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直接碳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反应机理及其催化剂应用探讨

发布时间:2018-12-25 18:59
【摘要】: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作为一种氧浓差电池,是通过传递氧离子将燃料的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全固态新型发电装置。得益于高反应活性的氧离子,SOFC具有能量转换率高、燃料适用范围广等优势。直接碳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DC-SOFC)是直接使用固体碳为燃料的SOFC,既具有固体碳能量密度高、来源丰富广泛、成本低廉等优点,也结合SOFC全固态结构、燃料适用范围广、无须任何高温液态介质等优势。本论文围绕DC-SOFC的阳极反应机理和应用不同碳源燃料的电池性能而展开,致力于为DC-SOFC的实际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首先,对DC-SOFC阳极反应动力学方面进行初步研究,为DC-SOFC的可行性和自维持性提供反应动力学方面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探索碳燃料气化反应催化剂种类、担载量、担载方式等因素对电池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发现了一种适用于DC-SOFC的天然担载催化剂的高性能生物质碳燃料,设计了以废弃塑料为燃料的SOFC系统,并得到理想的输出性能,拓展了SOFC的燃料适用范围,对SOFC的实际应用有指导作用。对DC-SOFC阳极反应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浸渍-提拉法制备管状YSZ电解质支撑的SOFC,其电池结构为Ag-GDC/YSZ/Ag-GDC。通过设计尾气检测系统对正在运行中的DC-SOFC产生的尾气流速和成分进行在线检测。研究结果表明,CO在阳极上发生电化学反应被消耗,CO2在碳燃料上发生Boudouard反应产生CO;电池的工作电流越大,CO的消耗速率和产生速率也越大。CO的消耗速率可以通过设定恒定的放电电流来控制为定值,然而CO的产生速率却因碳的不断消耗而逐渐减小。当CO的产生速率减小到小于CO的消耗速率时,电池停止工作。对800?C时DC-SOFC阳极室内碳燃料到阳极间1 cm范围内的CO和CO2的互扩散速率进行了初步估算,发现在运行电流为1 A cm-2的电流密度下工作时,CO和CO2的扩散速率足以维持DC-SOFC连续运行,或者说,由于气体扩散速率对电池性能的阻碍作用可忽略不计。针对DC-SOFC的应用,成功开发了一种用作DC-SOFC燃料的担载Fe催化剂的活性炭制备技术,称为湿法造粒技术。这种技术具有成本低廉、环境友好、能耗低、简单快速等显著优点。具体是通过在碳和氧化铁粉末中添加适量的聚乙烯醇缩丁醛乙醇溶液作为粘结剂,经过混合、干燥,得到催化剂分布均匀的活性炭燃料。采用压片法制备扣式YSZ电解质支撑DC-SOFC,对比了分别以湿法造粒工艺和离子浸渍工艺制备的Fe担载活性炭为燃料的DC-SOFCs的性能和放电稳定性。结果表明,湿法造粒法制备的Fe担载活性炭对应的DC-SOFC性能可与传统离子浸渍法制备的Fe担载活性炭相媲美,且电池的放电时间和燃料利用率优于后者。从而表明湿法造粒技术是一种有利于大规模工业生产催化剂负载碳燃料的技术,对DC-SOFC的广泛应用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进一步拓展DC-SOFC的材料使用范围、降低成本、提高DC-SOFC的输出性能和燃料利用率,我们探索了以不同Ca担载量的活性炭为燃料的DC-SOFCs的电化学性能,并研究了Ca担载量对电池燃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 wt.%Ca担载量的活性炭对应的DC-SOFC的输出性能、放电寿命和燃料利用率远优于相同担载量的Fe担载活性炭DC-SOFC,说明作为DC-SOFC碳燃料的催化剂,Ca的催化效果要优越于Fe。在将生物质炭应用于DC-SOFC燃料方面也做了探讨。将紫荆树叶碳化后用于DC-SOFC,最大功率密度在850oC下达到209 mW cm-2,甚至略高于目前报道的性能最佳的采用5 wt%Fe负载的活性碳(197 mW cm-2)的DC-SOFC。XRD,TG-DTA和EDX结果表明该树叶碳中存在大量的Ca CO3和少量的K和Mg元素,这些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对Boudouard反应有重要的催化效果,提高了电池的输出性能,其天然分布的形式也对电池性能有重要影响。为拓展SOFC的燃料适用范围,采用一次性塑料饭盒作为废弃塑料的研究对象,通过两步法(热解-气化过程),成功研制了以废弃塑料为燃料的SOFC系统,得到优越的输出性能(173 mW cm-2,800?C),其性能甚至优于以氢气为燃料的SOFC(154 m W cm-2,800?C)。研究结果表明,裂解催化剂对电池性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对电池和热解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废弃塑料的热解产物,电池的输出性能、阻抗谱图、放电特性以及燃料利用率都作了系统分析。总之,通过上述研究工作,从理论上为DC-SOFC的自维持性给出了初步依据,特别对碳燃料的制备、催化剂的选择、不同的碳源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将DC-SOFC开发为低成本、高性能、环境友好的新型发电装置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及技术储备。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3.36;TM91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华;党政;席光;;SOFC/MGT混合系统耦合特性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1年10期

2 孔叶娟;武俊伟;;管式SOFC制备技术进展[J];电源技术;2013年07期

3 魏秋明;朱时珍;夏定国;刘庆国;;High Temperature Solid Oxide Fuel Cells(SOFC)[J];Journal of Rare Earths;1993年03期

4 张义煌,董永来,江义,卢自桂,闫景旺;薄膜型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SOFC)研制及性能考察[J];电化学;2000年01期

5 王春云;分散电源的SOFC发电及废热供暖装置的开发[J];化肥设计;2001年05期

6 徐泽亚;杨晨;;管式SOFC数学模型及系统性能分析[J];计算机仿真;2006年06期

7 赵苏阳;胡树兵;郑扣松;肖建中;;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6年07期

8 ;Electrochemical and micro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cyclic redox behaviour of SOFC anodes[J];Rare Metals;2006年S1期

9 张乃庆;孙克宁;周德瑞;贾德昌;;Study on Properties of LSGM Electrolyte Made by Tape Casting Method and Applications in SOFC[J];Journal of Rare Earths;2006年S1期

10 李琛;姜乐华;佐晓波;;平板状SOFC结构热应力特性分析[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Multi-level simulation platform of SOFC-GT hybrid generation system[A];2008 International Hydrogen Forum Programme and Abstract[C];2008年

2 Takuya Hashimoto;Norifumi Ohba;Eri Oikawa;Tomoya Shibasaki;;High Temperature property of SOFC Materials-analysis of crystal structure under operating conditions-[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李松丽;温廷琏;王绍荣;曹家弟;吕之奕;;浸渍成型管状SOFC性能初步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朱庆山;;SOFC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5 Takuya Hashimoto;Norifumi Ohba;Eri Oikawa;Tomoya Shibasaki;Shaorong Wang;;High Temperature Property of SOFC Materials Analysis of Crystal Structure under Operating Conditions[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稀土专辑[C];2004年

6 李松丽;温廷琏;王绍荣;曹佳弟;吕之奕;;浸渍成型管状SOFC性能初步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稀土专辑[C];2004年

7 ;SOFC System Model and SOFC-CHP Competitive Analysis[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Thermodynamic analysis of ITSOFC hybrid system[A];2008 International Hydrogen Forum Programme and Abstract[C];2008年

9 M.D.Mat;B.Timurkutluk;Y.Kaplan;;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an intermediate temperature SOFC[A];2008 International Hydrogen Forum Programme and Abstract[C];2008年

10 ;Review for stationary solid oxide fuel cell modeling[A];2008 International Hydrogen Forum Programme and Abstract[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 袁志勇;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SOFC系统成功试运行[N];科技日报;2013年

2 盖文 摘译;日本加快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研究步伐[N];中国冶金报;2006年

3 张玲 周前进;我国实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独立发电[N];科技日报;2010年

4 ;SOFC高温电解水制氢取得重要进展[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永敏;直接碳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反应机理及其在电—气联产方面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周娜娜;SOFC/GT耦合发电系统中燃料电池阴极气流管理的半实物仿真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3 张中刚;多通道SOFC内部传递过程研究与数值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4 郝晓明;电场辅助烧结技术在SOFC烧结制备工艺中的应用[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李海宾;CO_2气化焦粉耦合SOFC发电系统性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6 苏峰;质子导体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低温化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7 鞠江伟;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复合电极浸渍相的电导性能[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8 荆波;SOFC尖晶石改性不锈钢连接体及复合阴极的特性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9 蔡位子;直接碳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反应机理及其催化剂应用探讨[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10 杨云珍;含功能梯度立体电极SOFC热流电化学力学耦合数值模拟[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宗辉;基于支持向量机的SOFC系统逆动力学建模及控制[D];重庆大学;2012年

2 周江涛;双钙钛矿型电极材料Sr_2CoNbO_(6-δ)的改性及电性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赵之_g;SOFC稀土改性Fe-Cr合金连接体NiMn_2O_4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王岸杰;静电纺丝法制备SOFC复相阴极材料LSCF-GDC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5年

5 曹希文;IT-SOFC SUS430合金连接体MnCo_2O_4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5年

6 陈嘉琳;SOFC封接材料的高温循环稳定性及其相关性能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7 蒙青山;基于SOFC/GT和跨临界CO_2循环的联合发电系统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8 张阿强;基于PV/SOFC联供系统的负荷预测和能量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9 朱文亮;纳米结构高活性SOFC阴极制备及抗Cr毒化机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10 余亮;银基陶瓷复合电极的电性能及其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3915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3915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c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