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城市群城际客运通道规划配置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5 09:12

  本文关键词:城市群城际客运通道规划配置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城市群 城际客运通道 需求分析 方式配置 城际铁路 布局


【摘要】:城市群是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城市体系,是区域空间组织的必然结果,并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城市群的发展需要交通运输的支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能够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位优势,促进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在城市群空间内,城市之间的经济互动频繁,城际客流增长迅速,需要大规模的运输供给予以支撑;城际运输通道作为城际客运系统的骨干,主要承担规模大、方向集中的客流需求,并引导城市群空间合理发展,因此在运输需求的指导下合理规划城际客运通道对城市群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际客运通道规划不仅要明确运输方式的构成,而且要对各种运输方式的线路进行合理布局,因此涉及到规模确定、结构设计、方案优化等多方面内容,需要借助科学的规划方法进行系统研究。而且,城市群的空间构成复杂,城际客运通道规划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必须充分结合城市群的发育程度以及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分析。因此,基于既有的通道规划理论与方法,进一步研究城市群城际客运通道的规划方法,将产生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针对城市群城际客运通道的规划配置,文章将进行系统研究。从城市群相关的基础理论出发,界定城市群的分类特征以及交通需求特点,探讨城市群社会经济对通道规划的影响;明确不同结构城市群城际客运通道的构成要素、形成机制以及分布特征,分析城市群城际运输需求的演变规律,并根据运输需求的层次性确定通道的供给结构;继而研究通道的运输方式配置,分析各种运输方式的动态技术经济特征以及旅客的出行意愿,结合通道系统的整体优化目标以及方式之间的差异性配置运输方式;进一步,在资金、环境等条件的限制下构建通道的物理框架,重点研究城际铁路通道的布局方法,确定空间布局方案;最后以成渝城市群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在城市群分布特征、空间规划的基础上研究城际铁路通道的空间布局方案,验证规划方法的适用性。论文的研究将进一步完善通道规划理论,并为新兴城市群的城际客运通道规划提供指导。
【关键词】:城市群 城际客运通道 需求分析 方式配置 城际铁路 布局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125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3
  • 第1章 绪论13-22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3-14
  • 1.1.1 研究背景13-14
  • 1.1.2 研究意义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9
  • 1.2.1 城市群理论研究现状14-15
  • 1.2.2 通道系统规划研究现状15-17
  • 1.2.3 运输方式分工研究现状17-18
  • 1.2.4 运输线路布局研究现状18-19
  •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19-20
  • 1.3.1 研究目标19
  • 1.3.2 研究内容19-20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20-22
  • 1.4.1 研究方法20-21
  • 1.4.2 技术路线21-22
  • 第2章 城市群基础理论22-31
  • 2.1 城市群的特征与分类22-24
  • 2.1.1 城市群的特征22-23
  • 2.1.2 城市群的类型23-24
  • 2.2 城市群的交通需求特点以及交通结构层次24-26
  • 2.2.1 城市群的交通需求特点25
  • 2.2.2 城市群的交通结构层次25-26
  • 2.3 城市群对城际通道的影响26-30
  • 2.3.1 城市群的区域特征对通道发展的影响26-28
  • 2.3.2 城市群的社会经济对通道发展的影响28-29
  • 2.3.3 基于城市群特征的通道规划原则确定29-30
  • 2.4 本章小结30-31
  • 第3章 城市群城际客运通道的规划基础31-45
  • 3.1 城市群城际客运通道界定31-36
  • 3.1.1 城市群城际客运通道的界定31-32
  • 3.1.2 城市群城际客运通道的形成基础32-33
  • 3.1.3 城市群城际客运通道的特征33-34
  • 3.1.4 城市群城际客运通道的构成要素34-35
  • 3.1.5 城市群城际客运通道与区际客运通道的关系35-36
  • 3.2 城市群城际客运通道的供需特性36-40
  • 3.2.1 城际运输需求的变化规律36-38
  • 3.2.2 城际客流的出行特点38
  • 3.2.3 城际客运通道的供给结构38-40
  • 3.3 城市群城际客运通道规划配置40-43
  • 3.3.1 城市群城际客运通道规划的核心思想40
  • 3.3.2 城市群城际客运通道规划的影响因素40-42
  • 3.3.3 城市群城际客运通道规划的层次划分42-43
  • 3.4 本章小结43-45
  • 第4章 城市群城际客运通道运输方式配置45-62
  • 4.1 客运通道的运输方式构成及演变45-47
  • 4.1.1 城际客运通道的运输方式构成45-46
  • 4.1.2 城际客运通道运输方式结构演变46-47
  • 4.2 城际客运通道运输方式的配置思路47-50
  • 4.2.1 运输方式配置的影响因素47-49
  • 4.2.2 城际客运通道运输方式配置的基本思路49-50
  • 4.3 城际客运通道运输方式配置的双层规划模型构建50-57
  • 4.3.1 基于通道系统优化的上层规划模型50-52
  • 4.3.2 基于运输方式比选的下层分工模型52-55
  • 4.3.3 模型算法设计55-57
  • 4.4 城际客运通道运输方式配置的合理性评估57-60
  • 4.4.1 运输供给模式的完整性58
  • 4.4.2 供需平衡检验58-60
  • 4.5 本章小结60-62
  • 第5章 城市群城际铁路通道空间布局62-95
  • 5.1 城市群铁路客运通道的构成及分工62-66
  • 5.1.1 城市群城际铁路的特征及功能62-63
  • 5.1.2 城际铁路规划对铁路客运通道的影响63-64
  • 5.1.3 城市群铁路客运通道的分工64-66
  • 5.2 城际铁路通道布局的目标及影响因素分析66-68
  • 5.2.1 城际铁路通道的布局目标66-67
  • 5.2.2 城际铁路通道布局的影响因素67-68
  • 5.3 城际铁路通道布局方法研究68-70
  • 5.3.1 通道规划布局的方法概述68-69
  • 5.3.2 城市群城际铁路通道布局的思路69-70
  • 5.4 城际铁路通道布局模型构建70-79
  • 5.4.1 模型构建基础71-74
  • 5.4.2 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分析74-76
  • 5.4.3 布局模型构建76-77
  • 5.4.4 模型算法设计77-79
  • 5.5 基于城市群分异特征的布局模型调整79-82
  • 5.5.1 基于城市群分布特征的通道布局模式选择79-80
  • 5.5.2 城际铁路通道布局模型调整80-82
  • 5.6 案例分析82-93
  • 5.6.1 成渝城市群简介82-85
  • 5.6.2 成渝城市群城际铁路通道规划85-93
  • 5.7 本章小结93-95
  • 结论95-97
  • 致谢97-98
  • 参考文献98-10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10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静;;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概况及对策[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6年02期

2 郁鸿胜;;上海城市群规划体系的战略构想[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王新征;邢利英;;基于中原城市群交通结构特征的城际轨道交通发展策略[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年09期

4 何颖;史修永;;徐州城市群文化的构建路径探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肖卫;肖琳子;朱有志;;城市群中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11期

6 刘纯彬;张晨;;波士华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的比较研究[J];城市观察;2009年01期

7 覃成林;周姣;;城市群协调发展:内涵、概念模型与实现路径[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12期

8 黄伟利;;长株潭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必要性研究[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1年05期

9 邓慧慧;;基于广义熵指数对十大城市群经济发展差异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4期

10 汪海;蒋涤非;;构建长株潭数字城市群的理论分析与实施建议[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先扬;陈忠暖;;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赵文;;基于分工与协作的城市群制度探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发曾;张伟;张建伟;徐晓霞;苏朝阳;吕金嵘;冯德显;汪雪峰;赵威;李磊;李琳;刘静玉;刘晓丽;杨兰桥;;第六章 宏观尺度下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4 朱翔;;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模式研究[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晓红;;锐意改革 大胆试验 全面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刘清平;;建设沿海城市群是广西重要的增长极[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7 游胜景;戴国平;;论我国城市群的演进与整合——以长株潭3+5城市群为例[A];2007湖南省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7年

8 谢莉;彭晓春;杨仁斌;;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研究进展[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2年

9 张璞玉;;一体化视角下武汉“1+8”城市群产业整合——基于水平和垂直空间经济结构分析[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10 ;前言[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郭世锋;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再现新机遇[N];济南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程小旭;城市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3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冯奎;重在提升城市群的质量[N];经济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谢良兵;地方抢建城市群[N];经济观察报;2013年

5 记者 王彬;带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做大做强[N];济南日报;2013年

6 记者 郑代玉;我市组织收听收看全省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动员大会[N];东营日报;2013年

7 记者 王端鹏;解放思想 开拓思路 扎实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N];济南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张哲 通讯员 宗禾;省发改委与淄签署加快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N];淄博日报;2013年

9 记者 王端鹏;积极作为 加强协作 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N];济南日报;2013年

10 记者 刘钦涛 通讯员 刘永;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N];济南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月娥;同城化与主体功能区背景下的厦漳泉城市群空间重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陈群元;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郭书山;中原城市群产业升级模式及协调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贾卓;中国西部城市群产业演变及优化路径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5 赵勇;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城市群形成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6 刘静玉;当代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7 钟海燕;成渝城市群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郭凤城;产业群、城市群的耦合与区域经济发展[D];吉林大学;2008年

9 李学鑫;基于专业化与多样性分工的城市群经济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10 郑斌;中国城市群环境合作机制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思远;城市群集群评价多维逻辑模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宁艳丽;中原城市群在中部崛起中的作用与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3 史敦友;高速铁路的城市群产业发展效应[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邹敏;产业视角下滇中城市群城市分工与发展模式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赵春哲;淮海城市群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6 郝盼;京津冀城市群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实证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5年

7 张凯;呼包鄂城市群工业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耦合发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8 吴金叶;呼包鄂城市群与产业集群耦合发展评价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9 史主生;基于产城融合的呼包鄂工业园区优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10 于肖肖;川渝城市群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930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0930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3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