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历史城区居民出行活动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8-04-21 16:18

  本文选题:历史城区 + 活动模式 ; 参考:《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摘要】:探讨了历史城区内居民出行活动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依据扬州市历史城区居民调查数据,将居民出行活动划分为家-工作/学习(内)-家、家-工作/学习(内)-其他-家、家-工作/学习(外)-家、家-工作/学习(外)-其他-家和家-其他-家5种典型模式.采用多项Logit模型分析了5种活动模式的选择与居民个体及家庭属性之间的关系,并探索了不同活动模式下的出行方式选择情况.结果表明,个体出行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有无小汽车和家庭电动自行车数量显著影响着出行活动模式的选择,而家庭人口数、有无学龄前儿童、家庭自行车数、有无摩托车及家庭收入对于历史城区居民出行活动模式选择的影响并不显著.
[Abstract]: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residents in Yangzhou City, the travel activities of residents are divided into home work / study (home work / study), home work / study (home work / study),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data of the residents in the historical urban area of Yangzhou,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choice of the travel activities of the residents in the historical urban areas. Home-work / study (home-work / study), home-work / study (outside-other-home and home-home-home-5 typical patter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oice of five activity modes and the individual and family attributes of residents by using multiple Logit models, and probes into the choice of travel modes under different activity mod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x, age, occupation, number of cars and family electric bike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choice of travel patterns, while the number of family members, preschool children, family bicycles, The influence of motorcycle and family income on the choice of travel mode is not significant.
【作者单位】: 南京理工大学交通工程系;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08256,51008060)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资助项目(2012-K5-13)
【分类号】:U4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杨敏;陈学武;王炜;万涛;;基于活动模式的工作者出行生成预测模型[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2 宗芳;隽志才;;基于活动的出行方式选择模型与交通需求管理策略[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年01期

3 杨敏;王炜;陈学武;万涛;上官鹏程;;工作者通勤出行活动模式的选择行为[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励雅;邵春福;李霞;;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结构方程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2 ;Effect of Increase in Price of Oil on Behavior of Private Car Owners in Beijing[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年01期

3 张文佳;柴彦威;;基于家庭的城市居民出行需求理论与验证模型[J];地理学报;2008年12期

4 冉江宇;过秀成;陈永茂;羊钊;张晔;唐亮;;基于聚类非参数检验的动态停车需求分布特征[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5 邵昀泓;王炜;;出行需求分析的新方法:活动模型的应用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8年05期

6 刘炳恩;隽志才;李艳玲;龚博文;;居民出行方式选择非集计模型的建立[J];公路交通科技;2008年05期

7 黄正东;丁寅;张莹;;基于GIS可达性模型的公交出行预测[J];公路交通科技;2009年S1期

8 孟秋君;段淑红;谭思晨;;关于限行政策研究的文献综述[J];东方企业文化;2013年10期

9 古杰;周素红;闫小培;柴彦威;郑重;;基于文献引用关系和知识图谱的时空关系研究热点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09期

10 柴彦威;塔娜;;中国时空间行为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易如;张世秋;;油价上调对北京市私家车驾车者出行行为改变的影响[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红利;基于有限理性的城市交通系统均衡与拥挤收费策略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赵贝;居民出行方式选择与公交优先政策协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弘_";基于活动方法的个体出行行为分析与出行需求预测模型系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朝红;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评价[D];天津大学;2010年

5 翟华伟;轨道交通客流动态分布形式建模及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6 邵昀泓;基于活动的出行需求分析及信息影响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7 林振旭;网站特性与风险认知对消费者网络购买意愿影响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陈团生;通勤者出行行为特征与分析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9 宗芳;基于非集计模型的交通需求管理策略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周钱;基于家庭决策的交通行为和需求预测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基于出行链的通勤出行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靳增鑫;人均出行舒适度评定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3 赵贝;居民出行方式特征分析与公交优先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蔡美玲;平面信号交叉口通行效益分析及综合评价[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5 曾曦;市域多模式交通网络通勤出行选择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6 唐夕庭;基于学习潜能的个体出行行为分析[D];天津大学;2007年

7 陈园;基于活动模式的交通方式划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8 田庆斌;基于行为经济学理论的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刘敏;基于城乡一体化的交通需求分析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10 耿雪;城市型旅游交通行为分析及观光巴士设置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褚浩然;郑猛;杨晓光;韩先科;;出行链特征指标的提出及应用研究[J];城市交通;2006年02期

2 杨敏,陈学武,王炜,李文勇;基于人口和土地利用的城市新区交通生成预测模型[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3 高峰,姚荣涵,王殿海;基于Langevin方程的居民分布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年02期

4 李志瑶,隽志才,宗芳;居民出行时间选择及拥挤收费政策[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5 龚华,柴彦威,刘志林;深圳市民工作日生活活动时空结构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00年06期

6 高歌,张明芝;多分类有序反应变量Logistic回归及其应用[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勇;孙立军;;沥青混合料均匀性影响因素的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吴均;;浅析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及对策[J];科技资讯;2006年09期

3 谢利宝;杨建新;凌晨;;浅谈乳化沥青的储存稳定性[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6年09期

4 姜健;罗战友;汤捷;;轻量土无侧限抗压强度与湿密度影响因素研究[J];路基工程;2008年02期

5 邢晓明;;浅谈新型透水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因素[J];科技风;2009年11期

6 满开朋;;路面平整度应从基层抓起——基层施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对平整度的探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年07期

7 刘云波;;如何提高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年09期

8 刘涛;;浅谈沥青混凝土面层压实度的影响因素[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32期

9 李莉;;影响沥青路面平整度的因素[J];山西建筑;2010年29期

10 蔡旭;;浅析黄土隧道塌方[J];甘肃科技;2010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杨;沈海州;彭国雄;;基于神经网络的消防车辆行程时间计算模型[A];第一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丁;麻丽娅;;复杂路网中通行费拆分影响因素的案例分析[A];2008第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传宪;;高速公路网互通式立交的选型研究[A];天津市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4 刘会欣;武新奇;;沥青路面平整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七届(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星光;;高速公路扩建路基沉降特性及其影响因素[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6 赵瑞坤;李时华;;影响沥青路面平整度原因的分析与对策[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六届(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孙振平;刘朴;刘海峰;姜爱峰;;清水混凝土关键技术及其在中环线浦东段工程中的应用[A];中国混凝土进展2010[C];2010年

8 黎良说;;盐排高速公路隧道工程特殊地质施工方法[A];海南省公路学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6年

9 庞凌;吴少鹏;刘刚;;沥青紫外线老化试验影响因素的探讨[A];第一届两岸三地绿色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于岩磊;高维成;孙毅;;斜拉索参数振动精细化模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学英;谈充盈系数的影响因素[N];中华建筑报;2001年

2 童娜;汽车环保驾驶值得提倡[N];经济日报;2008年

3 徐新士;农村公路建设工程中的监理工作探讨[N];江淮时报;2006年

4 廖伊兵;路基结构层压实度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N];伊犁日报(汉);2010年

5 本报记者 于进;谁说“车多引发事故多”[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6 赵虎;上海组织农民工集中返乡[N];中国水运报;2008年

7 通讯员  郑爱兵 胡荣山;上海海大港航课题获18万元资助[N];中国水运报;2006年

8 陈姗姗;航运价格持续下滑[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祁晓玲;超速行驶是发生交通事故最危险的因素[N];中国工业报;2007年

10 金红;中国道路交通伤害研究报告发布[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席建锋;公路风吹雪雪害形成机理及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段冀阳;驾驶员的跟驰风险错觉与无意识行为模仿[D];清华大学;2012年

3 邵昀泓;基于活动的出行需求分析及信息影响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4 汪洁;高墩大跨连续刚构双幅桥风致干扰效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5 向睿;交通能耗在城市绿色交通规划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赵立东;沥青路面凝冰损坏影响因素及细观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7 周钱;基于家庭决策的交通行为和需求预测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8 张蕊;城市客运交通系统出行方式分担模型及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张永清;山区高速公路路基差异沉降特性与控制措施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10 肖同刚;隧道软弱围岩—支护系统安全性分析评价及其工程应用[D];同济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玲;深圳市货运代理市场管理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杨铭;长江三峡库区载货汽车滚装运输发展与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3 张科;国际集装箱班轮运输业价格竞争影响因素分析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4 颜敏;城市居民出行距离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5 孙胜海;钢绞线斜拉索采用粘性阻尼器的减振效果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6 段瑞芳;钢管混凝土拱桥拱肋缆索吊装施工预拱度设置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7 刘勇;航运企业竞争力关键因素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8 兰英;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施工仿真分析[D];西南石油大学;2009年

9 张杰;浙江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综合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10 关志强;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高速公路施工区安全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831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7831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e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