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基于改进响应面的桥梁抗弯刚度修正

发布时间:2018-05-14 12:31

  本文选题:响应面 + 单因素试验设计 ; 参考:《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7期


【摘要】:根据响应面法(RSM)的应用条件,从工程应用角度研究响应面法改进方法及桥梁抗弯刚度修正中确定设计空间大小的一般原则。利用单因素试验法,令抗弯刚度在初始设计值的基础上产生单位改变量,考察目标函数对应的改变量,建立两者之间的线性函数关系,以初始有限元模型的目标函数值和对应实测值的差值为目标,通过优化算法,使待修正参数的设计空间快速逼近最优区域。在优化的设计空间里建立响应面模型对桥梁结构抗弯刚度进行修正。数值算例和三跨连续梁实桥静载试验算例证明:该方法显著地提高了基于响应面的桥梁结构抗弯刚度修正的精度。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application conditions of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RSM), the improvement method of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and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determining the design space size in the modification of bridge flexural stiffness are studi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he single factor test method is used to make the bending stiffness produce unit change on the basis of the initial design value. The change quantity corresponding to the objective function is investigated, and the linear fun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s established. Taking the objective function value of the initial finite element model and the difference value of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d value as the target, the design space of the parameters to be modified is quickly approaching the optimal region through the optimization algorithm. The response surface model is established in the optimized design space to modify the flexural stiffness of bridge structure. Numerical examples and static load test examples of three-span continuous beam bridge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flexural stiffness correction of bridge structure based on response surface.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
【基金】: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科技-2012-02-028)
【分类号】:U4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运波,高伟,刘志勇;影响单索结构振动特性的参数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12期

2 赵斌;;基于遗传优化神经网络算法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J];河南科学;2008年04期

3 张建仁;吴晓俊;王磊;;锈蚀率对同类型RC梁抗弯刚度影响[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王卓;任晓强;闫维明;刘昌鹏;;简支梁桥结构抗弯刚度的快速检测方法与试验验证[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8年10期

5 魏金波;段欣;;考虑索支座振动的索力识别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6 张会群;郭柯娜;;桥梁工程长期挠度成因及控制措施[J];技术与市场;2011年06期

7 李玉红;郝宪武;;钢管混凝土桁架拱肋抗弯刚度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6年04期

8 刘志军;陈国平;;考虑抗弯刚度影响的斜拉索面内非线性自由振动分析[J];振动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9 雷华明;陈俊生;;盾构隧道施工阶段管片接头刚度试验研究[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7年12期

10 李胡生;张雷;林立;石春香;瞿志豪;;考虑刚度及铰支边界条件的短索索力求解方法[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狄小平;程纬;;考虑抗弯刚度影响的斜拉索索力实用计算方法[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卢慈荣;蒋建群;沈林冲;;盾构法隧道纵向受力分析模型探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一届、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徐锡瑶;;园弧曲线连续梁桥的计算[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城市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7年

4 张树义;李建强;;双向正交梁结构的受力特征分析[A];庆祝刘锡良教授八十华诞暨第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林长川;;缆索承重桥梁的合理设计[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上册)[C];1996年

6 江召兵;黄亚新;赵红亮;陈徐均;;利用平均刚度法求解浮桥动态响应[A];2009年船舶结构力学学术会议暨中国船舶学术界进入ISSC3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2009年

7 姚国文;周端明;向中富;;预浸式FRP片材加固补强技术研究与应用[A];第十七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詹豪;蒋志刚;胡平;易光湘;;带抗弯弹簧铰梁的自由振动分析[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6年

9 燕斌;冯云成;;高烈度区桥墩系梁对桥梁抗震性能的影响[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10 李靖森;;变截面高墩台的刚度计算[A];全国桥梁结构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199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巍;悬臂浇筑混凝土桥梁节段间接缝对挠度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2 王凌波;在役预应力梁桥残余承载力评估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3 易云q;梁拱组合体系设计理论关键问题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徐宏;桥梁拉(吊)索损伤后力学分析及安全评价[D];长安大学;2008年

5 徐郁峰;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施工控制理论与核心技术研究及软件开发[D];华南理工大学;2004年

6 黄正荣;基于壳—弹簧模型的盾构衬砌管片受力特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7 滕启杰;钢管混凝土拱桥的极限承载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李平杰;多支承索杆振动参数识别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唐冕;大跨度自锚式悬索桥的静动力性能研究与参数敏感性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10 周海鹰;盾构隧道衬砌管片结构的力学性能试验及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显张;基于裂缝特征在役混凝土桥梁结构状态评估[D];长安大学;2011年

2 谢晓峰;索的抗弯刚度识别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3 高波;钢筋混凝土桥墩开裂刚度理论与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4 崔聚印;基于遗传优化神经网络算法的桥梁结构参数识别技术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5 李娜;变截面钢—混凝土组合箱梁桥结构性能仿真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6 李克先;考虑接头尺寸效应的隧道管片设计优化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7 徐有为;柔性拉索索力测试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8年

8 何玮;双箱钢梁桥局部构造对受力性能影响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9 邓苗毅;基于静载试验的梁桥结构损伤系统识别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10 李庭波;索力测试频率法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878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8878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1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