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水凝胶衍生的三维多孔硅基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5-05-27 01:05
  硅基材料因具有超高的理论容量(4200 mA h g-1)和丰富的资源储藏等优点,有望成为下一代替代石墨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然而,这类材料不仅本身导电性差,而且在脱/嵌锂过程中发生严重的体积变化,从而导致电极材料的粉化和脱落,使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表现出快速的容量衰减和差的倍率性能。因此,如何改善硅基材料的导电性差和巨大的体积改变问题,制备电化学性能优异的硅基负极材料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论文发展了一种简单的水凝胶衍生的合成方法,即通过纳米硅与设计合成的几种碳介质的原位复合,制备出电化学性能得到显著改善的硅碳纳米多孔复合材料。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利用氧化石墨烯(GO)和壳聚糖(Cs)之间的静电吸引以及氢键作用合成了GO单网络水凝胶,利用该水凝胶中GO单网络将纳米硅原位、均匀地固封于其中。再经过随后的冷冻干燥以及简单的热处理过程,便制备出三维纳米多孔Si@G复合材料。相比于原始的纳米硅负极材料,经过比例优化的Si@G纳米复合材料表现出了较好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例如,Si@G(1:2)(质量比)复合材料在0.5 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200圈后,依旧...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2?(坫)自支撑Co304的扫描电镜图;(c,d)自支撑Co3〇4的高倍透射电镜图;(e)和(f)??为自支撑C〇304的循环性能图和倍率性能图??

图1.2?(坫)自支撑Co304的扫描电镜图;(c,d)自支撑Co3〇4的高倍透射电镜图;(e)和(f)??为自支撑C〇304的循环性能图和倍率性能图??

1.2.2锂离子电池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商业化常用的钴酸锂-石墨锂离子电池为例,其工作原理符合“摇椅式电??池”,如图1-1所示[12,13]。在电池充电时,锂离子会从正极材料中脱出,经过电??解液的传递嵌入到负极中;当电池放电时,过程与之相反。??正极反应:LiCo〇2<....


图1.3⑷呂砧㊣匸的透射电镜图;(b)天然火山果的截面照片;(c)和(d)为Sn8@C的高倍透??射电镜图,(e)Sn8@C的透射电镜能谱图;(〇Sn40@C的透射电镜图;(g)和(h)为Sn8@C??的循环性能图??

图1.3⑷呂砧㊣匸的透射电镜图;(b)天然火山果的截面照片;(c)和(d)为Sn8@C的高倍透??射电镜图,(e)Sn8@C的透射电镜能谱图;(〇Sn40@C的透射电镜图;(g)和(h)为Sn8@C??的循环性能图??

次循环后仍保持有981?mAh?g-1的高比容量。??IHH??图1.2?(坫)自支撑Co304的扫描电镜图;(c,d)自支撑Co3〇4的高倍透射电镜图;(e)和(f)??为自支撑C〇304的循环性能图和倍率性能图??1.3.3合金类负极材料??与传统的碳负极材料相比,合金类负极....


图1.4?(A)空心球合成的示意图;(B-D)Si纳米空心球的扫描电镜图;(E)Si纳米空心球的??透射电镜图;(F)Si纳米空心球的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G)Si纳米空心球的循环性能?

图1.4?(A)空心球合成的示意图;(B-D)Si纳米空心球的扫描电镜图;(E)Si纳米空心球的??透射电镜图;(F)Si纳米空心球的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G)Si纳米空心球的循环性能?

Loo.」??■?W?6?.—?.2°!??Cycle?number??图1.3⑷呂砧㊣匸的透射电镜图;(b)天然火山果的截面照片;(c)和(d)为Sn8@C的高倍透??射电镜图,(e)Sn8@C的透射电镜能谱图;(〇Sn40@C的透射电镜图;(g)和(h)为Sn8@C??的循环....


图1.6?Si/CNT复合材料的扫描电镜图;(c,d)?Si/CNT复合材料的高倍透射电镜图;??(e)和(f)是Si/CNT复合材料的循环性能图和倍率性能图??

图1.6?Si/CNT复合材料的扫描电镜图;(c,d)?Si/CNT复合材料的高倍透射电镜图;??(e)和(f)是Si/CNT复合材料的循环性能图和倍率性能图??

?第1章绪论???沉积(CVD)方法对Si纳米晶体上的碳涂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VD纯??化的硅球表现出多孔结构和随后的碳涂层,有利于循环过程中的应变缓冲和。??Si的比容量,循环稳定性和锂化机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沉积碳含量,碳涂层??通常导致Si的循环稳定性提高,比如Si/....



本文编号:40472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40472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2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