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稻壳氮化硅基多孔陶瓷的低温制备及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3 10:43

  本文关键词:稻壳氮化硅基多孔陶瓷的低温制备及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稻壳 低温 氮化硅基多孔陶瓷 碳热还原氮化法


【摘要】:本课题采用低成本农业废弃物—稻壳为初始原料,经过预处理后得到碳化稻壳,作为碳热还原氮化—常压烧结低温制备Si3N4多孔陶瓷、Sialon多孔陶瓷及Si2N2O多孔陶瓷的硅源、碳源及成孔剂。研究了碳化过程对稻壳性能的影响,同时研究了烧结温度、碳硅比、氧化铝掺量、稻壳掺量对氮化硅基多孔陶瓷性能的影响,采用Archimedes法、三点弯曲法测量了烧结试样显气孔率、密度及抗弯强度。通过XRD测定了烧结试样的物相组成,并用SEM观察其显微形貌。本实验选用的稻壳初始碳硅比为7.32,经预处理后得到碳硅比为0.4-0.9的碳化稻壳。研究碳化稻壳C/SiO2对多孔陶瓷性能的影响。当选用碳化稻壳C/SiO2为0.7,在1450-1500℃下制备出的多孔陶瓷的物相组成为α-Si3N4和β-Si3N4,当烧结温度为1550℃,烧成试样主物相为β-Si3N4,比文献记载低约200℃,其显气孔率为38.48%,抗弯强度为83.40 MPa,从显微结构中可以看出陶瓷中孔隙分布均匀,孔径约为2 μm, β-Si3N4呈团簇状生长,长径比约为6-8。为进一步研究烧结助剂对氮化硅基多孔陶瓷性能影响,以C/SiO2为0.7的碳化稻壳和α-Si3N4为主要原料,研究A12O3掺量对稻壳低温制备氮化硅基多孔陶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450-1550℃下随A1203掺量增加,烧成陶瓷的显气孔率减小,抗弯强度增大,抗氧化性能提高。A1203掺量为6%-9%时,在1500℃完成α→β的相变过程,温度提高到1550℃,试样的主物相为β-Sialon, Al2O3掺量为6%时,显气孔率为35.98%,抗弯强度为103.75 MPa,抗氧化性能较好。以C/SiO2为0.3碳化稻壳为原料,添加5%氮化硅晶种,在1300℃氮气气氛下合成氧氮化硅粉体,粉体中位径D50为3.50μm。以C/SiO2为0.3的碳化稻壳和氮化硅为主要原料,在1450℃到1500℃下一步制备氧氮化硅多孔陶瓷,研究碳化稻壳掺量对氧氮化硅多孔陶瓷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稻壳掺量的增加,烧成试样的线收缩率、质量损失、显气孔率增大,抗弯强度降低。烧结温度为1500℃,稻壳含量为80%时烧成陶瓷的主物相为Si2N2O,显气孔率为35.98%、抗弯强度为67.31 MPa。
【关键词】:稻壳 低温 氮化硅基多孔陶瓷 碳热还原氮化法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74.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1 绪论12-26
  • 1.1 氮化硅基多孔陶瓷的研究现状12-19
  • 1.1.1 氮化硅的晶型与结构12-13
  • 1.1.2 氮化硅粉体的合成13-16
  • 1.1.3 氮化硅基多孔陶瓷的制备方法及其研究进展16-18
  • 1.1.4 氮化硅基多孔陶瓷的应用18-19
  • 1.2 稻壳的特性及其在材料行业的应用19-22
  • 1.2.1 稻壳的特性19-20
  • 1.2.2 稻壳在材料行业的应用20-22
  • 1.3 稻壳合成氮化硅的研究22-23
  • 1.4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23-24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24-26
  • 2 实验方案26-36
  • 2.1 实验原材料26-29
  •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29-30
  • 2.3 实验流程30-36
  • 2.3.1 碳化稻壳的制备30-32
  • 2.3.2 氮化硅基多孔陶瓷的制备过程32-33
  • 2.3.3 多孔陶瓷性能测试33-36
  • 3 碳硅比对稻壳低温制备氮化硅多孔陶瓷性能的影响36-50
  • 3.1 引言36
  • 3.2 碳化对稻壳性能的影响36-38
  • 3.3 C/SiO_2对多孔陶瓷性能的影响38-48
  • 3.3.1 C/SiO_2对多孔陶瓷相组成的影响39-42
  • 3.3.2 C/SiO_2对多孔陶瓷质量损失的影响42-43
  • 3.3.3 C/SiO_2对多孔陶瓷线收缩率的影响43-44
  • 3.3.4 C/SiO_2对多孔陶瓷显气孔率、体积密度的影响44-45
  • 3.3.5 C/SiO_2对多孔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45-46
  • 3.3.6 氮化硅多孔陶瓷的显微结构46-48
  • 3.4 本章小结48-50
  • 4 Al_2O_3掺量对稻壳制备氮化硅基多孔陶瓷的影响50-60
  • 4.1 引言50
  • 4.2 结果与讨论50-59
  • 4.2.1 Al_2O_3对氮化硅基多孔陶瓷相组成的影响50-54
  • 4.2.2 Al_2O_3掺量对氮化硅基多孔陶瓷线收缩率和显气孔率的影响54-55
  • 4.2.3 Al_2O_3掺量对氮化硅基多孔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55-56
  • 4.2.4 Al_2O_3掺量对氮化硅基多孔陶瓷抗氧化性的影响56-58
  • 4.2.5 氮化硅基多孔陶瓷的显微结构58-59
  • 4.3 本章小结59-60
  • 5 稻壳制备氧氮化硅的研究60-68
  • 5.1 引言60
  • 5.2 稻壳合成氧氮化硅粉体60-61
  • 5.3 稻壳制备氧氮化硅多孔陶瓷61-66
  • 5.3.1 稻壳掺量对氧氮化硅多孔陶瓷质量损失的影响62-63
  • 5.3.2 稻壳掺量对氧氮化硅多孔陶瓷线收缩的影响63
  • 5.3.3 稻壳掺量对氧氮化硅多孔陶瓷显气孔率的影响63-64
  • 5.3.4 稻壳掺量对氧氮化硅多孔陶瓷抗弯强度的影响64-65
  • 5.3.5 稻壳掺量对氧氮化硅多孔陶瓷相组成的影响65-66
  • 5.3.6 氧氮化硅多孔陶瓷的显微结构66
  • 5.4 本章小结66-68
  • 6 结论68-70
  • 参考文献70-78
  • 致谢78-80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昌军,蒋俊,高玲,杨海涛;氮化硅陶瓷的制备及进展[J];江苏陶瓷;2001年03期

2 王裕芳,张志成;低成本氮化硅陶瓷[J];佛山陶瓷;2002年03期

3 李贺红;低成本氮化硅陶瓷[J];国外耐火材料;2002年03期

4 黄永攀,李道火,王锐,黄伟;氮化硅及其微粉的制备[J];山东陶瓷;2003年04期

5 黄永攀,李道火,王锐,黄伟;氮化硅及其微粉的制备[J];佛山陶瓷;2003年10期

6 曹健;丛丽娜;;试论氮化硅的研究及应用[J];陶瓷;2008年04期

7 陕绍云;王亚明;贾庆明;杨建锋;高积强;金志浩;;多孔氮化硅陶瓷的研究进展[J];硅酸盐通报;2009年01期

8 刘淑文;;氮化硅晶相组织的显示与观察[J];陶瓷;1979年04期

9 ;新型氮化硅陶瓷[J];机械工人.冷加工;1982年04期

10 符锡仁;氮化硅陶瓷的性能和应用趋势[J];机械工程材料;198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蓬;杨植岗;吴振宁;王志头;于燕鹏;黄小峰;;氮化硅中超高氮的检测[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2 杨柳;李建保;杨晓战;;不同热处理温度对氮化硅陶瓷性能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程荫芊;黄林恒;汪复兴;;氮化硅陶瓷挺柱抗磨性能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2年

4 董英鸽;陈树江;张伟儒;;加入纳米氮化硅对氮化硅陶瓷性能与结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5年

5 杨辉;葛曼珍;江仲华;阚红华;;层状复合增韧氮化硅陶瓷[A];94'全国结构陶瓷、功能陶瓷、金属/陶瓷封接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6 骆俊廷;张庆;张凯锋;;氮化硅陶瓷超塑拉深成形规律研究[A];2005年全国计算材料、模拟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高冬云;王炳磊;苗燕;孙晓玮;;添加稀土氧化物制备多孔氮化硅陶瓷的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2年

8 吕鑫;宁晓山;徐伟;陈克新;周和平;;放电等离子烧结氮化硅陶瓷的组织与性能[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9 王峰;;新颖形貌氮化硅陶瓷材料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彭萌萌;宁晓山;;氮化硅粉种类对氮化硅陶瓷烧结及热扩散率等性能的影响[A];第十七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馨华;氮化硅基陶瓷材料前景看好[N];广东建设报;2000年

2 特约撰稿 张树云;碳化硅陶瓷的制作与应用[N];广东建设报;2004年

3 罗海基;日开发耐高温加钌氮化硅陶瓷[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4 宋辉;氮化硅基陶瓷材料前景看好[N];中国建设报;2001年

5 施萌;添加氧化镁及稀土氧化物的烧结氮化硅陶瓷[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6 杨晓占 刘雅政;自增韧氮化硅及其陶瓷轧辊制备技术的研究[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7 王亚丽;氮化物产业借大飞机项目起飞[N];中国化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孙银宝;氮化硅基多孔透波材料制备及其性能表征[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庞学满;氮化硅基陶瓷复合材料凝胶注模成型工艺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3 吴雪峰;激光加热辅助切削氮化硅陶瓷技术的基础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刘伟;基于单颗磨粒切削的氮化硅陶瓷精密磨削仿真与实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5 王百年;纳米氮化硅、氮化碳及碳材料的合成方法探索[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亚光;氋性能氮化硅陶瓷粉体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刘官;氮化硅球表面类金刚石膜高温摩擦学性能的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3 王佳新;氮化硅陶瓷的电火花精加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孙涛;氮化硅陶瓷滚子的化学机械复合抛光技术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5 原玉;电介质材料的介电行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徐颖;蛋白质发泡法制备氮化硅泡沫陶瓷及其导热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7 王雨菲;氮化硅基多孔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8 许晓敏;稻壳氮化硅基多孔陶瓷的低温制备及性能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9 葛伟萍;合金元素对氮化硅制备的影响与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3年

10 张向军;自蔓燃氮化硅陶瓷的烧结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246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7246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3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