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工艺控制膜污染及其优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 提升工艺 膜污染 响应曲面法 工艺参数优化 出处:《膜科学与技术》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提出一种非曝气浸没式膜分离工艺.在膜过滤过程中,通过电机对膜组件的牵引,使膜组件在水体里移动,从而在膜丝表面之间、膜丝表面与水体之间产生摩擦,控制膜污染.运行提升工艺过滤污染模拟液,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响应曲面实验,优化提升工艺参数.以最终跨膜压差为响应值,研究提升工艺膜丝纵向位移量、膜丝弯曲量、膜丝提升速度及组件横向位移量4个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跨膜压差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升工艺最优工艺参数为:膜丝纵向位移量18cm、膜丝弯曲量10cm、膜丝提升速度10cm/s、组件横向位移量140mm,在此参数下运行提升工艺的跨膜压差为18.90kPa,说明提升工艺可以控制膜污染,是一种可行的浸没式膜分离工艺.
[Abstract]:An unaerated submerged membrane separation process is proposed. In the process of membrane filtration, the membrane assembly is moved in the water through the traction of the motor to the membrane assembly, thus moving between the surface of the membrane wire. Friction between the surface of the membrane and the water is produced to control the membrane fouling. The simulated solution is filtered by running the lifting process and the response surface experiment is designed on the basis of the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 With the final transmembrane pressure difference as the response value, the longitudinal displacement and bending of the riser membrane wire wer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four factors, such as the lifting speed and the transverse displacement of the component, on the transmembrane pressure differenc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technological parameters of the lifting process were as follows: the longitudinal displacement of the membrane wire was 18cm. The bending amount of the membrane wire is 10 cm, the lifting speed of the membrane wire is 10 cm / s, the lateral displacement of the module is 140 mm, and the transmembrane pressure difference of the lifting process is 18.90 KPA under this parameter. It shows that the lifting process can control membrane fouling and is a feasible submerged membrane separation process.
【作者单位】: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省部共建分离膜与膜过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化工研究所天津工业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576210)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13084)
【分类号】:TQ028.8
【正文快照】: 浸没式多孔膜分离工艺具有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处理效率高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但是,膜污染问题和相对较高的能耗问题是阻碍其广泛应用的两大瓶颈,而膜污染问题更是首当其冲[1-3].在现有的膜污染控制方法研究中,利用曝气产生流体剪切力以减轻膜污染是一类有效的措施,但很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国春;刘会霞;李品;蒋涛;高阳阳;严长;王霄;;基于响应曲面法的激光透射连接硅与玻璃的工艺研究[J];中国激光;2013年03期
2 周越;张利波;彭金辉;夏洪应;郭磊;段昕辉;李长龙;;微波干燥锰碳合金球的响应曲面法优化[J];化学工程;2012年01期
3 王海刚;钱付平;陈乐端;;基于响应曲面法平纹纤维过滤器过滤性能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4 左勇刚;张利波;刘秉国;彭金辉;李健;马爱元;;响应曲面法优化微波干燥白炭黑研究[J];材料导报;2013年12期
5 ;除锈、除油、磷化、钝化“四合一”工艺配方及工艺条件[J];科技简报;1973年02期
6 牛自得,李秀伦,张树群,姚占力,李臻,陈世祥;分离高温盐的工艺条件研究[J];海湖盐与化工;2000年06期
7 李兴林;重钙混化工艺条件的优化试验研究[J];云南化工;2003年02期
8 李森;娍整稳定工艺条件提高产品质量[J];建筑材料工业;1961年18期
9 李稳宏,严建亚;以铜泥为原料生产硫酸铜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J];无机盐工业;1989年06期
10 林军胜;溴化钠生产中工艺条件的控制[J];海湖盐与化工;199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吴青龙;安茂忠;卢俊峰;;无氰镀银液组成及工艺条件的研究[A];2007(第13届)全国电子电镀学术年会暨绿色电子制造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王强;单承湘;;钙、镁体系碳酸化工艺条件的研究[A];2005年中国镁盐生产节能降耗、利用新能源高峰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明全;方美辉;;电镀硫酸镍的工艺及镀液维护[A];第二届全国青年印制电路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2年
4 李春生;徐传云;何雪寒;马军;;硅灰石制备沉淀白炭黑工艺条件的研究[A];全国非金属矿产地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曾祥德;;环保型电镀与涂装前处理新工艺[A];2009年全国电子电镀及表面处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6 冯小龙;;高速连续电镀技术在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生产中的应用[A];2003年全国电子电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孙小彬;防冻剂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研究及配比优化[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4年
2 薛文政;年处理18000t含铬铝泥回收新工艺的设计[D];重庆大学;2015年
3 刘洋;耐硫变换催化剂工艺条件的优化[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4 王强;钙、镁体系碳酸化工艺条件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5 徐玉娟;江西弋阳蛇纹石尾矿有价元素综合利用的工艺条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6 孙成功;工艺条件变化对离心空压机运行性能影响的评估系统开发及基于B/S架构的改造[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罗中保;热浸镀锌基合金无铵助镀剂工艺及原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8 朱明杰;环境友好型退镍剂及其循环再生工艺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643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464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