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隧道分部开挖的围岩松动区演变分析

发布时间:2019-01-21 10:36
【摘要】:以乌蒙山二号四线铁路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对比研究分部开挖与一次成洞的松动区形态和大小差异,再结合现场测试结果,分析隧道分部开挖的松动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一次成洞松动区范围要普遍大于多部开挖的最终松动区范围,最大径向松动深度高出12.6%,最小径向松动深度高出41.2%;在松动区分布形态上,一次成洞表现为左右基本对称,多部开挖具有一定的不对称性,且多部开挖基本是从拱顶到边墙部位依次减小,而一次成洞则呈"拱顶拱脚拱肩边墙"的分布形式。多部开挖时,先挖部分的松动区随着后续开挖部的推进有所增加,后挖部对先挖部的影响表现为:"上下关系"强于"左右关系";另一方面,左右对称位置后挖侧松动区略大于先挖侧,说明先挖部对后挖部亦有劣化作用;其最终松动区是各开挖部相互影响和发展的结果,体现过程相关性。
[Abstract]:Taking the Wumengshan No. 2 railway tunnel as the engineering background, the difference of the loosening zone shape and size between the partial excavation and the once formed tunnel is studied by mean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the field test results are combined. The evolution law of loose zone in tunnel excavation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rea of single cavern loosening zone is generally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final loosening zone of multiple excavations, the maximum radial loosening depth is higher than 12.6, and the minimum radial loosening depth is higher than 41.2 percent. In the distribution of loosening zone, the primary cavern is symmetrical to the left and right, and the excavation of many parts has some asymmetry, and the number of excavations decreases from the arch top to the side wall in turn. And once the hole is a "arch foot arch shoulder side wall" distribution form. With the advance of the subsequent excavation, the loosening zone of the first excavation part increases,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later excavation part on the first excavation part is as follows: the "up-and-down relationship" is stronger than the "left and right relationship"; On the other hand, the loosening zone of the left and right symmetrical position is slightly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first excavation,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first excavation has a deterioration effect on the latter, and the final loosening area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ach excavation, which reflects the correlation of the process.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208437) 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2010G016-H)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SWJTU12BR039)
【分类号】:U45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蔡成国,孟照辉,熊昌盛;围岩松动圈地球物理方法检测[J];西部探矿工程;2004年07期

2 郭亮;李俊才;张志铖;成守金;;地质雷达探测偏压隧道围岩松动圈的研究与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3 武军;廖少明;张迪;;基于颗粒流椭球体理论的隧道极限松动区与松动土压力[J];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笑;彭阳;;浅埋大跨度隧道施工阶段临时支护安全性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2 龙刚;杨本水;宣以琼;;地下工程锚喷支护技术的全面质量控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3 马守龙;;新型半刚性网壳锚喷支护技术在软岩巷道中的适用性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4 郭建新;高永涛;;基于软破围岩锚喷支护位移理论的隧道支护时间分析[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5 丁常国;贺淑焕;;深基坑开挖与板肋式锚杆挡墙逆作法施工技术[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6 朱永生;杨其新;;隧道施工导致的地表移动及变形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7 孙海涛;丁德馨;刘东燕;杨挺拔;;隧道喷射混凝土衬砌构筑时机的数值模拟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5期

8 蒋美蓉;孙尚业;肇亮;;已建地下工程结构功能影响因素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9 周太全;华渊;吕宝华;;软岩隧道湿喷纤维砼支护施工过程非线性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S1期

10 文竞舟;王成;刘礼标;;锚杆轴力反算围岩塑性区及松动区范围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继辉;赵亚峰;麻玉鹏;;非轴对称下隧道锚网喷支护结构的可靠度分析[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2年

2 童景盛;王胜利;敖运安;;侧压力系数研究与实践[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2年

3 郭佐宁;;锚网索联合支护技术在回采巷道支护中的应用[A];西部矿山建设工程理论与实践[C];2009年

4 蔡志伟;林志;;大断面连拱隧道围岩与中墙受力及变形规律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黄俊;;花岗岩地区宽体公路隧道设计探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征;;隧道开挖横向空间效应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董事尔;罗晏斌;唐姝;孙鸿玲;张鹏;;深埋连拱隧道二次衬砌稳定性有限元分析[A];四川省力学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曲培亭;;隧道地层变位的蒙特卡罗有限元模拟[A];首届山东材料大会论文集(土木建筑篇 下)[C];2007年

9 华渊;周太全;吕宝华;;基于响应面法的软岩隧道湿喷纤维混凝土支护结构可靠度分析[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10 党秀英;谭一鸣;陈太林;李约汉;;锚喷支护设计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同彬;深部岩石蠕变特性试验及锚固围岩变形机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李鹏飞;海底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郭磊;浅埋暗挖水下隧道管棚作用机理及开挖的扰动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黄伟;矿井补偿收缩钢纤维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与工程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5 彭念;原位扩建隧道围岩力学响应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吴梦军;大跨扁平连拱隧道施工时空效应与二次衬砌最佳支护时机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7 张永杰;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隧道围岩稳定性及风险分析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8 王建秀;腐蚀损伤岩体中的水化—水力损伤及其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9 李攀峰;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工程地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10 沈细中;深基坑工程基本过程数值模拟及实时优化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占武;支护参数对隧道围岩影响的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赵亮;基于有限差分的巷道支护方案模糊筛选系统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3 梁苗;云驾岭深部松软破碎岩层大断面硐室锚注支护技术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4 赵晋泽;回采巷道锚杆支护拱形布置实验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5 胡达;公路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6 何信;近接既有人防工程小间距隧道施工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7 张,

本文编号:24125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4125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1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