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动态载荷下粘弹性路面动力响应的精确模拟

发布时间:2018-11-23 08:47
【摘要】:研究车辆荷载作用下粘弹性路面动力响应模拟问题。实际的粘弹性路面结构属于典型的粘弹性层状结构,并且承受的车辆载荷随着车辆的不同是动态变化的。传统的路面设计方法是以静态车辆载荷为基础,用线弹性材料模型代替实际路面粘弹性材料的流变性模型,从而得出的路面动力响应模拟结果与实际需求误差较大。提出了一种动载荷下粘弹性路面动力响应模拟方法,建立了路面的三维瞬态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施加移动车辆载荷和粘弹性本构关系的实现,分析行车速度,载荷大小和作用位置变化时不同深度的动力响应规律,并根据模拟分析结果,进行了动力响应现场实测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模拟数据与实际测试数据误差相差较小,比传统算法有较大改进,表明建立的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实际车辆载荷下沥青路面的动力响应。
[Abstract]:The dynamic response of viscoelastic pavement under vehicle load is studied. The actual viscoelastic pavement structure belongs to the typical viscoelastic layered structure, and the vehicle load is dynamic change with the vehicle. The traditional road surface design method is based on static vehicle load and the linear elastic material model is used to replace the rheological model of the actual road surface viscoelastic material. In this paper, a dynamic response simulation method for viscoelastic pavement under dynamic load is proposed, and a three-dimensional transient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odel of the pavement is established. The speed of the vehicle is analyzed by applying the moving vehicle load and viscoelastic constitutive relation. The dynamic response law of different depth is obtained when the load size and action position are chang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simulation analysis, the field test of dynamic response is carried ou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error between the simulated data and the actual test data is relatively small, which is better than the traditional algorithm. It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can simulate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asphalt pavement under the actual vehicle load.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榆林学院能源工程学院;
【基金】:陕西省交通厅项目(08-12K)
【分类号】:U416.2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马新;郭忠印;杨群;;移动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动态响应三维有限元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单景松;黄晓明;廖公云;;移动荷载下路面结构应力响应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1期

3 陈一锴;何杰;张卫华;储庆中;;动态载荷作用下半刚性沥青路面动力响应分析[J];系统仿真学报;2012年07期

4 李皓玉;杨绍普;李韶华;;车、路的相互作用下沥青路面动力学特性分析[J];振动与冲击;2009年04期

5 曹志刚;蔡袁强;徐长节;;移动车辆荷载作用下路面的动力响应[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新;郭忠印;杨群;;移动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动态响应三维有限元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2 陈一锴;何杰;彭佳;祁志国;任秀欢;;基于动载荷模拟的半刚性沥青路面响应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3 陈竹师;;城区道路沥青罩面病害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福建建设科技;2011年04期

4 邓洪亮;王正念;廖丹;刘旭;;移动荷载下复合夹层用于PCC+AC路面防裂效果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5 武可爽;;热拌薄层罩面力学响应分析[J];广东科技;2010年10期

6 刘俊卿;王保实;陈诚诚;晁媛媛;;车辆荷载作用下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的应力响应分析[J];公路;2011年06期

7 欧金秋;崔新壮;王聪;郑骁;;考虑车辆移动效应和超载的排水基层路面结构动力分析[J];公路;2011年09期

8 卜建清;张大明;;参数变化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J];公路;2012年03期

9 杨春风;王雷;;移动非均布荷载作用下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动力响应分析[J];公路;2012年04期

10 欧金秋;崔新壮;王聪;郑骁;;考虑车辆移动效应和超载的排水基层路面结构动力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皓玉;车辆与路面相互作用下路面结构动力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但汉成;饱和沥青路面动力耦合分析与路面非饱和排水设计理论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郑仲浪;重载车辆作用下沥青路面层间力学行为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4 张锋;深季节冻土区重载汽车荷载下路基动力响应与永久变形[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5 孙筠;已建软基桥梁桥头跳车的处治方法机理分析及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王崇涛;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与动力响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7 郑传峰;柔性基层沥青稳定碎石矿料接触面细观强度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张丙强;车辆—路面系统耦合振动分析及乘坐舒适度评价[D];中南大学;2013年

9 巢万里;高速公路桥隧过渡段力学行为与动力响应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10 张光海;北方滨海地区沥青路面损伤机理及使用寿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荣联;沥青路面结构体系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2 祁文洋;水、动荷载耦合作用下沥青路面损坏机理分析与设计[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3 李运超;路面刻槽引起的车辆路面耦合振动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杜铁军;钢筋混凝土箱梁桥桥面铺装有限元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黄辉;高速公路路基的动力特性及施工工艺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马涛;风积沙路基施工工艺和交通荷载作用下路基动力响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吴罗成;移动荷载作用下土体的动力响应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8 尚晋;不同温度和轮载下沥青混合料车辙数值模拟[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王保实;移动荷载作用下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动力响应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孙宗杰;路面结构动力响应信息初步监测及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绣贤;关于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中抗剪指标的建议[J];公路;2004年12期

2 单景松;黄晓明;廖公云;;移动荷载下路面结构应力响应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1期

3 董泽蛟;谭忆秋;曹丽萍;钟阳;;水-荷载耦合作用下沥青路面孔隙水压力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4 董泽蛟;曹丽萍;谭忆秋;;饱水沥青路面动力响应的空间分布分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5 舒富民;钱振东;;移动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的动力响应分析[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7年03期

6 沙爱民,江晓霞;路面动态特性分析[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1年02期

7 张永林,钟毅芳;汽车道路双轮辙多点随机激励建模与仿真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4年06期

8 孙璐,邓学钧;运动分布荷载作用下弹性地基上无限大板瞬态响应[J];应用力学学报;1997年02期

9 侯芸,郭忠印,田波,杨众;动荷作用下沥青路面结构的变形响应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02年03期

10 蒋建群;周华飞;张土乔;;移动荷载下粘弹性地基上无限大板的稳态响应[J];中国公路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朱孔源;车辆—柔性路面力学相互作用系统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1年

2 王金昌;广义荷载作用下道路与软基共同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宁国钧;正交异性钢板桥面的磨耗路面[J];世界桥梁;1979年04期

2 台电仓;沥青路面材料及结构组合设计[J];公路;2000年07期

3 周雷;高性能沥青混合料在济南西外环高速公路上的应用[J];铁道建筑技术;2000年01期

4 李晓明,史景宏;沥青路面施工质量与工艺控制技术[J];公路交通技术;2000年04期

5 雒泽华;沥青路面压实设备的革命[J];建筑机械;2001年07期

6 陈胤甫;浅谈沥青路面拌和法施工质量的保证[J];湖南交通科技;2001年03期

7 谢永彰,程永舟,高飞;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J];公路与汽运;2001年02期

8 蔡岳雄,朱梦良;高速公路路面结构选型[J];中外公路;2002年04期

9 许润龙,胡文华;昌九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的思考[J];华东公路;2003年04期

10 黄腊泉;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J];中外公路;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团结;;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横向裂缝的动荷载响应[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下册)[C];2005年

2 王晓光;;重载下沥青路面的力学响应的ANSYS模拟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程杰;;如何避免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的产生[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9卷)[C];2008年

4 钱国超;;江苏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十五”技术回顾与展望[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C];2009年

5 孟书涛;;沥青路面早期损坏与结构设计的关系[A];第五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肖宁;;沥青路面技术研究的思考与探索[A];2004年道路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苗;;沥青路面的预防性养护[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9卷)[C];2008年

8 黄经纬;;浅谈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应用[A];中国公路学会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于波;;浅谈沥青路面早损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沈金安;;引进国外成熟技术实现公路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泗珍 谢培宁 刘玉琴;江苏高速公路国内领先国际先进[N];新华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刘布阳;苏交科:在改制“炼丹炉”中浴火重生[N];中国交通报;2011年

3 杜贵昌;浅谈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和预防措施[N];晋中日报;2010年

4 朱振宇;江苏交通科学研究院集成研究打造抗水损沥青路面[N];中国交通报;2011年

5 实习记者 赖囝楠;浙江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换颜”[N];中国交通报;2011年

6 王远洋 孙燕 程佳祺;城市非主干道推广沥青路面[N];蚌埠日报;2009年

7 记者 王远洋 通讯员 陈丁丁;沥青路面封层工效提高近百倍[N];蚌埠日报;2009年

8 朱玉清 谢春霖;市区六条主干道将铺设沥青路面[N];湄洲日报;2009年

9 李闯民;让路面告别“水世界”[N];中国交通报;2002年

10 忻州公路分局 张建强;浅析水对沥青路面造成的破坏及预防措施[N];山西科技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忠红;重型车辆—沥青路面系统动力响应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2 王虹;基于融雪化冰的传导沥青路面优化设计及粘弹性响应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光海;北方滨海地区沥青路面损伤机理及使用寿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4 杨博;沥青路面节能减排量化分析方法及评价体系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5 刘福明;长寿命沥青路面损伤行为及其结构寿命合理匹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克非;极端气候下沥青路面破坏机理与修复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7 庄传仪;基于加速加载响应的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指标与参数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8 徐鸥明;长寿命沥青路面设计指标与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9 郭红兵;设置开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裂缝缓解层的沥青路面抗裂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10 王书云;基于生心理因素的沥青路面性能关键参数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其践;沥青混凝土路面温度与老化梯度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姜华木;再生型沥青路面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3 薛文;重载作用下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4 蔡云梅;沥青路面水损害——孔隙水压力影响因素的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5 孙岩松(Xayasone Xongyongyar);老挝沥青路面气候分区及混合料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6 郭毅;西藏地区柔性粒料基层沥青路面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7 刘斌清;基于控制反射裂缝的沥青路面复合基层合理结构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8 孙德栋;重载交通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的理论与工程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9 马士宾;低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10 高智杰;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疲劳寿命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509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3509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9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