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酚醛树脂基纳米孔炭的自活化法制备、调控及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17 07:14
【摘要】:本论文从碳前躯体的分子工程学设计出发,以酚醛树脂为基础,设计合成氮硫掺杂酚醛树脂酚盐或烷氧基取代酚醛树脂,通过以-O-K+形式存在的单分散K+或树脂酚环上烷氧基为造孔剂,直接热解制备微孔分布集中的纳米孔炭材料,利用树脂酚环上不同链长烷氧基的空间效应差别,实现碳材料微孔尺寸的精确调控。研究碳材料微孔尺寸与烷氧基空间效应之间的关系,揭示酚醛树脂基碳材料微孔尺寸的调控规律。并研究了所制备碳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具体研究为:1.集中分布的微孔孔道和杂原子掺杂是提升多孔炭材料电容性能的关键因素。我们以3-胺基酚和3-羟基苯硫酚为原料,KOH同时作为活化剂和催化剂前体,制备了3-氨基酚-3-羟基苯硫酚树脂钾盐。进而以其为碳前躯体,直接热解制备了具有集中微孔分布的N,S-共掺杂多孔炭材料。利用SEM、TEM、氮气吸附、XPS、EDS等技术手段对所制备多孔炭的孔隙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进行了系统的表征。研究发现,在酚醛树脂中以-O-K+形式单分散的K+起到了 原位自活化‖作用,创造了发达的高度均一、相互交联、短孔程的超微孔。两种酚反应底物的比例是影响酚醛树脂凝胶的微观形貌和所制备碳材料的孔隙结构及表面元素分布的关键因素。通过调节3-胺基酚和3-羟基苯硫酚的比例,分别获得了纯微孔炭和微孔-介孔多级孔炭。。2.研究了所制备N,S-共掺杂微孔炭和多级孔炭在KOH和H_2SO_4电解液中的电容性能。研究发现,碳材料的电容性能受到孔隙结构和表面化学特性的共同影响,而酚类的比例和碳化温度是决定孔隙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的关键制备条件。丰富的N,S,O官能团引入了较多的赝电容效应,集中分布且孔程较短的微孔孔道保证了电解质离子在材料孔隙中的快速传输,因此在KOH电解液中获得了较好的比电容值和功率特性。在KOH电解液中,SNC-3:1-600和SNC-1:1-700的比电容值超过250 F g~(-1),在0.2~20 A g~(-1)范围内,其电容保持率超过60%。由于H_2SO_4电解液的导电离子尺寸远大于KOH电解液的导电离子尺寸,并且H_2SO_4电解液电导率较小,因此所制备碳材料在H_2SO_4电解液中电容性能较差。3.以间苯三酚、1-溴乙烷、1-溴代环己烷、1-溴庚烷、甲醛为原料,分别制备了烷氧基取代酚醛树脂。以其为碳前躯体,直接热解制备了孔分布集中的超微孔炭,并在KOH电解液中研究了其电容性能。研究表明,利用不同链长的取代基可以有效的制备孔分布集中的超微孔炭,以乙基、庚基和环己基为取代基的酚醛树脂基多孔炭的孔径分别为0.52、0.54和0.58 nm。说明通过调控烷氧基树脂中的烷基可以在纳米尺度上调控碳材料的孔径。在KOH电解液中,碳材料的比表面积是影响其电容性能的主要因素。所制备碳材料C7在KOH电解液中表现为较好的倍率性能,但比电容值不高,仅为66.1 F g~(-1)。作为孔径调节的有效手段,简单的利用不同的取代基实现孔径的精准调控是此方法的创新之处。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M53;TQ127.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表面修饰有序纳米孔二氧化硅标准物质通过科技成果鉴定[J];硅谷;2010年21期

2 李鲁曼;赵安;徐伟;;纳米孔银膜的制备及其在表面增强拉曼研究中的应用[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3 柴花斗;杨晓辉;富笑男;李新建;;沉积于硅纳米孔柱阵列上的铜纳米颗粒退火行为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年17期

4 张磊;沙菁鉎;刘磊;陈云飞;;基于玻璃毛细管制备用于生物检测的纳米孔(英文)[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13年01期

5 方兴;鲍华;赵长颖;;正方形纳米线及纳米孔阵列辐射特性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年09期

6 吴瀛东;曹铭聪;胡]凯;杨越洋;刘磊;;溶液浓度对纳米通道中电流调制的影响[J];机械工程师;2013年12期

7 李亚勤;孙新瑞;许海军;姜卫粉;李新建;;制备条件对硅纳米孔柱阵列表面硅柱密度调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年11期

8 向伟玮;文莉;刘勇;张秋萍;何利文;褚家如;;硅应力非均匀氧化影响因素及其在纳米孔制作中的应用[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11年04期

9 文越华;曹高萍;程杰;杨裕生;;纳米孔玻态炭的成孔机理与“壳芯”结构[J];无机材料学报;2006年02期

10 董国光;李建明;陈志;梁希;郝静;董蓉;黄莹;;γ-Al_2O_3纳米孔膜截留镁离子机理的研究[J];过滤与分离;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利香;郑玉彬;曹小红;李耀群;;玻璃锥形纳米孔通道内不对称离子整流[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鲍信和;;纳米孔材料和催化[A];2001年纳米和表面科学与技术全国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裘式纶;;无机纳米孔材料的结构与功能[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4 赵爽;翁玉华;郑玉彬;蔡盛林;李耀群;;锥形纳米孔对葡萄糖的刺激响应[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罗开富;;高分子穿越纳米孔进入受限体系的输运动力学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熊绍辉;伍绍飞;刘俊灵;王雪源;喻桂朋;潘春跃;;基于1,3,5-三嗪骨架的纳米孔有机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A];2012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议论文集[C];2012年

7 赵爽;张利香;郑玉彬;蔡盛林;杨金雷;李耀群;;功能化修饰单个玻璃锥形纳米孔用于刺激响应仿生离子通道[A];第八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吴海臣;刘蕾;;基于超短碳纳米管的新型纳米孔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9 朱成峰;陈旭;杨志伟;崔勇;;手性纳米孔金属席夫碱框架结构在不对称催化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刘蕾;杨纯;吴海臣;;基于纳米孔单分子技术对二价铅和二价钡离子的高灵敏的同时检测[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定槐;拜耳材料科技开发“纳米孔”[N];中国化工报;2010年

2 常丽君;纳米孔可成为DNA快速阅读器[N];科技日报;2010年

3 陈丹;石墨烯纳米孔设备可探测单个DNA分子[N];科技日报;2010年

4 万鹏;钽电容,追求极致性能的选择[N];电脑报;2008年

5 陕西 张思远;看电容,“挑”主板[N];电脑报;2004年

6 太子;放眼看元件[N];电脑报;2004年

7 赵文;超级电容器:正在升起的新兴行业[N];科技日报;2004年

8 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 于凌宇;超级电容器产业化脚步加快 市场前景广阔[N];中国电子报;2008年

9 许柏松;超级电容器专利预警分析[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1年

10 ;天津力神:打破超级电容器技术垄断[N];中国电子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聪;基于金属纳米孔的光学超构材料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2 邓涛;硅基纳米孔阵列制造技术基础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3 艾斌;基于胶体刻蚀的等离子体共振膜及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李臻;生物膜—硅纳米孔阵列光学传感器及药物筛选系统的构建[D];浙江大学;2016年

5 陈杨;领结形纳米孔光学天线的设计及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6 李素娟;纳米孔道材料的限域性质及其在生物分析中应用[D];南京大学;2010年

7 张爽;高分子经纳米管道输运和检测的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8 马建;基于固态纳米孔基因测序的关键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9 袁志山;基于固体纳米孔的DNA分子检测器件设计与制造[D];东南大学;2016年

10 徐涛;新型二维材料电子辐照效应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红龙;酚醛树脂基纳米孔炭的自活化法制备、调控及性能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7年

2 司儆舟;基于有限元方法的纳米孔及带电颗粒穿孔仿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丁铎;DNA修饰AFM探针与若干纳米孔材料之间的摩擦学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侠光;介孔碳材料FDU-15的制备与表征[D];兰州大学;2015年

5 李玉茹;8-羟基脱氧鸟嘌呤的选择性化学修饰及其纳米孔单分子检测[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6 陈珊;基于激光加热的玻璃基毛细管拉伸装置和实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7 邢甜甜;微纳米孔性配位聚合物的制备及性质[D];东南大学;2015年

8 赵文远;固态纳米孔下纳米粒子的易位及仿真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9 牛肖敬;用于穿孔效应的石英毛细管和聚碳酸酯膜微纳界面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10 陈伟川;金纳米孔阵列对碲化镉量子点荧光增强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3838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3838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9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