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粉煤灰微珠泡沫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4-04-09 21:32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粉煤灰的利用范围不断拓展,火力发电所排放的固体废弃物——粉煤灰微珠(实心微珠和空心微珠的沉珠部分),由于其生产过程经历水浸泡,并且其密度远大于粉煤灰微珠的漂珠部分,其在建筑领域的利用率很低。另一方面装配式建筑的墙板仍无完善产品,若能将粉煤灰微珠作为预制墙板的主要材料,研制满足保温、隔声、轻质及力学性能等可以满足要求的粉煤灰微珠泡沫混凝土,将会在建筑预制墙板中实现粉煤灰微珠的资源化利用。因此本文以粉煤灰微珠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开展粉煤灰微珠的基本性能测试,得到粉煤灰微珠完全烘干后的堆积密度、表观密度、吸水率、颗粒级配结果以及其化学成分,为配合比的设计及试验提供的基础。(2)进行粉煤灰微珠泡沫混凝土未发泡浆料配合比设计,制作了10种配合比共120个试块,试验分析了水泥用量、EHD早强减水剂、萘系高效减水剂、聚丙烯纤维及粉煤灰掺量对砂浆性能的影响,测定试块各龄期强度,确定粉煤灰微珠砂浆的合理配合比。确定配合比后测试粉煤微珠砂浆的稠度、密度、软化系数以及吸水率。制作12块尺寸为300mm×300mm×30mm的试件,测定粉煤灰微珠砂浆的导热系数、抗...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粉煤灰的利用与发展
        1.1.1 粉煤灰的危害
        1.1.2 国外粉煤灰的利用现状
        1.1.3 国内粉煤灰的利用现状
    1.2 粉煤灰微珠的来源及应用
        1.2.1 粉煤灰微珠的来源
        1.2.2 粉煤灰微珠的分类
        1.2.3 粉煤灰微珠的应用
    1.3 泡沫混凝土
        1.3.1 泡沫混凝土的特性及分类
        1.3.2 泡沫混凝土国内外应用现状
        1.3.3 泡沫混凝土与装配式建筑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粉煤灰微珠砂浆配合比
    2.1 粉煤灰微珠
        2.1.1 粉煤灰微珠的分选
        2.1.2 吸水率测试
        2.1.3 颗粒级配
        2.1.4 物理性能
        2.1.5 化学成分
    2.2 其他试验材料
        2.2.1 水泥
        2.2.2 粉煤灰
        2.2.3 拌和用水
        2.2.4 添加剂
    2.3 粉煤灰微珠砂浆配合比
        2.3.1 配合比设计原则
        2.3.2 配合比的计算过程
        2.3.3 砂浆试块的制作及养护
        2.3.4 配合比试验及结果
    2.4 小结
第三章 粉煤灰微珠砂浆相关性能试验研究
    3.1 砂浆稠度及密度试验
        3.1.1 砂浆稠度试验
        3.1.2 砂浆拌合物表观密度试验
    3.2 砂浆软化系数
        3.2.1 试验步骤
        3.2.2 试验结果分析
    3.3 导热系数
        3.3.1 导热系数试件制作
        3.3.2 导热系数试验
    3.4 抗渗性及吸水率
        3.4.1 抗渗性试验
        3.4.2 吸水率试验
    3.5 小结
第四章 粉煤灰微珠泡沫混凝土的配合比
    4.1 配合比及试验设计
        4.1.1 配合比设计原则
        4.1.2 试验设计
    4.2 发泡剂为YS-10 水泥发泡剂泡沫混凝土试验
        4.2.1 试块制作及养护
        4.2.2 泡沫混凝土试配
        4.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 发泡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泡沫混凝土试验
        4.3.1 试块的制作及养护
        4.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发泡剂为过氧化氢溶液泡沫混凝土试验
        4.4.1 试块制作及养护
        4.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粉煤灰微珠泡沫混凝土相关性能及墙板试验研究
    5.1 粉煤灰微珠泡沫混凝土导热性能
        5.1.1 试验步骤
        5.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2 粉煤灰微珠泡沫混凝土微观分析
    5.3 粉煤灰微珠泡沫混凝土墙板的试验
        5.3.1 泡沫混凝土墙板的制作
        5.3.2 墙板力学性能试验及结果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9496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39496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2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