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重交通荷载作用下港区地基工作区深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6 09:37

  本文选题:隧道工程 + 重交通荷载 ; 参考:《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S1期


【摘要】:基于重交通荷载作用下港口地基工作区深度现场试验,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重交通荷载作用下港口地基的数值模型。通过现场试验监测结果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合理性,并对重交通荷载作用下港区地基工作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最后,针对港区地基设计计算中砂垫层厚度、接地面积和轮压等重要参数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交通荷载作用下,港区地基附加应力与自重应力比等于0.2和0.1的深度分别约为1.63和2.03 m;竖向应变在淤泥质黏土层顶部最大;侧向位移沿深度和水平方向呈先增大后减小;随着砂垫层厚度的增加,地基中的最大竖向应变和最大侧向位移逐渐减小,当砂垫层厚度为1.25 m时,地基工作区深度恰好位于砂垫层底部;随着接地面积和轮压的增大,地基工作区深度和地基中的最大竖向应变和最大侧向位移均逐渐增大。
[Abstract]:Based on the field test of the depth of the port foundation working area under heavy traffic load, the numerical model of the port foundation under heavy traffic load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finite difference software FLAC3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numerical model is verified by the monitoring results of field tests, and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the foundation in the port area under heavy traffic loads is studied in depth. Finally, some important parameters, such as thickness of sand cushion, ground area and wheel pressure, are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heavy traffic load, the depth of the ratio of additional stress to deadweight stress is about 1.63 and 2.03 m.The vertical strain is the largest at the top of silt clay layer. The lateral displacement increases first and then decreases along the depth and horizontal direction, and the maximum vertical strain and the maximum lateral displacement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thickness of the sand cushion, when the thickness of the sand cushion is 1.25 m, The depth of the working area is exactly at the bottom of the sand cushion, 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ground area and wheel pressure, the depth of the working area and the maximum vertical strain and the maximum lateral displacement in the foundation increase gradually.
【作者单位】: 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黄土地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216) 交通运输部水运工程建设项目 山西省交通建设科技项目(11 2 05)
【分类号】:U655.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松柏;水上定位工作区及其应用[J];水运工程;1982年07期

2 李明哲,伏见正则;关于圆形和方形城市工作区道路交通面积的解析与比较(英文)[J];运筹学学报;2002年02期

3 杨勇;吴玉卓;李晓明;李能富;;公路养护工作区的管理研究[J];交通标准化;2010年12期

4 曹瑾鑫;杨新苗;钱劭武;冯佳;;工作区渐变段设置标准探讨[J];交通标准化;2006年04期

5 朱永光;陆晶晶;矫芳芳;;美国高速公路工作区合流控制策略介绍与启示[J];华东公路;2010年03期

6 隋中田;单向交通控制条件下驾驶员延误模型研究[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7 黎忠文;通风设计应用PC-1500微机[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1993年02期

8 肖鹏;道路路基工作区与路基路面结构分析[J];华东公路;1996年05期

9 张晓瑾;;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道路交通指路标识系统改善研究与设计[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年05期

10 张庆勇;;上海至武威国家重点干线公路南阳至内乡段可研工程的地质遥感调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年3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洪亮;王晓华;沈可;;天津滨海新区重载交通工作区深度的分析[A];科技创新 绿色交通——第十一次全国城市道路交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朱铁耕;;灰砂桩处理软土路基的研究与利用[A];全国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1年

3 付少兰;陈从新;周增辉;;复杂地质条件路堑边坡工程地质勘察方法浅析[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4 李永亮;李红锋;;论路线、路基和路面综合设计的重要性[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7卷)[C];2007年

5 金明新;田晋跃;;高速公路养护作业警告区最小长度和限速标志设置的探讨[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孙晓蓉;贵毕路扎佐征费站树通道“窗口”新形象[N];贵州日报;2007年

2 刘蔚;限行成功还需冷静思考[N];中国环境报;2007年

3 辛义生;货车封顶 严防超载[N];山西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晓雷;公路改扩建作业区交通安全分析与设施设置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佳根;高速公路扩建工作区交通组织优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2 刘明;等级公路路面结构支撑体系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何元通;昭待公路K307+715-K308+070段边坡稳定性分析及防治对策[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4 朱继彬;高速公路大修工程交通组织方案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5 徐景翠;高速公路改扩建作业区保通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6 任亚龙;110国道辅线K49+010~K58+140段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7 王亮;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及施工地质超前预报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8 王燕;城市客运交通系统分析与评价[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9 朱永光;高速公路施工区交通组织与作业段长度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10 占辉;大流量交通状态下的高速公路改扩建交通组织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699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0699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d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