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人-桥竖向耦合振动计算方法

发布时间:2018-09-12 13:12
【摘要】:为了分析轻质人行桥的人-桥竖向耦合振动,建立了基于双脚支撑人体计算模型的人-桥耦合振动方程。根据行人在刚性地面行走时的步伐荷载计算结果与文献给出的步伐荷载时程曲线对比,验证了双脚支撑人体计算模型能较好地模拟行人的脚步力特性并讨论了合理的人体参数取值范围。以一座跨度22.8 m、第一阶竖弯自振频率7.23Hz的铝合金人行桥为例,运用Monte Carlo法模拟人群的步行参数,形成不同密度人群过桥的随机工况,并用直接积分法计算了考虑人群-桥竖向耦合振动的铝合金人行桥动力响应。计算结果表明,当人群密度较大时,考虑人桥耦合的人致振动卓越频率趋于分散,其振动响应明显小于不考虑耦合影响的计算结果。
[Abstract]:In order to analyze the vertical coupling vibration of a light-weight footbridge, a human-bridge coupling vibration equation based on the human body model with two feet support i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the step load of pedestrians walking on rigid ground and the time history curve of the step load given in the literature, a comparison is made between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nd the time history curve of the step load. It is verified that the calculation model of human body supported by two feet can well simulate the footstep force characteristics of pedestrians and the reasonable range of human parameters is discussed. Taking an aluminum alloy footbridge with a span of 22.8 m and a first-order vertical bending natural vibration frequency 7.23Hz as an example, the walking parameters of the crowd were simulated by using the Monte Carlo method, and the random working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density people crossing the bridge were formed.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aluminum alloy footbridge considering the vertical coupling vibration of crowd and bridge is calculated by direct integr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population density is high, the excellent frequency of the human-induced vibration 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coupling of the human bridge tends to disperse, and the vibration response is obviously smaller than the calculated result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coupling effect.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8460)
【分类号】:U44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顺永,黄芝;基础三自由度耦合振动参数的现场测定[J];岩土工程学报;1984年02期

2 戴德成,任勇生;矩形板的非线性热弹耦合振动[J];振动工程学报;1990年02期

3 刘玉标,申仲翰;冰与结构的耦合振动模型[J];海洋工程;2000年04期

4 李永乐;强士中;廖海黎;;风速场模型对风—车—桥系统耦合振动特性影响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6年01期

5 黄新艺;陈彦江;盛洪飞;李岩;;多轴车辆—桥梁耦合振动响应的数值解法[J];公路交通科技;2008年12期

6 李永乐;向活跃;臧瑜;强士中;;双车交会过程的风-车-桥耦合振动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1年12期

7 殷新锋;刘扬;蔡春声;彭晖;;轮胎接触面对车-简支梁桥耦合振动的影响[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8 王宁波;任伟新;肖祥;;列车-桥梁耦合振动研究综述[J];力学进展;2012年05期

9 刘钰;范晨光;高芳清;张同刚;;考虑跳车情况下的车-桥耦合振动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2年S2期

10 王少钦;夏禾;郭薇薇;杜宪亭;;考虑桥梁几何非线性的风-车-桥耦合振动分析[J];工程力学;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谭长建;祝兵;;拉索桥面耦合振动及相邻索耦合振动分析[A];第十八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2 高芒芒;潘家英;杨宜谦;;地基基础刚度对列车-桥梁耦合振动响应的影响[A];铁道科学技术新进展——铁道科学研究院五十五周年论文集[C];2005年

3 韩万水;马麟;刘健新;;风环境下汽车-桥梁系统侧向空间耦合振动关系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册)[C];2009年

4 王树勇;;旋转弹性梁弯曲与拉压的耦合振动[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6(11)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11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何发礼;宁晓骏;李乔;;列车~曲线梁桥耦合振动的车辆模型研究[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6 王国治;;舰艇机械结构的耦合振动及水下噪声控制[A];第十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小珍;张黎明;童登国;强士中;;公路桥梁与车辆耦合振动理论与分析模型[A];第十八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8 石立群;陈自力;石立君;马傲玲;;斜拉桥的索-桥面耦合振动非线性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1年

9 葛玉梅;周述华;李龙安;;斜拉桥在考虑风效应时的车-桥耦合振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10 杨燕;丁虎;陈立群;;车路耦合非线性振动有限长道路模型研究[A];第九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会议手册[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媛;车辆—轨道—桥梁系统的空间耦合振动及其环境振动[D];天津大学;2007年

2 王达;基于有限元模型修正的大跨度悬索桥随机车流车—桥耦合振动分析[D];长安大学;2008年

3 徐信芯;旋挖钻机钻杆耦合振动分析与减振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4 徐翔;船舶复杂推进轴系耦合振动理论及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5 蔡成标;高速铁路列车—线路—桥梁耦合振动理论及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6 岳祖润;铁路桥梁三维耦合振动仿真与墩台状态评估[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2年

7 陈彬;舵机电液伺服调节器耦合振动特性及其控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周勇超;地震及汽车作用下长大混凝土桥梁振动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龙;发动机曲轴耦合振动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2 魏永明;车—线—桥耦合振动及其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2年

3 张洁;公路车辆与桥梁耦合振动分析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4 魏晓军;大跨度斜拉桥索—桥耦合振动分析与实验[D];中南大学;2011年

5 刘飞军;几江长江公轨两用悬索桥风—车—桥耦合振动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6 朱玉龙;基于并行算法和有限元法的车—线—桥耦合振动分析[D];中南大学;2013年

7 王帆;钢管混凝土拱桥车—桥耦合振动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姚成钊;考虑桥面不平顺影响的公路车辆—桥梁耦合振动分析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9 毛国辉;带“S”形人行桥的大跨径双层斜拉桥车—桥耦合振动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10 谢桃李;矿井运输设备-轨道-巷道底板耦合振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2391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2391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4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