物4表现出更明显的红移,而且化合物具有适度的荧光寿命和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不同极性的溶剂中化合物3-5有良好的溶致变色性能。溶剂化效应对荧光发射波长和斯托克位移具有很大影响,表现出良好的溶剂弛豫现象,其中最大荧光发射波长有40 nm的红移。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不同数目的氰基取代基可以很好的调节HOMO和LUMO能级。此外,化合物3-5在DMF溶液中对金属离子有显著光学响应。尤其是加入Hg2+离子,三苯胺氰基化合物表现出吸收光谱的蓝移,发射光谱强度也增加或减少,而且在330 nm左右出现一个新峰,这可能是由于Hg2+离子的诱导影响了电子受体氰基和电子供体三苯胺之间的分子内电荷转移能力,或可能氰基和Hg2+离子之间有新配合物形成。此外,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进一步研究氰基取代基对D-π-A型三苯胺类衍生物的光学性质的调节作用。2、通过Suzuki偶联反应合成了3和5两种D-π-A型三苯胺类荧光分子。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研究了它们的光学性质,化合物3和5在二氯甲烷溶液中最大吸收波长范围在399 nm-404 nm,最大发射波长范围在472 nm-496 nm,在薄膜下的最大发射波长范围为503 nm-538 nm,在固态下的最大发射波长范围为532 nm-546 nm。相比于化合物3,化合物5在二氯甲烷中最大吸收波长和最大发射波长都有显著红移,发射很强的黄绿色荧光,结果表明吸电子基团具明显的调节作用。相比于溶液中,薄膜和固体中的荧光发射光谱有明显红移,这是由于存在“分子效应”。不同极性的溶剂下化合物3-5表现出溶剂化效应,随溶剂极性增大化合物的吸收峰和发射峰都表现出明显的红移。综上所述,合成的化合物具有良好光学性能。
【关键词】:三苯胺 氰基 红色发光团 荧光分子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25.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25
  • 1.1 引言11
  • 1.2 有机发光材料11-19
  • 1.2.1 有机发光材料的发展简介12
  • 1.2.2 有机发光材料分类12-19
  • 1.3 D-A型三苯胺类有机荧光小分子19-23
  • 1.3.1 D-A型的荧光分子19-20
  • 1.3.2 基于三苯胺的D-A型的荧光分子结构的设计20-23
  • 1.4 本论文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23-25
  • 第2章 新型三苯胺氰基类红光分子的合成及性能研究25-45
  • 2.1 引言25
  • 2.2 实验部分25-29
  • 2.2.1 仪器和试剂25-26
  • 2.2.2 目标合成26-29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29-44
  • 2.3.1 热性能和表面形态29-30
  • 2.3.2 光物理性质30-36
  • 2.3.3 离子检测36-39
  • 2.3.4 电化学性能39-40
  • 2.3.5 密度泛函理论研究40-44
  • 2.4 本章小结44-45
  • 第3章 多氰基取代的三苯胺类荧光分子的合成及性能研究45-54
  • 3.1 引言45
  • 3.2 实验部分45-48
  • 3.2.1 仪器和试剂45-46
  • 3.2.2 目标合成46-48
  • 3.3 结果与讨论48-53
  • 3.3.1 化合物的热性能48-49
  • 3.3.2 光物理性质49-53
  • 3.4 本章小结53-54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54-56
  • 4.1 结论54-55
  • 4.2 展望55-56
  • 参考文献56-63
  • 附录63-67
  • 致谢67-68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天赦,杨平,王筱梅,施琴芬,蒋宛莉,吴正颖,孙庭;三苯胺多枝化合物光谱性能的研究[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4年01期

2 王金芳,孙亚丽,邵科峰,杨联明;二苯胺和碘苯反应合成三苯胺[J];化学试剂;2004年01期

3 孟祥丽;黄玉东;牛海军;雷作涛;;4,4'-二氨基三苯胺的合成与纯化[J];有机化学;2007年05期

4 崔建兰;蔡剑波;曹端林;刘璐;;微波辐射合成4,4′-二甲基三苯胺[J];合成化学;2008年06期

5 佘秋洁;魏志凯;郑明森;董全峰;;聚三苯胺/活性炭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研究[J];电化学;2011年01期

6 马素芳;崔源;苏瑞飞;姜姗姗;马少波;张昭;;三苯胺亚胺类化合物的合成[J];合成化学;2012年02期

7 那强,李亚明,张华,万相见,赵文娟;4,4′,4″-三氨基三苯胺的合成[J];染料与染色;2003年04期

8 文利斌,李海华;三苯胺及衍生物的合成方法综述[J];化工中间体;2005年11期

9 张卫民;冯宇;刁开盛;孙丽;洪芳;苏智兴;胡玉平;;聚(茚并芴-三苯胺)的合成及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3年09期

10 徐清,陈红征,孙景志,汪茫;一种新型含三苯胺二苯乙烯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尚辉;刘云圻;狄重安;吕坤;吴卫平;于贵;;苯基联二芴为骨架的三苯胺及咔唑系列衍生物合成及性能研究[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2 陈旭敏;姜标;;三苯胺烯-三嗪的合成及其光致发光性能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6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齐胜利;石蕾;田国峰;武德珍;;含咔唑和三苯胺单元聚酰亚胺的合成及其电存储性能的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G:光电功能高分子[C];2013年

4 刘磊;王梦岩;吕海军;顾孟浩;;三苯胺及其衍生物聚集诱导发光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6分会:π-共轭材料[C];2014年

5 刘禹;隋国鑫;;新型含三苯胺基团聚酰亚胺的合成与表征[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G:光电功能高分子[C];2013年

6 夏海建;何嘉挺;田文晶;;星型三苯胺空穴传输材料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7 庄小东;张斌;陈_g;;偶氮染料封端三苯胺取代聚芴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能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8 钱冲;洪光辉;薛鹏冲;卢然;;基于三苯胺功能化的β-二酮硼星型大分子的合成与光物理性质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G:光电功能高分子[C];2013年

9 韩元利;王文广;蒲嘉陵;;一种基于三苯胺类光产酸剂的制备与表征[A];中国感光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和第七届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沈平;赵斌;黄先威;谭松庭;;侧链含噻吩和三苯胺的PPV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光伏性能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范丛斌;含三苯胺拓扑结构材料制备与光电响应特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2 夏海建;三苯胺树枝状分子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沈平;含三苯胺、噻吩的有机光伏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质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4 汪天洋;以苯乙烯基三苯胺为电子给体模型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5 王海营;芳香胺类有机荧光小分子的设计、合成和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谢玉忠;含咔唑和三苯胺单元席夫碱类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林楹;基于芴的含推—拉电子基团蓝色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永昌;咔唑—三苯胺树形分子的聚集诱导荧光及其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D];东南大学;2015年

2 程园远;体异质结能级调控及其在有机/无机杂化太阳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6年

3 孙娜;新型三苯胺氰基类有机荧光分子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4 张伟;三苯胺席夫碱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光学性能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5 朱晴;侧链三苯胺端基化发光分子的合成及光电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蔡剑波;微波促进三苯胺及其衍生物的合成[D];中北大学;2008年

7 张文斌;基于三苯胺高分子阻变存储与突触仿生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8 朱磊;三苯胺树枝分子材料合成及其光学性能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9 曹栋梁;三苯胺—氰基类荧光分子的合成及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10 蒋生辉;含三苯胺、苯并噻二唑聚苯乙烯撑衍生物和三苯胺有机染料的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570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6570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e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