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公路实际通行能力理论模型
本文选题:公路 + 通行能力 ; 参考:《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摘要】:震后公路实际通行能力理论模型是震后公路实际通行能力快速评估技术的重要基础。对震后公路实际通行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建立了震后公路实际通行能力理论模型;利用生命线地震工程和交通系统工程分析方法,分析了震后公路实际通行能力对于震后应急救援决策工作的重要性,介绍了震后公路交通易损性,定义了震后公路的震害度及平均震害指数临界区间,研究了震后公路的实际通行能力影响因素,推导出震后公路的通行概率,定义了地震对于公路实际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进而建立了震后公路实际通行能力的理论模型。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Abstract]: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actual capacity of post-earthquake highway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rapid evaluation of actual capacity of post-earthquake highway. The actual capacity of post-earthquake highway is deeply studied,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practical capacity of post-earthquake highway is established, and the methods of seismic engineering and traffic system engineering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actual capacity of post-earthquake highwa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actual capacity of the post-earthquake highway to the post-earthquake emergency rescue decision-making, introduces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post-earthquake highway traffic, and defines the critical interval of the earthquake damage degree and the average earthquake damage index of the post-earthquake highway.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actual capacity of the post-earthquake highway are studied, the probability of the post-earthquake highway is deduced, the correction coefficient of the earthquake to the actual capacity of the highway is defined, and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actual capacity of the post-earthquake highway is established. The validity of the model is verified by an example.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南京工业大学交通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08291)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计划(11KJB580002)
【分类号】:U491;P31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永义;周正华;范燕;蒋知之;;基于区间直觉模糊数的地震应急服务点选址模型[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3年06期
2 李永义;李伯权;储浩;;交通生命线系统震后应急调度模型及方法[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3 陈艳艳,王光远;考虑供需随机性的道路交通系统震害引发损失期望评估[J];世界地震工程;2003年01期
4 姜淑珍,柳春光;三亚市交通系统易损性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世敏;倪永军;冯志强;符圣聪;江静贝;;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内城市防震减灾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S1期
2 李永义;柴干;吕孟兴;;高等级公路施工路段服务水平及仿真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3 栾硕;胡东方;肖军;;智能交通系统模型的研究和算法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4 李素艳;杨东援;赵娅丽;;地下道路出入口交通组织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5 刘江,吕庆丰;山区双车道公路延误车头时距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6 刘江;周建;荣建;任福田;;基于超车率的双车道公路服务水平量化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7 王昊;王炜;陈竣;;车速离散性对高速公路实际通行能力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8 王震远,樊怀玉;北京市某商务居住综合区交通影响评估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任云峰;;浅谈城市慢行交通系统[J];才智;2012年02期
10 王琪;陈宇峰;;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交通事件检测[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弘;戚静;何黎明;;公交停靠站容纳线路优化模型[A];科技创新 绿色交通——第十一次全国城市道路交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何宁璇;;旅游城市的旅游交通组织与效果分析的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朱志高;;邵阳市人民广场环形交叉口交通改善方案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玉宝;杨丽;;公路弯道综合因素误差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分析[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5 邢恩辉;王锐;贾元华;;视频检测技术在寒区城市快速路交通流特性研究的应用[A];第十二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倪先其;;四川省内宜高速公路收费站拥堵问题的思考[A];中国高速公路管理学术论文集(2009卷)[C];2009年
7 田燕玲;;浅论提高高速公路收费服务水平[A];中国高速公路管理学术论文集(2010卷)[C];2010年
8 任少飞;王宁;;现代化视角的城市道路交通策略[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9 晏班夫;刘多贵;邵旭东;;基于概率的桥梁网络性能评定研究[A];第十九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10 牟德一;;不确定条件下的应急调度[A];第十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第十四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俊杰;基于ArcGIS Server的震害风险管理系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陈晨;基于细胞自动机方法的城市交通流模拟及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杨远舟;快速公交时空优先策略及其建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王力劭;基于冲突点探测的机非混合交叉口微观仿真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郑贤清;基于交通录像资料的交通流参数测量和模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张驰;考虑空间视野的高速公路运行速度预测模型与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7 于福华;特长高速公路隧道交通流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8 钱润华;军事力量水路输送转运系统建模优化与仿真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9 马洪;轨道交通枢纽动态换乘效率及网络客流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10 张明;终端空域扇区规划及运行管理关键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宇萃;基于时空相关性分析的城市交通模式评价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辉;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物流配送路径优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许晗;城市近邻工业园区域公路网规划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王赛政;动态交通条件下车辆导航系统的最优路径规划方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威;城市快速路系统优化方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谭少平;高速公路对城镇体系的影响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尹小梅;公交车辆进出站行为对道路交通流的影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卿焱景;城市地铁建设期间交通需求预测[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长春;基于准时信息的公交调度管理[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10 彭利兵;基于克隆选择算法的城市交通干道信号协调控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苒;潘郁;;地震应急物资中转站选址模型与算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0期
2 黄龙生,姜淑珍;公路桥区域性震害预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5年04期
3 林欣;李鸿晶;;有限运力条件下的地震救灾物资调度模型及方法[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4 江金生,程晓良;二阶问题的一个类Wilson非协调元[J];计算数学;1992年03期
5 陈一平,陈欣;公路交通系统震害预测计算机辅助系统DPLH简介[J];建筑科学;1994年04期
6 徐泽水;;区间直觉模糊信息的集成方法及其在决策中的应用[J];控制与决策;2007年02期
7 李永义;李伯权;储浩;;交通生命线系统震后应急调度模型及方法[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8 谈烨,仲伟俊,徐南荣;多种资源受限多项目排序问题的两层决策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年02期
9 徐泽水;陈剑;;一种基于区间直觉判断矩阵的群决策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年04期
10 刘春林,何建敏,施建军;一类应急物资调度的优化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喜华;屈辙;熊传江;;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的通行能力研究[J];科技信息;2010年18期
2 柳广兴;杨永清;;北京市次干道上车道被占用对通行能力的影响[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3 张磊;;公交车道被占用对城市公共交通通行能力的影响[J];科技致富向导;2014年03期
4 李明;;高速公路收费站通行能力研究[J];科技信息;2012年27期
5 刘婷娟;何怀玉;;多转向多车型车流通过主路的通行能力[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6 李松桦;冯慧敏;王雷;;基于数值逼近方法的车道占用对城市交通通行能力影响分析[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年11期
7 李文权,田新现;多车型车流穿越多车道主路的通行能力[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8 李标;武连港;;基于ArcGIS Engine的城市干道网络通行能力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S1期
9 刘一鸣;;改善城市道路交通微循环 提高城市路网通行能力——结合工程实例,浅析城市交通拥堵点的改造和治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年06期
10 张宁;城市快速道路车道合道路口通行能力分析之半马尔可夫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炯为;刘建军;;城市道路立交通行能力和建设分行立交标准的研究[A];全国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1年
2 刘江;杨永勤;;基于可变减速时间的通行能力理论模型研究[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上册)[C];2005年
3 梁春福;甄曦;于立军;;高速公路收费站通行能力分析[A];中国高速公路管理学术论文集(2010卷)[C];2010年
4 王超;;改善收费站通行能力的措施分析[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C];2009年
5 周荣贵;常成利;刘洪君;;城镇干线公路的通行能力与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公路学会’2000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0年
6 赵宪尧;;道路立体交叉规划设计流向流量予测及交通服务水平评价[A];全国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1年
7 王昊;吴娇蓉;冯建栋;;基于仿真的行人限流设施特性及设计关键指标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C];2012年
8 李文权;王炜;;高速公路上匝道合流区通行能力分析[A];中国运筹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卷)[C];2004年
9 马俊来;边扬;王炜;;高速公路合流区上匝道混合车流通行能力研究[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上册)[C];2005年
10 罗晓辉;吴海燕;王锐英;张蕊;;城市非机动车综合治理措施[A];第七次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跃彬;今年新建24条路通行能力再提高[N];石家庄日报;2011年
2 记者 李凤虎;车辆通行能力提高50%[N];河南日报;2008年
3 何辛;都江堰市政协献策 提高城区交通通行能力[N];四川政协报;2009年
4 本报通讯员 张建邋本报记者 秦宵喊;草场门广场改造,通行能力提三成[N];南京日报;2008年
5 省政协常委 李志跃;提高省城通行能力[N];光华时报;2007年
6 刘丽莲 高晶晶 邸进;河北保定以树养路提高通行能力[N];中国交通报;2013年
7 记者 韩红新;广场西口通行能力提高40%[N];兰州日报;2010年
8 张靖;中心城区通行能力提高15%[N];北京日报;2004年
9 记者 陶小爱邋通讯员 胡宜苏;城区通行能力提高20%以上[N];湖南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蟠桃宫通行能力大增[N];贵阳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谢军;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分析与服务质量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永清;互通式立体交叉通行能力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卢智军;高速公路混合车流车速及通行能力的仿真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3 童方仲;基于生灭系统对城市道路施工区域通行能力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4 肖胜;城市道路路段交通管理对其通行能力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钟园;建设项目出入口通行能力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6 李秀文;城市快速路分、合流区通行能力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7 丁创新;高等级公路收费站通行能力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8 赵述捷;高速公路收费通行能力及关键设计参数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9 陈贺;北京地区高速公路收费站通行能力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2年
10 田根平;高等级公路收费站通行能力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939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093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