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聚天冬氨酸与镁离子复合调控碳酸钙沉淀过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7 08:11

  本文关键词:聚天冬氨酸与镁离子复合调控碳酸钙沉淀过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聚天冬氨酸 镁离子 碳酸钙 仿生合成 方解石 文石


【摘要】:特殊形貌和粒径大小是影响碳酸钙材料工业性能的关键,仿生合成法是制备新型碳酸钙材料的有效方法。聚天冬氨酸(PASP)能够有效调控球霰石的生成,Mg~(2+)是经典的文石诱导剂,二者均为对环境无毒无害的环境友好型调控剂。本文采用PASP与Mg~(2+)构成复合调控体系,研究碳酸钙的沉淀过程,确定PASP和Mg~(2+)复合调控碳酸钙的最佳条件,利用X-射线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碳酸钙样品进行表征分析,考察各种反应条件对复合体系中沉淀碳酸钙的晶型、形貌及粒径大小的影响规律,得到了小粒径球形方解石碳酸钙及球形(放射形)文石碳酸钙的调控方法,分析PASP与Mg~(2+)对碳酸钙晶型、形貌的复合调控机理。(1)PASP浓度为2.5mg/mL时,碳酸钙样品中球霰石含量达到90.52%。当镁钙离子摩尔浓度比(Mg~(2+)/Ca~(2+))在0.01-0.09递增,方解石含量由4.38%增至45.41%;随着Mg~(2+)/Ca~(2+)在0.1-2.2范围内递增,方解石结晶度减小,形貌从棱角由细小颗粒物吸附的立方菱面体向球形转变,粒径由6.5μm减小到1μm。升高温度有利于球形方解石的生成,形貌由类球状向球形转变;反应时间延长至40min,碳酸钙形貌由多台阶的立方菱面体向规则球形转变。(2)当Mg~(2+)/Ca~(2+)为2时,文石晶型含量达到91.20%。随着PASP浓度由0.01mol/L增至0.20mol/L,文石晶型含量由96.74%降低至26.67%,形貌由针状向椭球形(放射形)转变,粒径减小至1μm;Ca~(2+)浓度在0.01-0.15mol/L范围内递增,文石晶型含量降低,针状形貌团聚减弱;温度升高有利于文石生成,形貌由针状团聚的类椭球向球形转变。(3)在75℃,Mg~(2+)/Ca~(2+)为2、反应40min条件下可控合成球状方解石型碳酸钙,粒径降至最小为1μm;在75℃,PASP浓度为0.15mg/m L、Ca~(2+)浓度达到0.02mol/L条件下可控形成球形(放射形)文石型碳酸钙,粒径降至1μm。(4)Mg~(2+)进入晶体表面取代Ca~(2+)进行晶格占位,导致晶格扭曲,同时PASP的-COO-基团吸附在方解石特定晶面,抑制晶面生长,同时PASP与Mg~(2+)互为杂质干扰部分碳酸钙成核而形成无定形碳酸钙,小颗粒吸附在碳酸钙特定表面形成球形形貌碳酸钙;文石以分裂方式生长,PASP通过-COO-吸附于文石晶粒特定表面,抑制分裂成的针状生长,控制碳酸钙颗粒粒径更小,形成球形(放射形)形貌。
【关键词】:聚天冬氨酸 镁离子 碳酸钙 仿生合成 方解石 文石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32.3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7
  • 1.1 碳酸钙及其工业应用11-16
  • 1.1.1 碳酸钙生物矿物及仿生矿化必要性11-12
  • 1.1.2 碳酸钙及其工业应用12-14
  • 1.1.3 碳酸钙仿生合成方法14-16
  • 1.2 碳酸钙结构及晶体生长理论16-20
  • 1.2.1 碳酸钙晶体结构16-17
  • 1.2.2 碳酸钙晶体生长理论17-18
  • 1.2.3 仿生矿化基本理论18-20
  • 1.3 碳酸钙仿生矿化研究进展20-24
  • 1.3.1 生物大分子对碳酸钙晶体的调控作用20-21
  • 1.3.2 合成大分子聚合物对碳酸钙晶体的调控作用21-22
  • 1.3.3 有机小分子对碳酸钙晶体的调控作用22-23
  • 1.3.4 无机离子对碳酸钙晶体的调控作用23-24
  • 1.3.5 复合体系对碳酸钙晶体的调控作用24
  •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24-27
  • 1.4.1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24-25
  • 1.4.2 论文研究内容25-27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27-31
  • 2.1 实验试剂及实验设备27-28
  • 2.1.1 实验药品与材料27
  • 2.1.2 实验设备27-28
  • 2.2 聚天冬氨酸的合成28-29
  • 2.3 碳酸钙晶体的制备29
  • 2.3.1 Mg~(2+)存在的PASP体系29
  • 2.3.2 PASP存在的Mg~(2+)体系29
  • 2.3.3 碳酸钙晶体的制备29
  • 2.4 碳酸钙样品测试与表征29-31
  • 2.4.1 X-射线衍射29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29-30
  • 2.4.3 傅里叶红外光谱30
  • 2.4.4 碳酸钙样品中球霰石晶型含量计算30
  • 2.4.5 碳酸钙样品中文石晶型含量计算30-31
  • 第3章 PASP溶液中Mg~(2+)调控碳酸钙沉淀过程研究31-48
  • 3.1 PASP溶液的确定31-35
  • 3.1.1 PASP浓度对碳酸钙晶型的影响31-33
  • 3.1.2 PASP浓度对碳酸钙晶型含量的影响33-34
  • 3.1.3 PASP浓度对碳酸钙形貌的影响34-35
  • 3.2 Mg~(2+)/ Ca~(2+)对碳酸钙矿化过程的影响35-41
  • 3.2.1 Mg~(2+)/ Ca~(2+)对碳酸钙晶型的影响36-38
  • 3.2.2 Mg~(2+)/ Ca~(2+)对碳酸钙晶型含量的影响38
  • 3.2.3 Mg~(2+)/ Ca~(2+)对碳酸钙形貌的影响38-41
  • 3.3 温度对碳酸钙矿化过程的影响41-44
  • 3.3.1 温度对碳酸钙晶型的影响41-43
  • 3.3.2 温度对碳酸钙形貌的影响43-44
  • 3.4 反应时间对碳酸钙矿化过程的影响44-47
  • 3.4.1 反应时间对碳酸钙晶型的影响45-46
  • 3.4.2 反应时间对碳酸钙形貌的影响46-47
  • 3.5 本章小结47-48
  • 第4章 Mg~(2+)溶液中PASP调控碳酸钙沉淀过程研究48-65
  • 4.1 Mg~(2+)溶液的确定48-52
  • 4.1.1 Mg~(2+)/ Ca~(2+)对碳酸钙晶型的影响48-49
  • 4.1.2 Mg~(2+)/ Ca~(2+)对碳酸钙晶型含量的影响49-50
  • 4.1.3 Mg~(2+)/ Ca~(2+)对碳酸钙形貌的影响50-52
  • 4.2 PASP浓度对于碳酸钙仿生矿化的影响52-56
  • 4.2.1 PASP浓度对于碳酸钙晶型的影响52-53
  • 4.2.2 PASP浓度对于碳酸钙晶型含量的影响53-54
  • 4.2.3 PASP浓度对于碳酸钙形貌的影响54-56
  • 4.3 Ca~(2+)浓度对碳酸钙矿化过程的影响56-59
  • 4.3.1 Ca~(2+)浓度对碳酸钙晶型的影响56-57
  • 4.3.2 Ca~(2+)溶液浓度对碳酸钙晶型含量的影响57-58
  • 4.3.3 Ca~(2+)溶液浓度对碳酸钙形貌的影响58-59
  • 4.4 反应温度对碳酸钙矿化过程的影响59-64
  • 4.4.1 反应温度对碳酸钙晶型的影响60-61
  • 4.4.2 反应温度对碳酸钙晶型含量的影响61-62
  • 4.4.3 反应温度对碳酸钙形貌的影响62-64
  • 4.5 本章小结64-65
  • 第5章 PASP与Mg~(2+)复合调控碳酸钙矿化机理分析65-76
  • 5.1 PASP与Mg~(2+)复合调控方解石型碳酸钙形成机理分析65-67
  • 5.2 PASP与Mg~(2+)复合调控文石型碳酸钙形成机理分析67-69
  • 5.3 PASP与Mg~(2+)复合调控球形形貌碳酸钙形成的机理分析69-72
  • 5.4 PASP与Mg~(2+)复合调控球形(放射形)碳酸钙形成的机理分析72-75
  • 5.5 本章小结75-76
  • 结论76-78
  • 参考文献78-84
  • 致谢84-8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瑛,王欣华,田春友,王捧英,张丽丽,侯素攀;绿色聚合物聚天冬氨酸的合成及应用[J];河北工业科技;2005年01期

2 王海平;俞斌;年纪强;;聚天冬氨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研究进展[J];化工时刊;2007年03期

3 李金;;聚天冬氨酸钙的合成与表征[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7年06期

4 闫美芳;刘振法;高玉华;吴运娟;;聚天冬氨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和性能研究进展[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7年03期

5 高玉华;吴运娟;刘振法;张利辉;闫美芳;;聚天冬氨酸衍生物在水处理行业中的研究进展[J];河北工业科技;2008年03期

6 王海平;海霞;李春梅;谷宁;;聚天冬氨酸的研究及应用进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7 袁虎;;聚天冬氨酸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9年12期

8 高玉华;刘振法;闫美芳;李海花;李娜;;聚天冬氨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能[J];化工进展;2009年S2期

9 汪家铭;;聚天冬氨酸生产应用与发展前景[J];化工管理;2009年12期

10 汪家铭;;聚天冬氨酸生产、应用与发展前景[J];化学工业;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玉华;刘振法;李颜红;李晓辉;;聚天冬氨酸衍生物在水处理行业中的研究进展[A];2008中国水处理技术研讨会暨第28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高玉华;刘振法;闫美芳;李海花;李娜;;聚天冬氨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能[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下)[C];2009年

3 董文魁;崔科;;聚天冬氨酸的研究[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姜丽艳;牟占军;武朝军;毕衍鹏;;水处理剂聚天冬氨酸的合成及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闫美芳;刘振法;张利辉;高玉华;;聚天冬氨酸接枝产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A];2008年中国精细化工协会水处理化学品行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孙宝季;魏学清;程终发;;绿色化学品聚天冬氨酸的性能研究[A];第三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品行业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王丽娜;许英;崔元臣;;聚天冬氨酸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分散阻垢性能研究[A];河南省化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8 冯辉霞;王毅;张婷;赵霞;张建强;张苗;汪军;张义新;李小军;;新型绿色水处理剂聚天冬氨酸的阻垢性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9 赵建玲;王晓慧;桂治轮;李龙土;;聚天冬氨酸在钛酸钡水系浆料分散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10 赵彦生;闫丰文;弭勇;;生物降解水处理剂聚天冬氨酸研究进展[A];2005年功能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石家庄开发区德赛化工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葛海清;植物营养吸收促进剂——聚天冬氨酸[N];河北科技报;2008年

2 徐红;聚天冬氨酸大规模推广时机来临[N];中国化工报;2009年

3 袁文芝;聚天冬氨酸应用获奇效[N];科技日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徐红;“别让无序竞争毁了高科技产品”[N];中国化工报;2010年

5 董雪玲;绿色水处理剂聚焦聚天冬氨酸[N];中国化工报;2001年

6 崔宁;鉴别真假多肽类化肥有好法[N];河北农民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王军;肥企热议肥料增效剂[N];农资导报;2010年

8 记者 翟艳萍;天润化工一项目通过环保技术评审[N];蚌埠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云立;多肽增效尿素推广时机成熟[N];中国化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玉华;聚天冬氨酸功能材料的研制及其缓蚀阻垢性能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年

2 魏军;聚天冬氨酸水凝胶的合成及其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3 冷一欣;聚天冬氨酸的合成与应用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4 孙波;聚天(门)冬氨酸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应用基础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5 高玉华;聚天冬氨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6 霍宇凝;环保型水处理剂聚天冬氨酸及其复配物的研制与阻垢缓蚀性能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01年

7 戚晓红;聚天冬氨酸高分子纳米载体药物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师海岗;聚天冬氨酸/支化聚乙烯亚胺层层组装膜的制备与药物缓释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2 贾智信;聚天冬氨酸/支化聚乙烯亚胺层层组装膜双模拟药物缓释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张培根;聚天门冬氨酸减水剂的性能优化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6年

4 潘真真;穿膜肽—聚乙二醇—聚天冬氨酸—阿霉素纳米粒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鲁月;聚天冬氨酸与镁离子复合调控碳酸钙沉淀过程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年

6 曲滨鸿;离子液体体系中聚天冬氨酸合成方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郭百涛;聚天冬氨酸的合成及特性表征[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8 陈舜;聚天冬氨酸的合成及其阻垢缓蚀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9 白秋颖;改性聚天冬氨酸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3年

10 付敏;混合有机溶剂体系中聚天冬氨酸合成方法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293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5293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3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