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连拱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双连拱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出处:《市政技术》2016年S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前国内外双连拱隧道施工均采用从中导洞、侧壁导洞开挖,初期支护到中隔墙浇筑,主洞开挖,衬砌施工等传统施工方法,在有限的施工期限内采用传统的施工方法不能满足施工进度要求。通过技术研究,将各施工工序有机结合和无缝对接,使双连拱隧道施工更加科学、合理、快捷、有序。该项技术研究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对其他双连拱隧道工程的开挖施工项目具有借鉴、指导价值。
[Abstract]:At present the double arch tunnel construction are used in tunnel side wall pilot tunnel excavation, primary support to the middle wall pouring, the main tunnel excavation, tunnel construction and other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methods in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limited by the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methods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construction progress. Through the research,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and seamless docking, the double arch tunnel construction is more scientific, reasonable, efficient, orderly. This research has a broad market prospect, the other twin arch excavation of tunne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which has the reference value and guidance.
【作者单位】: 中国葛洲坝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分类号】:U455.411
【正文快照】: 1工程概况香山隧道位于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境内,该隧道为双连拱隧道(起止桩号:ZK5+911.512—ZK6+323.512)全长412 m,其中进口明挖段55 m,暗挖段320 m,出口明挖段37 m。隧道横断面由双向八车道通过渐变型式一和渐变型式二过渡为双向六车道,全线设计时速60 km/h。该项目前期由于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世军;吴怀义;熊世龙;;双连拱隧道的技术性设计[A];2001年全国公路隧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杨德春;唐琪;;双连拱隧道结构在地铁折返段应用与计算分析[A];第六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炳田;浦海;李海亮;董旭;;双连拱隧道开挖对桩基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A];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理论与应用——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炳田;浦海;李海亮;董旭;;双连拱隧道开挖对桩基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A];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姜玉松;孙勇;;双连拱隧道施工的关键技术分析[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6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06年
6 邓长平;薛志辉;郭廷云;;弹性抗滑桩在加固偏压双连拱隧道中的应用[A];中国公路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金丰年;王波;蒋美蓉;;双连拱隧道穿越破碎山体围岩稳定性数值分析[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8 苏晓峰;;小间距地铁隧道设计思路[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9 周翰斌;;正涌双连拱隧道开挖方法选择及施工监控量测[A];第二届全国地下、水下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李学东;;当家湾双连拱隧道施工中隔墙数值模拟分析[A];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通讯员 方玲 张智海;南京快速内环东线通车[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7年
2 通讯员 刘远峰 曹荟芹;荣获国家级工法证书[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7年
3 宋华震;且留绿水伴青山[N];河南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申玉生;软弱围岩双连拱隧道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新栋;既有隧道改扩建为双连拱隧道的受力与变形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2 陈青帅;城市软岩双连拱隧道施工力学行为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3 龚小陶;坞石隧道及富溪双连拱隧道稳定性有限元分析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4 王莉;双连拱隧道结构优化设计及施工方案的探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5 郭学达;基于粘弹塑性力学模型双连拱隧道施工过程动态力学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王志岳;广梧高速某双连拱隧道施工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刘彤;双连拱隧道施工过程有限元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8 胡国祥;双连拱隧道与分离式隧道优选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9 胡红卫;公路双连拱隧道的围岩稳定与施工工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10 李晓洪;软弱围岩双连拱隧道施工力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3688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368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